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7章(1 / 3)

《月下獨酌》?·(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皇愛無意看柳天兒看著幾人羨慕的神情,說道:“清莫你解釋下唄”。

李清莫,說道:“你啊”。(以下基本摘錄,親們不喜掠過便好)接著說道:“這個是我以前老師教的了,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隻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我隻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讓我們結成永恒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雲天。”

“詩的一開始,我們的詩人是處在花間月下、一個非常宜人的環境之中,“花間一壺酒“,花叢之中,一壺美酒,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這花叢,這美酒,卻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暢,原因何在?是因為“獨酌無相親“!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為此詩的注腳,“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複一杯“(《山中與幽人對酌》)。有了誌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間同赴醉鄉,盡情分享飲酒的無窮樂趣。可是眼下卻無人作伴,要獨自一人喝了。但他靈機一動,又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境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從落落寡合的“無相親“到談笑風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舉手、一投足間完成的,你看他,一舉杯,明月成伴,一低頭,身影相陪。何其瀟灑,何其自在,活脫脫一付天下難尋的“謫仙“麵目,豈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來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他曾經回憶自己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遊子的鄉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秋月裏,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所以在讀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時,我們一點也不會驚訝與不解,反而認定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個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的純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詩仙“李白!隻有他才做得出這樣匪夷所思的舉動,也隻有他才寫得出如此飄逸風神的詩行。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李白雖然請出了月亮與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卻遠在天邊,它隻能掛在高高的蒼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飲;影子雖然近在咫尺,但也隻會默默地跟隨,無法進行真正的交流。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詩人內心仍然是孤獨寂寞的,也許大凡天才都與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當的差距,他們的追求與探索也常常會被人誤解。比如李白為了建功立業的理想不能實現,不肯做一個禦用文人,為唐明皇、楊貴妃的醉生夢死、歌舞升平塗脂抹粉,所以放著京城好好的榮華富貴不享,錦衣美食不要,待詔翰林不幹,非要浪跡江湖,還要說自己什麼“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這不是自討苦吃、自討沒趣嗎?也許正是這種被世人看來的不識實務,才使他最終落得個“長流夜郎“的下場。與李白有一麵之交的大詩人杜甫曾經多次寫詩表達他對李白的欽佩與擔憂:“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夢李白二首》)。不過,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獨憔悴“的地步也是絕不會後悔、絕不向世俗低頭的,他有一首《獨坐敬亭山》詩這樣寫到:“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不管是有生命的鳥,還是無生命的雲,隻要是能動彈的,都義無反顧地遠離李白而去,剩下的隻有那一座紋絲不動的大山了,即使這樣,李白還是能夠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養性,自得其趣,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汙。所以,李白勸月亮飲酒未果、與身影交流不成的時候,轉念一想,能夠在花間月下,飲酒作詩,而遠離世俗的雜念幹擾,不正是當初醉臥長安時求之不得的賞心樂事嗎,那麼就在這美好的春夜裏,和天上的明月與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時行樂,不醉不休吧。但是一個“暫“,說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這種解脫不過是暫時的,不過,大概也許正是因為其短暫,所以更顯得珍貴,不能輕易放過。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以下詩歌就由平聲韻轉入了仄聲韻,情緒也顯得更加激昂了。此時的李白,已經酒至半酣,漸至佳境了,隻見他亦歌亦舞,憨態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隨著他歌唱的節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來,地上的身影更是隨著他的手舞足蹈而搖曳不定。這一切似乎都顯出一種莫名的淒涼與寂寞,而他覺得能夠有它們來陪伴已屬不易了,“交歡“一詞,顯示出詩人對此的知足,的確,美酒使李白忘卻人間的煩惱,明月給李白帶來心靈的安慰。在這種無人相伴的“交歡“中,詩人終於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後時刻,李白還意識到,隻要他一醉倒,什麼月亮、什麼身影也都將回複到它們原先的形態,這個以他為中心的臨時組合將不複存在了。不過,他並沒有絲毫的灰心喪氣,因為他與月亮和身影這種關係是長期穩定的。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這並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獨酌,更不會是最後一次,因為李白所選定的人生道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注定要以寂寞與潦倒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沒有人可以依靠的。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義不帝秦的魯仲連這種獨往獨來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說“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所以他隻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這些“無情“之物,為一生的知己,這可真是此時無情勝有情了。與無情之物交歡,自然而然地顯示出當時的世態炎涼與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當初在長安待詔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噓,可是離開京城、身陷囹圄之際,卻飽嚐了世態炎涼。但是,透過這番在花間月下的獨酌與獨白,人們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曆盡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為盛唐詩人的代表,所以為後人推崇備至,正是因為他詩歌中表現出來的那種與生俱來的曠達與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從這一角度對《月下獨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從眼前得之。爾時情景雖複潦倒,終不勝其曠達。“

《月下獨酌》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純真而著稱的,通觀全詩其感情波瀾可以明顯分為幾層起伏,第一句起首是揚,“花間一壺酒“,而第二句緊接著抑,“獨酌無相親“。但是接下來的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掃這種無相親的冷落,孤單。在詩歌的第一部分的結尾所出現的這種局麵,是一種經過起伏、努力後獲得的由冷清到熱鬧的場麵。這第一起情感的起伏可以看作是序幕的拉開,是“月下“場景的布置與“人物“(包括虛擬的月亮和身影)的出場。雖然出現了一點困擾,但還是比較圓滿地順著詩人自己設想的軌跡進行的。

詩歌的第二部分也是四句,詩人同樣又經曆了一次由悲涼到喜悅的情感的輪回。從感歎月亮與身影這兩個招呼來的酒伴的不盡人意,到全然不顧、自得其樂的忘我境界。詩歌的第二波起伏是情節的正式展開,是“獨酌“的實施,在這一階段,詩人靠著自己雖然熱烈但卻是孤獨的心境,在執著地追求一種如果不可能完美,因為在孤獨寂寞的境遇下,隻有“不解飲“的月亮和“徒隨身“影子,已經不可能完美,但至少也是理想的境界,盡管“暫伴月將影“一句的“暫伴“多多少少透露了作者心中那一絲無可奈何的惋惜,但是“行樂須及春“卻說明了詩人已經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從而實現了這一次不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滿足的“獨酌“。

詩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獨酌的高潮與升華,在這一階段,詩人已完全被自己創造出來的這個“月下獨酌“的境界所陶醉,零亂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體,詩人在盡歡之後,馬上就要在花間月下的美酒之鄉沉沉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誌清醒的最後一刻,他沒有忘記再次與那兩位與他一起成就“獨酌“的月亮與身影做出長久的約定。“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這種不離不散的執著情懷,我們隻有對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後,才有可能真正體會。

這首詩歌第二個成功之處是全詩的率性純真,毫無做作。對此,沈德潛是這樣評價的:“脫口而出,純乎天籟。此種詩,人不易學“(《唐詩別裁》)。的確,李白成名之後,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步其後塵,不過到頭來卻總是半途而廢。所以,千百年來,人們隻能對李白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境界發出由衷的讚歎了。

說完,李清莫看著夜空,說道:“想想以前學生時代,真好”。

北落雪看李清莫有點傷感,說道:“清莫再來一首嘛”。

李清莫說道:“好們就給你們背首我最喜歡的,我最喜歡的當然要數《把酒問月》,這首詩呢還是李白寫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複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

這回沒等皇愛等人說話,李清莫便自覺地翻譯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青天有了明月?我今天停下酒杯問一問。人想攀登明月難啊難,月亮卻老跟著人走。月亮如飛天明鏡每天都照耀紅色宮殿,雲霧散盡,月亮皎潔的青輝流滿天空與大地。每天都看到月亮從海中升起,也看到她每天從雲間山後消失。春去秋來,月亮上的白兔總在那裏搗藥,月宮裏的嫦娥與誰作鄰居。現在的人有誰見過古時的月?但是今天的月亮卻照耀過古人。古人和現在的人都像流水一樣,一波接一波的逝去,古人看到的月亮和現在我們看到的月亮卻是沒有改變的。其他的咱們不多想,就希望每天喝酒唱歌的時候,月亮的青輝總映照在金酒杯裏。”

這是一首應友人之請而作的詠月抒懷詩。全詩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悠悠萬古,長存不變的明月,是永恒時空裏的奇跡,常常引起人類的無限遐思。前兩句以倒裝句式統攝全篇,以疑問句表達了詩人的這種困惑,極有氣勢。詩人停杯沉思,頗有幾分醉意,仰望蒼冥發問到:這亙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從何時就存在的呢?這一對宇宙本源的求索與困惑,實際上是對自身的生命價值的思索和探尋,“停杯”二字生動地表現出他的神往與迷惑糅雜的情態。三四句寫出了人類與明月的微妙關係。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想要飛升到月中以求長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卻依然用萬裏清輝普照塵世,伴隨著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們。兩句寫出了明月既無情又有情、既親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蘊含著詩人向往而又無奈的複雜心境。“皎如”兩句極寫月色之美。濃重的雲霧漸漸消散,月亮皎潔得有若懸掛在天際的明鏡,散射出清澄的光輝,照臨著朱紅色的宮門。詩人以“飛鏡”為譬,以“丹闕”、“綠煙”為襯,將皎潔的月光寫得嫵媚動人,光彩奪目。“但見”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曉沒來慨歎時光流逝之速。明月在夜間從東海升起,拂曉隱沒於西天雲海,如此循環不已,塵世間便在其反複出沒中推演至今。兩句中既表達了對明月蹤跡難測的驚異,也隱含著對人們不知珍惜美好時光的深沉歎惋。

“嫦娥”兩句馳騁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發問,是詩人的第二次問月。白兔在月中年複一年地搗著藥杵,嫦娥在月宮裏孤獨地生活著,到底誰來陪伴她呢?在對神物和仙女寂寞命運的同情中,流露出詩人自己的孤苦高潔的情懷。“今人”兩句,在回環唱歎中抒發人生有限而宇宙無窮的慨歎。“今人不見古時月”,實際是在說“今人不見古時人”;“今月曾經照古人”意味著“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萬古如一,而人類世代更替,今人隻能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可貴的生命倏忽即逝。結尾四句收束上文,進一步表達對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來的無數人們,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麵對著空中同一個永恒的明月,或許都曾有過相似的感慨吧!我隻希望在唱歌飲酒的時候,皎潔的月光能長照杯中,使我能盡情享受當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葦草,但卻是一棵能思想的葦草。詩人有感於明月長存而人生短暫,人類無法改變這一自然規律,因此就更應當珍惜今生的點滴光陰,在瞬間把握永恒。結句雖暗含及時行樂之意,但總的基調仍然是積極向上的,展現了詩人曠達自適的寬廣胸懷。

全詩感情飽滿奔放,語言流暢自然,極富回環錯綜之美。詩人由酒寫到月,又從月歸到酒,用行雲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將明月與人生反複對照,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問》,下啟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情理並茂,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皇愛讚歎道:“沒想到現代還有這麼厲害的人,能做出如此佳句”。

李清莫說道:“其實,這也是古代做的,隻是不是你們這個朝代,這時,李白還沒有出生呢”。

北落雪對李白來了興趣,說道:“清莫你給我們講講這個李白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