第七章企業純收入的管理
企業的純收入(也稱盈利)是國家財政收入的基本來源。商業企業的純收入越多,就為國家提供的資金積累越多,對國家的貢獻越大,商業企業在組織商品流通的同時,應不斷改善經營管理,日益增加企業的純收入。
第一節商業企業純收入的構成
商業企業的純收入,一般來說,是商業企業經營收入減去商業經營成本(包括銷貨進價和商品流通費)後的剩餘部分。企業的純收入,在很大程度上綜合反映了企業的經營成果。
國營商業企業的純收入分為營業稅和利潤兩部分。營業稅是企業按稅率向國家繳納的一部分純收入,企業必須照章納稅,以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性。企業的純收入減去營業稅後的餘額,便是商業利潤。在營業稅率既定和商晶進、銷價格穩定的情況下,企業利潤的有無或多少,取決於品流通費用水平的高低。根據國家規定,商業企業從利潤中向國家繳納所得稅(有的還要繳調節稅),所得稅後的利潤,一般留給企業按規定使用。
企業的純收入是勞動者為社會提供的勞動成果的貨幣表現。商業企業在組織商品流通過程中,要消耗並占用一定數量的社會勞動,這種勞動是實現商品價值而必須支出的社會必要勞動。生產單位當把商品賣給商業企業時,其價格低於商品的價值,然後,商業企業再按商品價值賣給消費者,其差額中的一部分即為商業企業的盈利額。商業職工在經營商品過程中,也從事一部分與生產過程有關的勞動,如商品儲存、運輸、加工、整理、包裝等等。這部分勞動增大了商品價值,除了補償商業企業這一部分勞動消耗外,也形成一部分商業盈利額。
商業企業利潤的多少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商品純銷售額,毛利額、商品流通費、營業稅、商品經營利潤,附營業務利潤(或虧損)、其他各項收支淨額。其計算方法如下:
利潤總額=商品純銷售額-商品銷售進價-商品流通費-營業稅金±附營業務利潤(虧損)±其他各項收支淨額
(1)商品純銷售額是商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銷售全部商品所取得的貨幣收入。它反映了企業完成的工作量的大小,它對毛利額及最終的利潤總額的多少起著重要的影響。因為企業利潤的多少,主要取決於商品銷售毛利額的大小,而毛利額的大小又直接受商品純銷售額的製約。因此,商業企業必須樹立為社會生產和為人民生活服務的觀點,加強市場調查、預測,組織適銷對路的商品,千方百計擴大商品銷售。
(2)毛利額是商品純銷售額減去銷售商品的原進價後的差額,即商品進銷差價。因還未減去流通費用及其他支出,還不是淨利,所以,通常把它稱為“毛利”。毛利額是補償企業的流通費用和盈利的基本來源。毛利額占商品純銷售額的百分比稱為毛利率。其計算公式如下:
毛利額=商品純銷售額-商品原進價額
毛利率=(毛利額/商品純銷售額)×100%
(3)商品流通費用額是指與商品采購、運輸、保管、養護、銷售有關的各種費用開支。在商品進、銷價格和稅率穩定或固定的條件下,流通費用額同利潤額呈反比例的關係。費用額增大,則利潤額減少;費用額減少,則利潤額增大。費用額與商品純銷售額的百分比,稱為流通費用率。其計算公式是:
商品流通費用率=(商品流通費用額/商品純銷售額)×100%
(4)營業稅是商業企業按照國家稅法規定的營業稅率,計算營業稅金,計算公式是:
應納營業稅金=計稅金額×營業稅率
(5)商品經營利潤是商業企業經營商品的成果。它是利潤總額的基本組成部分,對完成企業利潤計劃具有決定意義。其計算公式是:
商品經營利潤=毛利額-商品流通費用-營業稅金
商品經營利潤額與商品純銷售額的百分比,稱為商品經營利潤率,計算公式是:
商品經營利潤率=(商品經營利潤額/商品純銷售額)×100%
(6)附營業務收支淨額是指企業除主營業務之外,附屬的不獨立核算的業務收入與成本相抵後的差額。收入大於成本為利潤,收入小於成本為虧損。
(7)其他收支淨額是指企業的財產溢餘,財產損失、支援農業支出、補貼工業支出和其他收入及支出相抵後的淨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