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莫笑著點頭。說道:“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為被滅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說缺乏佐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三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白帝城》。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投奔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說是:“醉致疾亡”,就是喝酒引發疾病而死(見皮日休《李翰林詩》)。也有說是單純的喝酒猝死(見《舊唐書》)。也有說是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這種說法古已有之且廣為流傳。
第一種說法:那是李白七歲時,父親要給兒子起個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親就酷愛讀書,他們要培養兒子做個高雅脫俗的人。
父親平時喜歡教孩子看書作詩,父親在醞釀起名之時,同母親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時考考兒子作詩的能力。父親看著春日院落中蔥翠樹木,似錦繁花,開口吟詩道:“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母親接著道:“火燒葉林紅霞落”。
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詩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後一句,希望自己接續下去。他走到正在盛開的李樹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說:“李花怒放一樹白”。
“白”——不正說出了李花的聖潔高雅嗎?父親靈機一動,決定把妙句的頭尾“李”“白”二字選作孩子的名字,便為七歲的兒子取名為“李白”。
第二種說法:李陽冰的《草堂集》序中說:“逃歸於蜀,複指李樹而生伯陽。驚薑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範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中寫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複姓,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名之與字,鹹取所象”。
從以上文獻中我們不難看出,李白的姓名是李白的父親回到蜀中先給自己恢複了李姓後才給後來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夢到太白金星後於是有了身孕,在陣痛難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據這一夢境得來的。
701年(武則天長安元年)李白生。
705年(中宗神龍元年)李白五歲。發蒙讀書始於是年。
711年(睿宗景雲元年)李白十歲。攻讀《詩》、《書》及諸子百家。
715年(開元三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
718年(開元六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往來於旁郡,先後出遊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
720年(開元八年)李白二十歲。出遊成都、峨嵋山。謁頲於成都。頲甚讚其才,複勵之以學。
721年(開元九年)李白二十一歲。春歸家昌明。此後三年均在匡山讀書。
724年(開元十二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遊的征途。再遊成都、峨眉山,然後舟行東下至渝州(今重慶市)。
李白725年〔開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歲。春三月自三峽東下。經荊門山至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在江陵與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相遇。夏遊洞庭(在今湖南省境內)、廬山(在今江西省境內)。秋遊金陵(即今江蘇省南京市)。
726年(開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會稽。秋,病臥揚州。冬,北遊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至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途經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識孟浩然。
727年(開元十五年)李白二十七歲。居於安陸壽山,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婚,遂家於安陸。
728年(開元十六年)李白二十八歲。早春,出遊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與孟浩然相會於斯。
730年(開元十八年)李白三十歲。春在安陸。前此曾多次謁見本州裴長史,因遭人讒謗,終為所拒。初夏,往長安,渴宰相說,並結識其子張相。寓居終南山玉真公主(玄宗禦妹)別館。又曾謁見其它王公大臣,均無結果。暮秋遊邢州(在長安之西)。冬遊坊州(在長安之北)。
731年(開元十九年)李白三十一歲。窮愁潦倒於長安,自暴自棄,與長安市井無賴之徒交往,初夏,離長安,經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秋到篙山,戀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遂有隱居之意。暮秋,滯留洛陽。
732年(開元二十年)李白三十二歲。自春曆夏在洛陽,與元演、崔成甫結識。秋,自洛陽返安陸。途經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結識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陽到安陸相訪,二人同遊隨州(今湖北省隨縣)。歲未,歸家安陸。
733年(開元二十一年)李白三十三歲。構石室於安陸白兆山桃花岩。開山田,日以耕種、讀書為生活。
734年(開元二十二年)李白首至兗州,初識杜甫,兩人一麵,即親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在兗州結下了深厚友誼,雙曜相會,成文壇千古佳話。開元24年,李白攜婦將自安陸移家東魯兗州。
李白移家兗州後,將家庭安置兗州治所瑕丘(今兗州)城的東門之外,即李白所謂的“魯門東”和“沙丘城下”,隨即入編瑕丘戶籍,占籍瑕丘,並得到了瑕丘官府所分給的田地。
736年(開元二十四年)李白三十六歲。春在太原,曾北遊雁門關(今山西省代縣)。南下洛陽與元丹丘相逢。秋,至篙山元丘處,結識岑勳。南返途經襄陽時,與孟浩然再會。是年杜甫二十五歲。在齊魯燕趙一帶漫遊。
738年(開元二十六年)李白三十八歲。春,又出遊南陽、篙山(元丘的居所)、陳州、楚州(今江蘇省淮安縣)。
李白739年(開元二十七年)李白三十九歲。春至初夏,在安宜(今江蘇省寶應縣)。夏,漫遊於吳地(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秋,逆長江西上,經當塗(今安徽當塗縣),至巴陵(今湖南省嶽陽縣),適逢王昌齡被貶謫嶺南(今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一帶),二人會晤。冬,自巴陵歸安陸。
741年(開元二十九年)李白四十一歲。居東魯,與韓淮、裴政、孔巢父、張叔明、陶河等隱於徂徠山(音cúlaí,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境內),縱酒酣歌,號稱“竹溪六逸”。又以學道為事,意欲出遊越地。
742年(玄宗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四月,遊泰山。夏,與子女一道至南陵(今安省南陵縣),欲遊越中。玄宗征召入京,返南陵。秋,赴長安。與太子賓客相遇,賀以“謫仙人”稱之,複推薦於朝廷,得玄宗優遇,命為翰林院供奉。
743年(天寶二年)李白四十三歲。詔翰林院。初春,玄宗於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官中行樂詞》,賜宮錦袍。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對禦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人仙”之遊,玄宗呼之不朝。嚐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於玄宗,玄宗疏之。
744年(天寶三年)李白四十四歲。春正月,送賀知章歸越。三月,自知不為朝廷所用,上書請還山,賜金,離長安而去。初夏,與杜甫識於洛陽。旋往開封、商丘,請北海高天師授其道,決心遁入方外。秋,與高適、杜甫共遊梁宋(在今河南省開封市、商丘市)。冬,北往安陵(唐屬平原郡,在今河北省吳橋縣北),乞蓋寰為造真(道教的秘籍),由高天師如貴道士授錄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的道觀紫極宮。成為一個真正的道士,還歸任城。
745年(天寶四年)李白四十五歲。春在任城。杜甫來東相方。二人同遊於任城一帶。夏,與高適、杜甫同渴北海太守李邕於濟南。秋,與杜甫複會於郡(今山東省曲阜市),二人同遊甚密。秋冬,在魯郡別杜甫,遊金鄉(今山東省金鄉縣)、單父(今山東省單縣)。
746年(天寶五年)李白四十六歲。春,遊魯郡。臥病任城甚久。秋,病愈,又遊於魯郡。是年自春以來屢有南遊之念,終於秋末啟程。至宋城,又遊梁園(漢梁孝王所造的一座的禦苑,又名兔園),旋到揚州。
747年(天寶六年)李白四十七歲。在路上遇崔成甫。往會稽吊賀知章。登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縣)。冬返金陵,此後二年,留居金陵。
748年(天寶七年)李白四十八歲。春在金陵,夏至楊州,秋遊霍山(今安徽省六安縣南),冬到廬江(今安徽廬江縣),謁見江太守昊王李抵。
751年(天寶十年)李白五十一歲。春在任城。秋滯留在高鳳(後漢的隱士)石門山(又名西塘山,在今河南省葉縣西南)元丹丘居處。秋末,自開封北遊幽州(今北京市),經河北道、鄴郡(今河南省安陽市)。
752年(天寶十一年)李白五十二歲。北上途中,遊廣平郡(今河北省南部),拜訪侄子李聿清漳縣(今廣平縣)令。沿途留連。十月,抵達範陽郡(即幽州,今北京市)。初識安祿山跋啟與邊地戰事之真相,頗感危險,即離範陽而去。
753年(天寶十二年)李白五十三歲。早春,自範陽南下魏郡(今河北省魏縣東),遊西河郡(今山西省汾陽縣),繼續沿汾水南下,入潼關(關所在今陝西省,為洛陽與長安之問的要地),登西嶽華山。至曆陽(今安徽省和縣)橫江浦渡長江。秋,又南下遊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句溪、敬亭山等地。
755年(天寶十四年)李白五十五歲。夏遊當塗。秋遊秋浦(今安徽省貴池縣),冬返宣城。旋至金陵,獲安祿山亂。門人武諤許去魯中(今山東省)接其子女南下。分別後,自往宋城接其妻宗氏。
李白756年(肅宗至德元年)李白五十六歲。歲初,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春在當塗。旋聞洛陽失陷,中原橫潰,乃自當塗返宣城,避難刻中(今浙江省膝縣)。至漂陽(今江蘇省灤陽縣),與張旭相遇。夏至越中。聞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大勝,又返金陵。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疊隱居,永王數次下達聘書,幾經猶豫,終於決定下山入其幕府。
757年(至德二年)李白五十七歲。正月,在永王軍營,作組詩《永王東巡歌》。永王兵敗丹陽,李白自丹陽南逃。旋被縛入尋陽獄中。妻宗氏為救其四處奔走。江南宣慰使崔渙與禦史中承相宋若思極力救之,乃獲釋。宋若思辟白為軍幕參謀,以掌軍中文書事務。並隨宋若思一同至武昌(今湖北省鄂城縣)。九月,病臥宿鬆(今安徽省宿鬆縣)。曾兩次贈詩宰相張鎬求救。終以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長流夜郎。
758年(肅宗乾元元年)李白五十八歲。李白自尋陽出發,開始長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經西塞驛(今武昌縣東),至江夏,訪李邕故居,登黃鶴樓,眺望鸚鵡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峽。
760年(肅宗上元元年)李白六十歲。春由洞庭返江夏。秋至尋陽,再登廬山。決意遊仙學道以度餘年。冬在建昌(今江西省修水縣西北)。歲末至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
761年(上元二年)李白六十一歲。流落江南的金陵一帶。靠人賑濟為生,聞史朝義勢力複盛,李光弼派兵鎮壓,再次請纓入其軍幕,但因病而半道還。冬初,寄宿於當塗縣令(縣知事)李陽冰處。曾出遊曆陽,旋歸當塗,臥病於斯。
762年(代宗寶應元年)李白六十二歲。早春,臥病當塗。晚春三月,作最後的一次旅行,遊宣城、南陵。秋歸當塗,病況日下,自知無望。而李陽冰又退隱在即,欲走無路,精神失常。臨終之際,將平生所著托李陽冰。十一月,卒於當塗,有絕筆《臨終歌》一首。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範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與韓荊州書》)。他很早就相信當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自稱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靖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方麵要做超脫塵俗的隱士神仙,一方麵要做君主的輔弼大臣,這就形成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但積極入世、關心國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構成他作品進步內容的思想基礎。李白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像《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
李白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隻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讓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承禎。天台道士的司馬承禎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為他造了陽台觀,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他學道。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承禎一見已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歎不已,稱讚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讚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後來賀知章讚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