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想敢做的“心眼”
我們整個一生,每做一件善行,每懷有一個勇敢的想法,每表示一次愛,都是在通往成功的道上路前進一步。如果能追隨理想而生活,本著真正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誠實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則定能至於至善至美的境地。
第一流的人做第一流的事
第一流的人沒有時間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樣去浪費,他要以並不長的生命,完成許多一流的事。他不能過凡夫俗子的生活,不能在人生的許多事情上,做凡夫俗子的反應。他必須放棄或減少凡夫俗子的快樂、交遊、娛樂、愛恨、爭執、答辯和澄清。他必須忍住不為小事所纏。他有很快分辨出什麼是無關事項的能力,然後立刻砍掉它。如果一個人過於努力想把所有事都做好,他就不會把最重要的事做好。
班尼斯說過:“純管理人也許能把事情做對,但是真正的領導人,重視的是做正確的事情。”現代人的大問題是開始太隨意,注意力分散,分不清輕重緩急,也不善於分大小。如果碰巧能力又強,即便錯誤的事情也能做得很好,不利的局麵也多能扭轉,這就會無謂地耗費很多時間和感情。
“最聰明的人是那些對無足輕重的事情無動於衷的人。
但他們對那些較重要的事務卻總是做不到無動於衷。那些太專注於小事的人,通常會變得對大事無能。”若抓住了大事,小事會照顧好自己。一流人物大都具備無視“小”
(人物、是非)的能力。在你往前奔時,你不可以對路邊的螞蟻、水邊的青蛙太在意———當然有毒蛇攔路是不行的。
“如果要先搬掉所有的障礙才行動.那就什麼也做不成。”
許多人整天忙著處理瑣碎的事情,總是抱怨挪不出時間做正經事。其實他們的潛意識在逃避做正經事,因為做大事是需要想象力、判斷力、勇氣和自信的。
用信仰支撐自己的身軀
提到“支撐”,我們很容易想到屋梁支架起房頂的感覺,同樣,人生也需要這種支撐。但是這種支撐力是什麼呢?是自信!
“缺乏自信”一向是困擾人們的大問題,有項針對某大學選修心理學的學生所做的調查,其中有一道問題是個人最感困擾的事,調查結果顯示,缺乏自信的人占百分之七十五的比率。
換言之,畏縮生活、深陷於不安、無能感之中,甚至對自我能力持有懷疑的人,幾乎隨處可見。這種類型的人對於自己是否具有擔負責任的能力深感疑慮,他們也懷疑自己能否抓住有利機會。他們總認為事情不可能順利進行,從而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態。此外,他們也不相信自己可以擁有心中想要的東西。於是他們往往退而求其次,隻要擁有些許的成就便覺心滿意足。事實上,世上有成千上萬的人們都是被這樣的力量打敗,並懷著不安的感覺在人生的路途上匍匐前行。嚴格說起來,其中絕大多數的人沒有必要遭受這種挫敗。
世界上最偉大的勵誌與成功大師拿破侖·希爾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個嚴寒得幾乎要使人凍僵的早上,一位好友突然來到中西部某城鎮的飯店找我。由於我將在離該地約三十五公裏處作一場演講,因此就請他陪同一道前往。我坐上他的車子,在易滑的路上朝著目的地駛去,他駕車的速度比我快些。於是我向他提議:“時間還相當充裕,你可以慢慢開,不用趕時間!”
“你不必擔心我的駕駛技術。”他如此回答著,並繼續說道,“在以前,我的心裏經常充滿著各種不安感,但現在已經完全克服了。過去,我什麼事都怕——害怕開車上路、害怕搭飛機,甚至當家人外出未歸之前,我也會處於恐懼之中。”
“此外,每當自己外出時,總會覺得似乎將要發生什麼不測,心中極為不安。受到這種感覺的嚴密包圍,而使得生活黯然失色。事實上,我存有相當嚴重的自卑感,並缺乏自信,這種心態也反映在我的工作上,於是工作總是進行得不順利。不過,現在我已經想出將這種不安感從我心中徹底驅逐的妙方了。現在的我,不論麵臨任何事,都能自主地掌握與安排。”至於“妙計”是什麼呢?他用手指著固定在儀表板上的兩處夾子,然後把手伸入胸前的口袋,拿出一疊小卡片。他很快地從其中選出一張,再把它用夾子夾妥。那張卡片上這樣寫著:“隻要心中充滿自信,沒有一件不能做的事。”接著他把那張卡片抽開,用一隻手平衡地操縱著方向盤,另一隻手則以熟練的技巧將卡片放進疊裏,再抽出另一張卡片,並同樣地用夾子夾好。這張卡片上則如此寫著:“有了上天的幫助,誰能抵擋我們呢?”
“我經常到各地巡回推銷。”他接著對我說,“我整天拜訪客戶,並且常開著車到各地方。而人在開車時往往會不自覺地思想著各種事情,如果想法一旦消極的話,當天的行動與表現自然也會顯得消極。在從前,我即使開著車子到各處拜訪客戶,但實際上我的腦中卻充滿著不安和失敗感。而這種情形正是導致我的銷售業績每況愈下的原因。但是,現今我的情況已經大為改觀了。自從我開始在開車時使用這些卡片,並設法把上麵的字句記誦下來之後,我腦中的想法便奇妙地發生了轉變。那些過去經常纏困我的不安、挫敗的感覺已經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信仰與勇氣。這個方法改變了我,也幫助我在工作上的表現。”他並強調,“過去,我可以說是不情願去從事客戶的拜訪與推銷工作,因此想要有所收獲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遠大的理想是成功的磁石
遠大的理想是你偉大的目標。僅僅擁有理想,你不一定能成功;但如果沒有理想,成功對你而言就無從談起。
一個建築工地上有三個工人在砌一堵牆。
有人過來問:“你們在幹什麼?”
第一個人沒好氣地說:“沒看見嗎?砌牆。”
第二個人抬頭笑了笑說:“我們在蓋高樓。”
第三個人邊幹邊哼著歌曲,他的笑容很燦爛:“我們正在建設一個城市。”
十年後,第一個人在另一個工地上砌牆;第二個人坐在辦公室裏畫圖紙,他成了工程師;第三個人呢,是前兩個人的老板。
三個原本是一樣境況的人,對一個問題的三種不同回答,展現了他們不同的人生理想。十年後還在砌牆的那位胸無大誌,當上工程師的那位理想比較現實,成為老板的那位誌向高遠。最終他們的理想決定了他們的命運:想得最遠的走得也最遠,沒有想法的隻能在原地踏步。
理想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是同人生奮鬥目標相聯係的有實現可能的想像,它反映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人生奮鬥的目標,是人力量的源泉,是人精神上的支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遠大的、被大多數人信仰的共同理想,否則就會形同一盤散沙,沒有凝聚力、向心力,哪裏還談得上國家的強盛,民族的振興?一個人同樣不能沒有理想,否則就會失去精神動力,不可能成為高素質的優秀人才。
理想是與一個人的願望相聯係的,是對未來的一種設想,它往往和目前的行動不直接聯係。但理想又不能脫離現實的生活,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如果符合了個人的需要,與個人的世界觀一致,這些現實的因素就會以個人的理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理想總是對現實生活的重新加工,舍棄其中某些成分,又對某些因素給予強調的過程,但它必須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為基礎,符合客觀規律。
能實現自己理想的人,對他個人而言,他是一個成功者,也是個幸福者。理想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是僅僅擁有理想,你不一定能得到成功;不過如果沒有理想,成功對你而言就無從談起。
遠大的美好理想能吸引人努力為實現它而奮鬥不止。
每當你懈怠、懶惰的時候,理想會猶如清晨叫早的鬧鍾,將你從睡夢中驚醒;每當你感到疲憊、步履沉重的時候,理想就似沙漠之中生命的綠洲,讓你看到希望;每當你遇到挫折、心情沮喪的時候,理想又猶如破曉的朝日,驅散滿天的陰霾。在理想的驅策下,人們能不斷地激勵自己,獲得精神上的力量,煥發出超強的鬥誌。能執著於自己理想的人是不可打敗的。
保持五十年的願望
願望保持五十年,那麼他很有可能實現這個願望。更多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欲望、貪戀等原因早就遺失了美麗的初衷。
英國教師卡羅在整理舊物,發現了一摞練習冊,是五十年前他所任教的幼兒園四十一位孩子的作文,題目是:未來我是……
它沒想到,它們竟在自己家裏保存了五十年。
卡羅順便翻了幾下,很快就被孩子們那千奇百怪的自我設計迷住了,其中最讓人震撼的是,一個叫戴維的小盲童,竟認定它未來必定是英國的一個內閣大臣,因為在當時英國還沒有一個盲人進入過內閣。
卡羅突然湧起一種衝動:把這些本子重新發到這些同學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五十年前的夢想。
當地一家電台得知這一消息後,為他發了一則啟事。
沒幾天,書信向卡羅飛來。他們中間有商人、學者及政府官員等,他們都表示,很想知道兒時的夢想,很想得到那本練習冊,請卡羅給他們寄去。
一年後,卡羅身邊僅剩下一個作文本沒人索要,他的主人正是那位小盲童。他想,這個可憐的人也許已經去世。畢竟五十年了,什麼事都會發生的。
就在卡羅準備把這個本子送給一家私人收藏館時,他收到內閣教育大臣布倫克特的一封信。信中說,那個叫戴維的就是我,感謝您還為我們保存著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經不需要那個本子了,因為從那時起,我的夢想就一直在我的腦子裏,沒有一天放棄過。五十年過去了,我已經實現了那個夢想。今天,我還想通過這封信告訴我其他的四十位同學,隻要不讓年輕時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麵前。
一點想法改變一生
不管是誰,想要突破現狀先要考慮的是:“我想做什麼事?”或是“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有了這種強烈的目的意識,你才會集中精力,並調動過去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在有意或無意中使你所關注的事情有所突破。
有一名青年,在美國某石油公司工作。他的學曆不高,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技術。他在公司做的工作,連小孩都能勝任,就是巡視並確認石油罐蓋有沒有自動焊接好。
石油罐在輸送帶上移動至旋轉台上,焊接劑便自動滴下,沿著蓋子回轉一圈,作業就算結束。他每天如此,反複好幾百次地注視著這種作業。
沒幾天,他便開始對這項工作厭煩了,他很想改行,但又找不到其他工作。他想,要使這項工作有所突破,就必須自己找些事做。因此,他更集中精神觀察這焊接工作。
他發現罐子旋轉一次,焊接劑滴落三十九滴,焊接工作便結束。他努力思考:在這一連串的工作中,有沒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呢?
一次,他突然想:如果能將焊接劑減少一兩滴,是不是能夠節省成本?
於是,他經過一番研究,終於研製出“37滴型”焊接機。但是,利用這種機器焊接出來的石油罐,偶爾會漏油,並不實用。他不灰心,又研製出“38滴型”焊接機。
這次的發明非常完美,公司對他的評價很高。不久便生產出這種機器,改用新的焊接方式。
雖然節省的隻是一滴焊接劑,但“一滴”卻替公司帶來了每年五億美元的新利潤。
這名青年,就是後來掌握全美製油業百分之九十五實權的石油大王——約翰·D·洛克菲勒。
“改良焊接劑”改變了洛克菲勒的人生。他成功的關鍵在於:普通人往往會忽略的平凡小事,他卻特別注意。
入主白宮的願望
有時候,目標甚至成為一種傳統,變成一種力量。看看你是否具有這樣的傳統。
美國的政治世家肯尼迪家族,有一個極其濃厚的欲望,便是入主白宮。這個欲望從他們的祖父時便有了。在二十世紀初,肯尼迪家族已是名聲顯赫。當時的約瑟·肯尼迪,年紀輕輕,便是一位傑出的銀行家和投機家。股票投資界中有一個故事,當擦鞋仔也向你提供股票消息的時候,你便要將持有的股票賣出去,這個故事的主人翁,便是約瑟·肯尼迪。他是一名股票的大白鯊,一九二九年的一天,當他正在街上擦鞋時,鞋童居然也向他提供股票消息,他便感覺到不對勁,將手上所有的股票賣出去,因此而引起了一九二九年的股市大崩潰。連當時的羅期福總統,也要委托他為股票監察專員,收拾股票崩潰的殘局。
除了負上了股票大鱷這個外號之外,他又曾經私運軍火和私酒。發達之後的他,本想入主白宮,嚐嚐權力的滋味。因為以前的不良名譽,自己的希望是無法實現的。他便唯有鼓勵自己的兒子,努力去實現自己達不到的欲望。
當兒子自立的時候,他便拿出一百萬美元,當作他政治活動的本錢。
經過不少的困難之後,約瑟·肯尼迪的孫子約翰·肯尼迪,一個著名的病君,終於入主了白宮。年輕時的約翰·肯尼迪,是一個身體衰弱的人,但他最受人敬重的地方,便是他勇於向疾病挑戰的精神。入主了白宮後不久,肯尼迪總統被殺了。
之後,他的弟弟羅拉·肯尼迪,又秉承父親兄長的誌願,爭取實現入主白宮的願望。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在一次競選活動中,他也被殺了。
即使這樣,肯尼迪家族入主白宮的欲望,自祖父時候點燃起來,世代相傳地焚燒著,變成一種力量,驅使著每個家族成員,非入白宮不可。其精神力量可見一斑。
把握關鍵時刻的四個策略
人生往往都有一些關鍵時刻,如何把握,如何開拓你的人生?羅伯特·勞爾在研究了很多名人的經曆後告訴你四個策略。
胡利奧·伊格萊西亞斯是馬德裏的職業足球運動員,後來因車禍受傷癱瘓了一年半,他的球場生涯也就此告終。在醫院就醫時,一位富於同情心的護士給了他一把吉他,幫助他消磨時間。雖然伊格萊西亞斯以前從來沒想到要在音樂界發展,但自此之後,他竟然在流行音樂方麵獲得重大成就。
那次車禍實在是伊格萊西亞斯一生的分水嶺,是一個一切從此改變的轉折點。人生的分水嶺可能是一場疾病、一次意外事故或一次偶然遭遇,也可能是有重大影響的事件。我們研究出把握人生中預料不到的時刻,使其成為發展機會的四大策略:
1.對自己負責
有句諺語說:“時間能治愈一切創傷。”可是人生的經驗顯示,許多人經受不了危機,即使經過時間的治療也不能完全恢複元氣。因此,對於疾病、死亡、離婚或失業等沉痛經驗,我們實在必須積極應付。有些人的應付方式是怨天尤人。然而事實很明顯,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必須負起責任。
艾眉結婚二十四年之後,丈夫跟她離婚。她既沒受過任何職業教育,又沒有自力更生的信心,按理大有可能陷於自憐而從此一蹶不振。
可是,她並未如此。她奮力振作,對自己負責。“我要跨越創傷,替自己爭一口氣,”她說,“於是我去讀經營房地產的課程,取得經營執照,然後開設自己的事務所。我相信,不用多久,我就會成為這個城市中數一數二的獨立房地產經紀人。”
2.不怕做出困難決定
美國廣播公司電視節目“早安美國”主持人哈特曼在大學攻讀的是經濟學。畢業時有很多極好的商界職位向他招手,但在大學時曾兼任無線電及電視廣播員的哈特曼,卻做出了一個很不容易的決定。他拋棄多年的學術訓練和穩定的收入,在工作極不穩定的娛樂通訊界中開始他的事業。
敢於冒險往往會有大收獲。女藝人瑪麗·馬丁在好萊塢一家夜總會的天才表演中,高歌一闋名為《吻》的圓舞曲之後,即聲名鵲起,從此飛黃騰達。原來,她開始唱時是以歌劇的最佳嗓子和傳統方式唱的,但唱到一半時她忽然興起,改用爵士樂的調子唱下去。唱完時,全場起立鼓掌,她就此有了新的事業。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總裁艾科卡深有感觸地說:“當機立斷、穩中求勝,是優秀經理的標誌,也是任何甘冒風險及發展真正自我的人的標誌。”
3.充實自己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是人生的網絡,它影響我們的思想、感受與行為,有時還是影響我們一生的途徑。成功的人常常會告訴我們,他們在事業早期曾得過朋友或導師的指引。
甚至一個泛泛之交的人或陌生人,對我們的一生也可能有重大影響。棒球巨星坎本涅拉在他的事業近於頂峰時,由於意外事故而變成癱瘓。一年後,他在球場上坐在輪椅中休息時,忽然有位老婦人慢慢向他走來。她兩腿鑲有支架,走路時扶著拐杖。
她走到坎本涅拉麵前,握住他那雙軟弱無力的手說,感謝他給她活下去的勇氣。原來他在紐約一家醫院就醫時,她也是那醫院的病人。她中風後半身不遂,因而厭世。但醫院裏的醫生對她講起坎本涅拉的勇敢,使她聽了大為感動,於是決定努力活下去。她是行程近兩千公裏,特地來當麵感謝坎本涅拉,從而使坎本涅拉也得到了他以前給她的感召和勇氣。
4.肯定自己的價值
在一般情形之下,危機會傷害一個人的自尊心,從而使他更難於應付危機。我們在訪問中發現,凡是能肯定自己價值的人,遇到困難時都不大會覺得自己無能為力,反而更可能影響事情的演變和尋求可以解決問題的途徑。
保羅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新聞記者。他在六歲時以難民身份抵達美國,早年在學校裏因不會說英語而深感痛苦。
他受到同學譏嘲時不是大打出手,便是轉身逃避,結果養成了他所說的“難民心理”。這種心理表現在諸如此類的想法:“不要破壞現狀”、“到了人家這裏就該知足”以及“這種東西輪不到你”等等。
後來他在一次夏令營活動時,生命有了轉折。“他們要我擔任營裏最有地位的職務——岸邊指導員,因為我具備必要的資格,”保羅說,“這時,我照例聽到內心的提醒:‘這種東西輪不到你贏。你不是第一流的人。’可是,出乎意料之外,就像燈光忽然亮了似的,我一下子變得恍然大悟。現在應該輪到我了。於是,我便答應擔任那個職位。”
保羅不能肯定他當時怎會恍然大悟。可是那一刻的確改變了他的一生,使他擺脫了心理羈絆,而變成“真正的自己”。
好的念頭不會自動地在我們的生活中產生。我們之所以能夠發展,是因為我們決心要發展,是因為我們積極應付我們的遭遇。
研究人員曾對一些中了五萬美元以上彩票的人進行研究,請他們說明在他們生命的這個階段中有多快樂,預料幾年後會多快樂,以及他們從同朋友談話、看電視、吃午餐、聽人講笑話、受人恭維、閱讀雜誌和買新衣服等七件事中所得到的快樂。然後,研究人員又向一些未中獎者提出相同的問題。
結果發現,中獎者並不比未中獎者快樂,也不預料將來會更快樂。而且他們說,他們在那7件事中所得到的快樂也比未中獎者少。雖然中獎者獲得一時的振奮和喜悅,但他們似乎失去了一部分欣賞普通樂趣的能力。更要緊的是,他們未能把那分水嶺般的轉變——中彩票——化為發展的機會。
你不必認為非中彩票才能出人頭地,隻要能認清楚一件分水嶺般的事情對改變自己一生的重要性,並且把握住它而采取行動就行了。
敢作敢為最聰明
除了真正的使命感之外,行動還需要膽識。
膽識是一種能力,它幫助我們去做某種說不清什麼原因使我們在本能上感到害怕的事情,它可能是我們每天都會經曆到的東西,比如,害怕被人嘲笑,害怕失敗,害怕意想不到的失敗,或是其他什麼使我們內心裏想要退縮的事情。
我們之所以退縮,是因為隻有在退縮之後,我們才感到安全。如此一來,盡管我們得到的不是我們內心裏期待的東西,但至少我們會感到舒適。
我們常常將膽識與勇敢聯係在一起,但勇敢可能更多地表現為生活處於危險境地時而自然產生的非同尋常的個人反應。這種勇敢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是永遠無法加以驗明的東西,相反,膽識則是我們人人具有、每天都要用到的一種品質,認識到這一點並付諸行動,我們就能有很大的進步。
當我們對周圍的一切熟視無睹時,周圍的一切卻在發生著飛速的變化。我們越來越感到自己不合時宜,這進一步強化了生活中的障礙,使我們心甘情願地任憑事情發展。我們的行動中充滿自信和激情,並在總結經驗、戰勝恐懼時,成功才會出現。
為了達到目的地,我們常常要運用自己的膽識去發現我們目前的處境,無所畏懼,並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開展業務、開拓處女地或是單純地學習一項新的技術,都需要我們的膽識,膽識來源於堅強的信念,不僅可以取得成功,而且有保障取得成功。
假設你現在要開始你自己的業務,你在臥室裏安上了傳真機,印好了你的信紙信封,分發了很多小傳單,向潛在的客戶送出了上百封的信函。但一切都是白費功夫。於是你決定把與客戶見麵當作下一個步驟,無視先接觸或任何緣由而徑自給潛在的客戶打電話。問題是你雖然努力去試驗了,但你卻幹不成事,因為每次打電話你都是半途而廢。即使你遇到了成功的機會,也會特別緊張,說話不得要領,為自己冒昧的電話而抱歉,無法獲得見麵的機會。
為什麼?因為對被人拒絕、被人瞧不起的恐懼使我們退縮。想象中的失敗感超出了想象中的成功感。奇怪的是,克服這種恐懼心理需要膽識,需要毅力,需要確定的目標,需要對成功的堅定信念,並一心致力於目標,無論遇到何種情況都不放棄。
生活中要戰勝的最主要的恐懼是對失敗本身的恐懼,失敗既然已經發生,就要從中吸取教訓,失敗並不能證明你總是要走向失敗。
現代最偉大的高爾夫球手傑克·尼克洛,對一個從事這項活動的青年職業球手說,他永遠不會忘記,他失敗的次數遠遠超出成功的次數。
失敗是進步曲線的一個組成部分,失敗隻是意味著我們做的不對,無論我們做的是什麼事。
考察一下成功的推銷員,高銷售額的推銷員的一個共同之處是,隻有在有了六七次接觸之後,他們才開始與人約見並賣出產品。這些推銷員並不是什麼幸運者,他們隻是具備了充分的信心與積極行動的膽識,戰勝了被人拒絕的恐懼心理。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人不敢冒險,隻求穩妥。
在我們這一生中,在某些時候我們必須采取重大的和勇敢的行動,但這隻是在仔細考慮這次冒險以及成功的可能之後才采取的行動。
偉大的成功者在機遇降臨時總願一試身手。有趣的是,這類成功人士多數聰明能幹,嚴於律己。
有這樣一個人,頭腦聰明、機智靈活。如果把他的成功和失敗畫成圖形,那看起來肯定像阿爾卑斯山那樣起伏不平。
他樂於冒險,在飛機上同鄰座的陌生人談了一會兒話之後就給某個工程投資五十萬,這一工程像火箭一樣升得快,但後來卻像枯草那樣垮下來。他曾坐著雇有司機的勞斯萊斯轎車到處兜風,但有一天他跑去向朋友借車,因為他已沒有錢購買從芝加哥到底特律的車票。
他這樣不是敢作敢為,是蠻幹。
在麵對是否采取行動的問題上,特別是這種行動涉及到冒險時,我們會發現自己猶豫不決、坐失良機。在這種情況中,是傳統的觀點在作怪:“不要魯莽行動,這裏很可能有危險,不要去嚐試。”
這常常是明智的勸告,但身為作家兼牧師的威廉·埃勒裏·查定卻這樣說道:
“有時……敢作敢為最聰明。”
希望主宰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希望主宰自己的人生,那麼就必須好好掌握自己的信念。不論你說能或不能,你都算對。因為成功與失敗這兩種信念都有很大力量。
吉爾·金蒙特對自己的信念改變了她整個生活的方向。
一九五五年,十八歲的金蒙特已是全美國最受喜愛、最有名氣的年輕滑雪運動員了,她的照片被用作《體育畫報》雜誌的封麵。金蒙特躊躇滿誌,積極地為參加奧運會預選賽做準備,大家都認為她一定能成功。
她當時的生活目標就是得奧運會金牌。然而,一九五五年一月,一場悲劇使她的願望成了泡影。在奧運會預選賽最後一輪比賽中,金蒙特沿著大雪覆蓋的羅斯特利山坡開始下滑,沒料到,這天的雪道特別滑,剛過幾秒鍾,便發生了一次意想不到的事故。她先是身子一歪,而後就失去了控製,像一匹脫級的野馬,直往下衝。她竭力掙紮著想擺正姿勢,可無濟於事,一個個的筋鬥把她無情地推下山坡。在場的人都睜大眼緊張地注視著這一幕,心幾乎提到了嗓子眼兒。
當她停下來時已昏迷了過去。人們立即把她送往醫院搶救,雖然最終保住了性命,但她雙肩以下的身體卻永久性癱瘓了。金蒙特認識到活著的人隻有兩種選擇:要麼奮發向上,要麼灰心喪氣。她選擇了奮發向上,因為她對自己的能力仍然堅信不疑。她千方百計使自己從失望的痛苦中擺脫出來,去從事一項有益於公眾的事業,以建立自己新的生活。幾年來,她整日和醫院、手術室、理療和輪椅打交道,病情時好時壞,但她從未放棄過對有意義的生活的不斷追求。
曆盡艱難,她學會了寫字、打字、操縱輪椅、用特製湯匙進食。她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選聽了幾門課程,想今後當一名教師。
想當教師,這可真有點不可思議,因為她既不會走路,又沒受過師範訓練。她向教育學院提出申請,但係主任、學校顧問和保健醫生都認為她不適宜當教師。錄用教師的標準之一是要能上下樓梯走到教室,可她做不到。此時,會蒙特的信念就是要成為一名教師,任何困難都不能動搖她的決心。
一九六三年,她終於被華盛頓大學教育學院聘用。由於教學有方,很快受到了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她教那些對學習不感興趣、上課心不在焉的學生也很有辦法。她向青年教師傳授經驗說:“這些學生也有感興趣的東西,隻不過和大多數人的不一樣罷了。”
從一九五五年到現在,很多年過去了,金蒙特從未得過奧運會的金牌,但她的確得了一塊金牌,那是為了表彰她的教學成績而授予她的。
“敢做”比“會做”更重要
許多相當成功的人,並不一定是他比你“會”做,更重要的是他比你“敢”做。
一九五六年,五十八歲的哈默購買了西方石油公司,開始大做石油生意。石油是最能賺大錢的行業,也正因為最能賺錢,所以競爭尤為激烈。初涉石油領域的哈默要建立起自己的石油王國,無疑麵臨著極大的競爭風險。
首先碰到的是油源問題。一九六零年石油產量占美國總產量百分之三十八的得克薩斯州,已被幾家大石油公司壟斷,哈默無法插手;沙特阿拉伯是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的天下,哈默難以染指;如何解決油源問題呢?一九六零年,當花費了一百萬舊美元勘探基金而毫無結果時,哈默再一次冒險地接受了一位青年地質學家的建議:舊金山以東一片被德士古石油公司放棄的地區,可能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並建議哈默的西方五油公司把它租下來。哈默又千方百計從各方麵籌集了一大筆錢,投入了這一冒險的投資。當鑽到八百六十英尺深時,終於鑽出了加利福尼亞州的第二大天然氣田。
哈默成功的事實告訴我們:風險和利潤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巨大的風險能帶來巨大的效益。
與其不嚐試而失敗,不如嚐試了再失敗,不戰而敗如同運動員的競賽時棄權,是一種極端怯懦的行為。作為一個成功的經營者,就必須具備堅強的毅力,以及“拚著失敗也要試試看”的勇氣和膽略。當然,冒風險也並非鋌而走險,敢冒風險的勇氣和膽略是建立在對客觀現實的科學分析基礎之上的。順應客觀規律,加上主觀努力,力爭從風險中獲得效益,是成功者必備的心理素質,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應當膽識結合。
做你最有擅長的事
今天,人們開始比以往更多地考慮從為數眾多的可能性中為自己選擇職業。職業選擇的過程是一種決策過程,是將個人特點與工作需求最大限度地相匹配的過程。就像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世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具有獨特的、與眾不同的心理特點,也總存在著一些更適於他做的工作。
我們不讚成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極端的觀點認為:每個人都可能在任何工作上獲得成功,每種工作都可能由任何人做好。這種觀點是站不住的。很顯然,一個有色盲的人就不能勝任從畫家到化驗員的許多種工作;許多人由於自身生理、心理特點的局限,不能成為一名高速戰鬥機的駕駛員。另一種極端的觀點認為: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存在著一種最佳職業,對於每一種工作來說,都存在著一類最佳人選。這種觀點也是站不住的。事實上,對於具有某種生理、心理特點的人來說,他都可能在若幹職業上獲得成功。這些職業對人的生理心理特點有相似的要求。例如,對於一個思維敏捷、長於言談、性格外向、喜好與人交往、有感染力的人來說,他既可能在政治領域中獲得成功,成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也可能在經濟領域中獲得成功,成為一位有名的企業家。對於某一種特定職業來說,也可能由具有非常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的人來完成。
例如,一個成功的軍事家,既可能像蘇沃洛夫那樣具有暴躁、外向的性格,也可能像庫圖佐夫那樣具有穩重、內向的性格。
我們認為,隻有很少的人可以在幾乎一切工作上都能得到滿足,獲得職業上的成功;隻有很少的工作(如馬路清掃工作)是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勝任的。即使是馬路清掃工作這種幾乎什麼人都可以勝任的工作,也並不能給所有的人(甚至不能給多數人)帶來滿足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總有一些工作更適合他的特點;對於大多數工作來說,也總有一些更適於承擔之人。為了獲得職業上的成功,為了生活得更好,有必要更多地了解和更準確地認識自己的心理特點,更多地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演技派電影明星達斯丁·霍夫曼在“金球獎”的頒獎典禮上接受終身成就獎時,提到一個真實的小故事。三十年前,有一次,他為了《畢業生》那部電影宣傳,碰巧與音樂大師史達溫斯基在同處接受訪問。主持人問起史氏,何時是他一生當中最感到驕傲的時刻——新曲的首度公演?功成名就、掌聲四起?史氏都加以一一否認,最後,他說:“我坐在這裏已經好幾個小時了,這之間,我一直不斷地在為我新曲中的一個音符絞盡腦汁,到底是‘1’比較好?還是‘3’?當我最後找到眾裏尋她千百度的那一個音符的一刹那、是我人生中最快樂、最驕傲的時刻!”霍夫曼說,他被大師感動得當場哭了起來。
如同偉大的作曲家心無旁騖、孜孜不息地尋找一個最能感動他的音符,不管是從事何種行業的人,都必須認識自己的潛能,確定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否則就很可能會埋沒了自己的才能。
對於科學人才來說,也有許多自我埋沒的現象。愛因斯坦大學時的老師佩爾內教授有一次嚴肅地對他說:“你在工作中不缺少熱心和好意,但是缺乏能力。你為什麼不學醫、不學法律或哲學而要學物理呢?”幸虧愛因斯坦深知自己在理論物理學方麵有足夠的才能,沒有聽那個教授的話。否則,也許我們的物理科學就不會像今天這樣了。
科學的門類不同,需要的素質與才能也不同。比如:做一個傑出的臨床醫生,必須具有很好的記憶力;研究理論物理學,抽象思維能力不可少;一個數學家沒有必要一定具備實際操作、設計和做實驗的能力,雖然這種能力對於一個化學研究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而天文學主要是一門觀察科學,需要很好的觀察能力,濃厚的興趣和長久細致進行觀察的毅力。人的興趣、才能、素質也是不同的。
如果你不了解這一點,沒有能把自己的所長利用起來,你所從事的行業需要的素質和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那麼,你將會自我埋沒。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善於設計自己,從事你最擅長的工作,你就會獲得成功。
一些遺傳學家經過研究認為: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對基因所決定。另外還有五對次要的修飾基因,它們決定著人的特殊天賦,起著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一般說來,人的這五對次要基因總有一兩對是“好”
的。也就是說,一般人總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麵具有良好的天賦與素質。
湯姆遜由於“那雙笨拙的手”,在處理實驗工具方麵感到很煩惱,因此他的早年研究工作偏重於理論物理,較少涉及實驗物理,並且他找了一位在做實驗及處理實驗故障方麵有驚人的能力的年輕助手,這樣他就避免了自己的缺陷,努力發揮了自己的特長。珍妮·古多爾清楚地知道,她並沒有過人的才智,但在研究野生動物方麵,她有超人的毅力、濃厚的興趣,而這正是幹這一行所需要的。所以她沒有去攻數學、物理學,而是進到非洲深林裏考察黑猩猩,終於成了一個有成就的科學家。
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努力根據自己的特長來設計自己、量力而行。根據自己的環境、條件、才能、素質、興趣等,確定進攻方向。不要埋怨環境與條件,應努力尋找有利條件;不能坐等機會,要自己創造條件;拿出成果來,獲得了社會的承認,事情就會好辦一些。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不僅要善於觀察世界,善於觀察事物,也要善於觀察自己,了解自己。
找一位恩師指點迷津
在人生的旅途上如果有一位恩師能夠指點迷津,提攜你共同走過漫漫人生之路,那麼你的內心將不再孤獨,你的前途就會充滿光明。
俗話說,為人一師,再生父母。在人生的旅途上如果有一位恩師能夠指點迷津,提攜你共同走過漫漫人生之路,那麼你的內心將不再孤獨,你的前途就會充滿光明,在這一點上,清代著名的官僚曾國藩就有一套成功的做法。
曾國藩在早年間官運亨通,他自二十八歲被點了翰林之後,居京十年,官位七遷,一直做到二品大員。若問他為什麼官職穩中有升,曾國藩在日記中透露了底細,那就是:“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都要以老師好友為榜樣。”
說到好老師,曾國藩真可以說是把它用活了。因為拜什麼樣的老師是大有學問的。在今天看來,曾國藩的恩師可以分為兩類:
其一,能夠為晉升仕途提供幫助的權力之師。相傳曾國藩會考的那一年總考官是穆彰阿,他當時是朝廷很有權威的重臣。為了利於今後的發展,曾國藩對他以恩師相稱。當時在考試交卷後,穆彰阿曾向曾國藩索要應試詩賦,曾國藩馬上飛也似地趕回住處,整整齊齊地謄清,然後恭恭敬敬地送到穆宅,而這一次的拜訪就是曾國藩日後飛黃騰達的起點了。從此,穆彰阿對曾國藩非常器重和賞識,處處關照,就連皇帝召見時所問的內容都透露給了曾國藩。
說來曾國藩也還有些本事,但他對皇帝召見仍然是十分緊張的。因為回答皇帝的問題時一旦卡了殼,就會給皇帝留下很不好的印象。當他住在穆宅、惶恐不安地等待皇帝的召見時,穆彰阿對自己的得意弟子開始了麵授機宜,他問曾國藩是否注意過宮中牆壁上懸掛的字幅,見曾國藩答不上來,穆十分失望。失望之餘,他又指使自己的仆人帶四百兩銀子到宮中去,收買太監,以便連夜秉燭代為抄錄字幅的內容,回來讓曾國藩背熟。第二天,皇帝果然問的是字幅的內容,那是曆朝皇帝留下的聖訓。早有準備的曾國藩當然倒背如流,使得皇帝對他另眼相看。皇帝問曾國藩為什麼這樣熟悉,曾國藩按穆彰阿所教的話回答說:“我雖愚笨,但對所遇到的事情總是非常留心注意的。”說得龍顏大悅。
試想,一個人若得到這樣的恩師,還會沒有前途嗎?
其二,能夠增知識長見識的學問之師。在治學和修養問題上,曾國藩更多的是向唐鑒、倭仁等人請教。他深深地懂得,做學問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能在世間立足。但要立足,光有知識和才能還不夠,而要首先立德。為此,曾國藩遍拜港師,廣求學問。
唐鑒是道光、鹹豐年間的太常寺卿,一生信奉和研究程朱理學。他告訴曾國藩要做到敦品治學,即先要端正人品,進而要在義理上痛下功夫。在他的影響下,曾國藩一生都在研究儒家的義理之學,並把儒教的精神升華到了靈魂深處。
倭仁身為大學土,在當朝之時就被稱為老夫子,他也是京師出了名的理學大師。對於儒家精神,倭仁是身體力行,非常用功,每天他都把自己從早到晚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記錄下來;心中若有私心雜念,就更要自我批判,悔過自新。他的這一習慣給曾國藩帶來巨大影響,在後來的數十年中他始終仿效執行。不僅如此,他還將所寫日記定期送給倭仁審閱,請他在上麵作些眉批,指出不足,以便改正。
試想,這樣虔誠的行為能不令其師感動嗎?這樣自訟自責的態度能不使自己的行為變得嚴謹嗎?
人們在步入社會之初,往往有許多問題搞不明白,要摔幾個跟鬥,交一些學費才會變得成熟起來。這時,如果虛心地拜幾位恩師,學一點知識,得到一些嗬護,那麼,立足就會快些、穩些。一般來說,凡是舉止威嚴、誠實通達的人,就可以尊他為老師;如果僅僅是博學典雅、會做文章的人,則可以與他結為朋友。這樣,你的人生道路就能夠變得平坦而光明。
全麵發展英語好·懂電腦·知識通
現代人崇尚的是一種全麵的發展。
首先外語必須過硬,隨著對外交往的日益擴大,這越來越成為一項基本的技能,和一種學習的工具,而掌握了外語一則掌握了參與競爭的一項重要砝碼,一方麵又掌握了一種基本的學習工具,所以即便將來情況不妙,也可退而結網,重新充電。而且學好外語又可以有條件出國,學習一種西方的管理理念和技術理念,則又是參與競爭的重要一環,所以明智的青年們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洋文上。
無怪乎文化護衛們不無擔憂地呐喊,這“寄托”的一代能否寄托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理想?全民族的文化精英們在捧著一本外語詞彙念得不亦樂乎,整個民族為了一門外語而浪費這麼大的精力,這是否正常?
然而這一代畢竟是一個理想失去、人文失落的一代,競爭的壓力讓他們的眼光從未離開過實際,這就是現實。
再有就是學會現代化的生存,電腦比誰都玩得溜,網絡比誰都通,自然也就比誰都更接近一種現代化的生存狀態,電腦隨著信息時代的騰飛與取得主宰,已經不僅是一種工作用具,而成為一種生存的工具了。不僅要求得發展,即使尋求生存,也離不開電腦和網絡世界,再拒絕現代文明的人總不能拒絕生活,因此也便不能拒絕著電腦。
青年人始終站在時代的前例,始終是得風氣之先,自然是與機器有了不解之緣,然而有識之士畢竟又看到了它的負麵,把鮮活的生命囚禁在了虛擬化的世界裏邊,人們在多大程度上感受著現實的生活?有色有聲近乎理想的世界是否隻在鈍化著人們的思維,對電腦的昔日崇拜是否正對人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出了某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