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輯 社會

●第一節 社會與家庭

●第二節 社交禁忌與社會習慣

●第三節 物質的誘惑

每個孩子都要長大,都要逐步地從家庭、學校融入社會。而家庭、學校就扮演了一種教育的角色:培養孩子成為適應社會的個體。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認為,長大就是社會化,是社會將規則內化到個體,將個體從“自然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父母、老師、同伴以及傳媒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重中之重,是與孩子接觸最多的父母,這也就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師的原因。

與普通的自然現象不同,孩子無法理解成人世界中諸多的問題:為什麼要上班?為什麼去超市不能直接拿東西?……而這些社會中已經普遍存在於成人腦海中的規則,父母可能覺得都是公理——自己的孩子怎麼連這麼普通的事情都無法理解啊?但是,作為最初的啟蒙老師,父母必須將這些“公理”以合適的方式講給孩子,讓他們懂得,這個世界是有規則的,也是基本合理的,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學習和努力成為社會中合格和優秀的一分子。

第一節 社會與家庭

今天是周六,也恰巧是思玉5歲的生日,爸爸媽媽計劃帶思玉到遊樂園玩耍。

剛買完票進了遊樂園,爸爸的手機就響了起來。原來爸爸公司老板的一個客戶從外地來到這裏,而此時老板卻出差到了外地,所以想要爸爸去接待一下。

思玉非常不情願地看著爸爸,哀求道:“爸爸,票都買好了,不要去了吧?”

爸爸看著思玉笑了笑,說:“寶貝,爸爸要去接待客戶,今天不能陪你了,改天爸爸再陪你玩兒,好嗎?”

“可是今天是我的生日啊!而且今天是周六啊!為什麼爸爸總是加班呢?”思玉不滿地說道。

為什麼爸爸今天不能在家陪我玩呢?

早上,當爸爸要到公司上班的時候,4歲的蓮蓮問道:“為什麼爸爸要到公司去上班呢?”

這時,媽媽說:“爸爸去公司上班,領了工資,才能夠買好東西和漂亮的衣服給你啊。”

“那麼,爸爸還是去公司上班比較好。”

“所以不去上班,爸爸就沒有錢給你買好東西了。”媽媽繼續說道。

類似問題

媽媽可以不去上班嗎?

為什麼媽媽要去工作,在家陪我玩兒不好嗎?

解說

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當他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去上班,而不能一直和自己一起玩耍時,會產生一些失落感,進而會有一些問題提出,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大人們每天都要出去工作。

常見回應

“爸爸去公司上班,領了工資,才能夠買好東西和漂亮的衣服給你啊。”

“爸爸不上班,你吃什麼穿什麼啊!”

這種回答方式僅僅著重於工作是為了經濟上的理由,因此非常不充分。其實爸爸去上班不僅是為了領工資,因為工作還具有生存的意義。但是,作為家庭主婦的媽媽大都會采用這種回答方式。因為這些媽媽下意識地認為,“爸爸就是每個月拿薪水回來的人”。如果母親是以這種方式來回答,那麼就需要稍微反思一下這樣回答是否合適。

合理解答

“爸爸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他喜歡到公司去上班。”

這種回答方式可以培養孩子自小就有勞動的欲望。另外,還要說明工作具有社會意義和價值。像父親上班是為了領工資,才可以買東西和衣服,這種家庭的經濟理由最好放在最後說。

媽媽為什麼不給我買巧克力?

5歲的齊齊在和媽媽一起逛街時,看到了他喜歡吃的糖果,非常想要,於是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吃巧克力糖。”

“我哪有錢買巧克力糖啊!”媽媽說。

“媽媽為什麼沒有錢呢?我們家非常窮嗎?媽媽為什麼不多弄些錢呢?”齊齊繼續問道。

“笨蛋,你怎麼那麼多問題啊!”媽媽有些生氣地說。

類似問題

媽媽每月掙多少錢?

爸爸為什麼不多弄些錢?

解說

一些父母一聽到孩子說“窮”,就好像受到了很大的侮辱似的,情緒也會隨之變化。而事實上,孩子說或者問“我們家很窮”時,隻是一個普通的問題,並不是想要人泄氣。父母也不要因為孩子的問題而小題大做,大發脾氣。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最好不要使用“笨蛋”、“傻瓜”等這種字眼,因為父母在使用這些詞彙時,孩子很容易記住,並很快會學以致用——用在小夥伴或者朋友身上,所以平時父母要特別留意。

常見回應

“是的,我們家很窮,所以媽媽不能給你買東西了。”

“誰說我們窮了,我們一點也不窮啊!”

無論家境如何,對於孩子提出的“窮”以及“富”的問題的回答都應是否定的。美國兒童財經教育專家威裏爾德·斯塔華斯基指出:“即使家產豐厚,父母也不必讓孩子以為他可以想要什麼就要什麼,或者到左鄰右舍去吹噓。”如果家庭資金比較緊張,父母也不能讓孩子過於擔心。為了滿足孩子對自己家庭經濟狀況的好奇,父母可以先告訴孩子:我們屬於中等家庭,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然後再總結一下:我們有足夠的錢買食物、衣服和許多我們需要的東西。還可以提醒孩子,金錢世界裏,有好人也有壞人,讓孩子知道有錢人並非就比窮人好。

“爸爸每月掙4000塊錢,媽媽每月掙5000塊錢。”

對待“每月掙多少錢”這個問題,絕對誠實地回答孩子並非上策。如果您的孩子不到12歲,您的回答最好不要提到具體數目。因為不管您每個月掙多少錢,與孩子口袋裏的錢相比較來說都是天文數字,他難免會以為你富得嚇人。如果孩子不到6歲,隻要告訴他您每月的工資足夠養活他,並能滿足他許多需求就可以了。如果孩子超過8歲,其想知道的東西可能更多一些,您可以給他比較不同的工作,讓他對不同工作所掙錢的多少有個大體的認識和了解。

合理解答

“隻要是必要的東西,媽媽都會幫你買。可是,我們沒有閑錢去買那些奢侈品,或是不需要的東西。”

“你可以買其他的東西,因為在這之前,我們已經買過巧克力糖了,而且你也吃了很多,吃太多甜食,對身體不好,還容易長蛀牙。”

如此溫柔地說明,孩子比較能夠接受。

“孩子,你告訴爸爸從哪兒弄錢呢?”

當孩子要求爸爸媽媽買東西而遭到拒絕時,常常會提出“為什麼不多弄些錢”這個問題。美國國家財政教育中心執行副總裁保羅·裏查德建議父母反問孩子:從哪兒弄?這個回答聽起來可能會讓一些父母大吃一驚。幼兒畢竟不知道錢到底是從哪兒來的,所以,父母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向孩子解釋錢是怎麼來的以及存錢是怎麼回事。對5歲以下的孩子,回答時以簡單為好,例如:爸爸媽媽工作掙了工資,我們再把錢存進銀行。對稍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可以把問題引到存錢的重要性上,告訴孩子存錢是為現在以及將來作準備。

專家點評

孩子的眼光常常會追逐社會現狀,比如看到爸爸媽媽上班不能陪自己玩兒,尤其是老板一個電話打過來,爸爸媽媽就會趕快按照老板的指示行動;看到好吃的、好玩兒的而爸爸媽媽卻不給自己買,尤其是其他小朋友都有的東西自己卻沒有;還有看到社會上有些人有特權,而自己的父母卻沒有,便會對父母提出許多疑問。此時,父母千萬不要用“誰讓我給人家打工呢”、“都是爸爸沒本事”等來開始或者結束與孩子的談話,而是用辯證的觀點去貶惡揚善,幫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指引孩子踏上正確的成才、成功之路。

第二節 社交禁忌與社會習慣

對門的張奶奶非常喜歡點點,總愛拉著點點的小手在小區玩,給她講故事,張奶奶的兒女給她帶的好吃的,她總舍不得吃而給點點吃。

幾天前,張奶奶病逝了,爸爸媽媽和點點都非常傷心。

到了開追悼會的那一天,點點穿上了張奶奶平時最喜歡的那套紅色連衣裙,一大早就來到了現場,準備去送張奶奶。

可誰知爸爸看見了點點之後,嚴厲地對她說:“誰讓你穿這件衣服的?快回家換了!”

點點含著眼淚走到媽媽麵前,非常委屈地問:“媽媽,為什麼不能穿這件衣服呢?這可是張奶奶平時最喜歡的呀!”

為什麼過年不能說“死”?

年三十那天,晶晶和爸爸媽媽,還有叔叔以及姑姑的全家都來到了爺爺奶奶家,一向安靜家裏頓時熱鬧了起來。

大人們在客廳裏談笑風生,孩子們卻圍著爺爺家的大魚缸玩兒了起來,一邊談論著一邊對魚缸裏的魚指指點點。

“那個紅色的小魚好漂亮,我就要它啦!”其中的一個小表妹興奮地說著。

“我要那個大的白色的魚,它遊得好快啊!”表哥接過小表妹的話急忙說,唯恐別人跟他搶似的。

看著魚缸裏剩下的唯一一條沒有被其他孩子要的小魚,晶晶有些不情願,但是也沒有辦法。突然晶晶靈機一動,大聲說:“最後這一條小魚好活潑啊!你們都不要反悔啊!你們看它活蹦亂跳的,多活躍啊!它會永遠活著,不會死的!那幾條就不見得了,可能很快就會死掉哦!”

媽媽聽到晶晶的話,訓斥道:“大過年說什麼‘死、死’的啊!”

“為什麼過年不能說‘死’呢?”晶晶有些委屈地問。

類似問題

為什麼過節不能說不好聽的話?

為什麼不能說爺爺“有病”?為什麼不能穿紅色的衣服參加追悼會?

解說

在人們生活中,會遇到一些重大的節日,還會遇到婚喪嫁娶等這類事情,那些節日和這些事情都帶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有其固有的行為規範,有的甚至會有嚴格的社交禁忌,這些與孩子知道的常識如此不同,經常會導致他們產生疑惑。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該不厭其煩地對孩子進行社交禁忌的教育,例如:什麼場合穿什麼樣的衣服,什麼場所用什麼樣的語言等,及時幫助孩子消除心中的疑惑,為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有修養、有風度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礎。

常見回應

“閉嘴,大過年的說這種不吉利的話!”

“你簡直是胡鬧,這種場合怎麼能說這樣的話呢?”

“誰讓你穿成這樣的?你想挨打啊!”

一些禁忌孩子是並不知道的,所以對於孩子無意表現出來的言語和行為,父母要及時給予指導和教育,讓孩子及時改正即可,沒有必要通過打罵來加深孩子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