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對一件事的某種看法,直接反映著自己對生活的態度。例如我們的鞋子破了,你的第一想法是什麼?是長歎一聲:唉!屋漏偏逢連夜雨,本來沒錢,鞋子又破了,這還讓不讓我活了?還是會想:反正夏天也到了,鞋子破了正好涼快些?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明知道鞋子破了再怎麼懊惱、沮喪也沒有用處,鞋子不會因為你的不開心又自動補回去?熏還不如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呢。所以,你自身的態度,往往決定著你是一個快樂的人還是一個鬱悶的快要發黴的人,也決定著你的人生是充滿亮色還是一片灰暗。
人的態度決定著人的前途,你想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句話確實很有意思,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一位萬人羨慕的成功者,但是生活好像總那麼吝嗇,從不曾慷慨地給過一個人輕易的成功,於是,我們除了眼睛紅紅地看著那些成功者,可一想到自己,卻隻能歎了一口又一口的氣。其實這句話不是說我想變成有錢人,天上立刻就開始下錢,而我隻需要拿上小臉盆去接就能變成有錢人了?熏也不是你想變成三頭六臂的超人就馬上能實現?熏而是如果我們想著自己一定會成功,那就把自己真的當成能成功的人看,於是總是想方設法地接近成功,向成功邁進。難道這樣能有不成功的道理嗎?
中學,一次老師布置作文,我突然心血來潮想寫點東西,就寫了幾百個字交了上去。本來也沒抱多大希望,甚至還變態地準備看自己被老師嘲笑的笑話。沒想到那老師一上來就帶著驚喜的目光看著我,並說我是我們班文筆最好的一個學生,還說隻要我努力,一定會在這方麵有所發展。簡單的一句話,我的淚水奪眶而出。原來我也渴望成功,渴望有人肯定。隻是被當初那句氣話埋得太深。從那以後,我一直以為,老師那肯定的語氣是不容懷疑的,於是我把自己當成一個也能成功,也有所發展的人。
簡而言之,由於你對自己、生活或者事情持有不同的偏見,便產生了不同的態度,從而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好多時候,正是由於不同的對待方式導致了不同的結果。人們常說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其實這句話正反映了態度的重要性,想想,事情開始的時候一切順利,我們就會覺得這是一個好的預示,從而將用很積極的態度去看和做,於是,事情成功的幾率也就大了好多。可如果事情一開始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順利,雖然嘴上沒說,心裏很可能會想:一開始就這樣,很大可能是失敗的。人一旦有這種想法,就不再全力去對待這件事,到後來幹脆有一種慢慢“等死”的心態。
其實我們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由自己決定的。給你一朵玫瑰,你是先看見美麗的花還是先看到尖尖的刺呢?這也是由你自己的態度決定吧!
有篇文章裏有這樣一句話:當你向別人灑香水時,自己也會沾到一兩滴;當你向別人扔泥巴時,首先髒的是自己的手。後來常聽到有人說,想讓別人怎麼對你,那你就要怎麼對人家。說的都是大白話,有些人聽起來或許會覺得太庸俗。其實講道理嘛,如果總把孔老夫子的之乎者也搬出來,即使講的人沒怎麼樣,那聽的人也都要累死了。說話,像寫文章,現在不都崇尚簡約嘛,簡約而不簡單這也是潮流。
美國人總結出來十七條什麼黃金定律,是寫關於如何成功的;後來又出台了七大黃金法則,是寫關於人際交往的。美國人有意思,如果想形容什麼東西極重要或是極精辟的話,總要在前麵加“黃金”兩個字。這黃金法則的確有分量,簡單七條,便讓你自由穿梭於各種複雜的人際交往之中,打敗天下無敵手。
認可別人和稱讚別人是黃金法則的兩大殺手鐧,一般形影相隨,威力無比。認可別人,首先是對對方最大的尊重。同行業或不同行業之間,我們都需要別人的認可。人家成功了,我們不妒忌;人家失敗了,我們不幸災樂禍。無論何時,做人處世要以平常心態。對於成功的人,我們認可人家的成就,而失敗的人,更需要我們諸多的鼓勵。隻有這樣,我們才會有更多學習的機會,請教成功的經驗,總結失敗的教訓,才能促進自己更好的進步。
2000年殘奧會的萬米長跑項目,一個非洲國家的運動員在比賽途中不幸摔倒,造成小腿骨折,在其他運動員依然衝向終點的時候,隻有他,退出賽場療傷。在第一名運動員撞線四小時後,腿纏繃帶的他邁著艱難的步伐,毅然衝向終點。在他撞線的瞬間,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向這位偉大的殘疾人運動員的驚人之舉表示了最真誠的讚揚。失敗和成功有時候真是相對的,在遙遠的金牌背後,他取得了另一種成功,並且這種成功或許更值得讓人驕傲。
誰都有這樣的體會: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讚美,哪怕是做了一件極其不起眼的事情也需要別人真心的肯定。因為受到別人喝彩的感覺真好。
人的本性是喜歡恭維、討厭批評的,那麼,為別人喝彩的人,也並非是弱者,而讚美別人並不等於否定自己。讚美別人的人更有可能是一個智者。因為,這是一種胸懷,一種境界,一種風範,更是一種完美自我的智慧。
其實,認可別人,讚美別人,不一定就是對方做出了怎樣不朽的成就,而是說,這是自身的一種修養。不管是誰,哪怕他隻是一個弱者,隻要有顆真誠善良的心,那我們就要舉起支持的大旗,哪怕隻是聲援。
試著想一想,從小到大我們曾經給自己定過無數目標,可是一直堅持下來的卻往往寥寥無幾,更有甚者把目標當作一個遊戲,今天的目標是這個,明天又把注意力轉到那裏,對什麼都是三分鍾熱度。
要想有所作為,首先就是給自己定一個明確的目標,讓自己有目的的去生活,有目的的去奮鬥,這是實現你即定目標的基本要求。在生活中沒有目標,活動就沒有焦點,也會使你白費力氣,得不到任何成就與滿足。用腳趾頭也會想到,沒有目標的活動無異於夢遊,像隻無頭的蒼蠅,沒有目標的生活最終變成一種幻想。
許多人把一些沒有計劃的活動錯當成人生的方向,他們即使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由於沒有明確的目標,最後還是哪裏都到不了。要攀到人生山峰的更高點,當然必須要有實際行動,但是首要的是要找準自己的方向和目的地。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更高處隻是空中樓閣,可望不可及。因此我們想要使生活有所突破,到達很新且很有價值的目的地,首先一定要確定這些目的地是什麼。
明確的目標讓我們有所適從,有所安心,為我們帶來生活的目的,指導我們的行動,否則我們在生活中就會一團糟。可是對於好多人來說,不是缺乏目標,而是缺乏對於目標的堅持。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著目標多多、說說而已的錯誤。想想,我們是不是經常信誓旦旦地說我將要幹什麼什麼,說的時候那股狠勁兒,咬牙切齒的,就差頭懸梁錐刺股了。可也許沒等過一分鍾或者上一趟廁所就忘得一幹二淨了,仿佛自己從來沒說過一樣。
目標可以吸引我們的注意,引導我們努力的方向,至於最後是成功或是失敗,就全看我們是否始終走在正確的方向上了,是否把當初那個目標真的當回事並堅持盡力去做了。既然選擇了一個目標,就不要讓這個目標輕易地失去。一邊在定目標,一邊在忘記自己曾經對著目標的信誓旦旦,這樣很容易讓自己產生一個幻覺:成功也許隻屬於別人,失敗才屬於我。
記得一次看《動物世界》的時候,講的是在非洲的馬拉河,河穀兩岸青草肥嫩,草叢中一群群羚羊在那兒美美地覓食。正當欣賞著這最原始類似於靜態的大自然時,突然鏡頭轉向隱藏在遠遠的草叢中的一隻非洲豹,隻見那豹子豎起耳朵四麵旋轉。它覺察到了羚羊群的存在,然後輕手輕腳地、低頭哈腰地、慢慢接近羊群。越來越近了,突然羚羊有所察覺,開始四散逃跑。非洲豹像百米運動員那樣,瞬間爆發,像箭一般地衝向羚羊群。它的眼睛盯著一隻未成年的羚羊,一直向它追去。羚羊跑得飛快,比非洲豹更快。在追與逃的過程中,非洲豹超過了一頭又一頭站在旁邊觀望的羚羊,但它沒有掉頭改追這些更近的獵物,它隻是一個勁地直朝那頭未成年的羚羊瘋狂地追。那隻羚羊已經跑累了,非洲豹也累了,在累與累中較量著最後的速度和堅持。終於,非洲豹的前爪搭上了羚羊的屁股,羚羊被撲倒了,豹牙直朝著羚羊的脖子咬了下去,同時自己龐大的身軀也躺在地上一動不動地喘著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