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控
01
@王旭明
講故事的能力是真語文倡導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當下語文教學、乃至許多成人的弱項。不知道怎麼搞的,當下孩子們愛講道理、愛講空道理、愛講大道理,就是不愛講故事,講具體、形象、生動、感人的故事。真語文要開展教師如何教故事、學生如何講故事的討論。
02
@陳裏
郭美美是多種社會問題“代言人”。是家庭、社會問題等共同打造了“郭美美”。她所涉及的“幹爹”包養、網絡炫富、問題慈善、豪賭、性交易,哪一個單拿出來都是尖銳的社會議題,而她集這些尖銳議題於一體,郭美美所“代言”的那些家庭或社會問題,值得深思。那些,是整個社會需要警惕的“惡夢”。
03
@樹海森
韓小野固然可愛,但紅透半邊天的原因還是韓寒的影響力。過去成為微博熱門話題的平民寶貝也不少,能不被網友遺忘的又有幾個?換句話說,不是孩子可愛就能大紅大紫,也不是孩子可愛就能當上國民嶽父——說白了,能否被長期熱議,還是要看當爹的有沒有出息。
04
@夏商
某女演員家中遭強拆,微博求援,開頭一句“無論如何我也不會想到這樣的事情會降臨在我家人身上”,道出了很多明星的隱秘心態,看她微博,果然除了自拍曬寶娛樂之外,極少關心時政。這裏不是要道德綁架這位姑娘,而是提醒那些擁有海量粉絲的明星們,不要以為社會不公與你無關,為別人說話,就是為自己說話。
05
@賀衛方
案件報道建議:1、媒體報道應保持基本平衡,任何案件都須客觀地展示兩邊的聲音。一邊倒的報道不僅常背離事實,更易引發公眾怒火,給司法製造壓力;2、維護當事人的尊嚴及隱私權,不可“強迫”嫌疑人認罪或羞辱其人格;3、描述犯罪細節宜節製,以免對青少年帶來負麵影響;4、力避決斷式話語。
06
@評論員王攀
深圳工地現最“狠”標語:你出事別人睡你媳婦,打你孩子,花你撫恤金。很多人似乎對這樣的標語都給予了理解,我覺得恰恰錯了。要想公道,打個顛倒。如果你們單位打個這樣的標語,或者一個人這麼給你說話,你聽著舒服嗎?公共事件的討論,往往都把當事人排除在外,若一幫不相幹的人在那兒高談闊論合適與否,這是典型的輿論代表症。
07
@夜間列車
張國立兒子張默再次吸毒被拘。想對張默說:雖然你有一個好爹,但也架不住你這樣造啊!想對張國立說:雖然你生了一個坑爹的兒子,但也不能這樣縱容啊!想對明星和星二代說:雖然你有驕奢淫逸的資本,但也不能無底線地“作”啊!
08
@廖睿
吳英舉報東陽市副市長陳軍受賄,當地政府否認。副市長是否“受賄”,應該由檢察院調查並得出結論,市政府根本無權得出自己是否受賄的結論。市政府跳出來說自己沒有問題,還向政府下屬的“公安局”報案,這是要幹什麼?
09
@深夜一隻貓
所謂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乃是因為容忍包含了對他人自由的肯定,以及對自己自由有可能侵犯他人的邊界的察覺,隻有一種情況下人們無需容忍,即麵對公權力時。一個口口聲聲主張自由的人,若對無公權力的異己進行包括人身攻擊在內的打擊謾罵,其本身便是典型的對異己實行專政的專製主義者,最應警惕。
10
@北影貴夫人
王健林問王思聰:“兒子,你對金錢怎麼看?”王思聰說:“金錢不是萬能的……”王健林讚許地點了點頭,然後聽到王思聰說:“是萬達的。”
11
@留幾手
不少都快奔三的人了,心智還和小學生一樣,分一次手會說“再也不找某某星座的人了、再也不相信愛情了……”底下還一幫隨聲附和的,“對對對,XX座都是渣男。”這種話聽起來是不是特別耳熟?就好像小時候小朋友經常說的:“老師說你是壞孩子,不讓我跟你玩了。”
12
@機智達人
如果你在網上搜索“怎麼樣去和女孩子表白”搜索結果是60多萬條,這60多萬條裏總有一條能適合你的。好的到這裏我們停一下,反過來搜索“拒絕男孩子的表白”項目是300多萬條,也就是說你表白一次就有5種方法對付你。
13
@南京李汛
新“三個代表”:第一個代表芮成鋼,他代表了中國最典型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拿著美國綠卡,在央視媒體大談愛國!第二個代表郭美美,她代表了最登峰造極的拜金主義者;第三個代表陳光標,他既是享受著資產階級的財富,又想占據無產階級名利的政治投機者。
14
@西門不暗
紅十字會總會發聲明,郭與他們無關,以證清白。這種小聰明就別玩了,要麼夾著尾巴做人,要麼讓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賬目。讓個妓女發聲明,就可以證明你的清白,你到底是慈善機構,還是那啥啊?
15
@連鵬
對於食品安全,運動式打擊是最不靠譜的選擇。記得以前蒙牛一而再再而三出現安全問題時,就曾說過:對於壞人來說,逃脫製裁,就是鼓勵和縱容;法律應該支持消費者集體訴訟索賠。不讓黑心廠商付出高昂的賠償,他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是質量。
16
@作家陳嵐
網絡上,看到情緒化的描述,我就繞開。要我轉發關注,請注意以下要素:誰、在哪、時間、發生了什麼、誰是證人。盡可能出示充足的符合生活邏輯的證詞與證據。現在需要我們做什麼。少來各種充滿情緒的描繪:“她悲憤至極、被逼迫幾乎要喝藥自殺……”
17
@刑法韓友誼
清華外語係一授課優秀的教師因科研不足麵臨解聘,這在美國大學界是極普通之事。大學是知識積累創造之處,大學生應是自主學習的優秀青年,其成長來源於環境的熏陶,本不該取決於教師的授課技巧(勿將大學中學化)。大學教師首先必須得是優秀的科研人才,授課技巧不應是大學特別看重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