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與放棄的“心眼”(1 / 3)

選擇與放棄的“心眼”

放棄是生活時時麵對的清醒選擇,學會放棄

才能卸下人生的種種包袱,輕裝上陣,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轉機,渡過風風雨雨;懂得放棄,才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活得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

最佳選擇的黃金法則

魯迅先生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擠一擠總是會有的。”不要總是你感歎屬於你的時間是那麼少,其實是你不懂得如何選擇。“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而對於現代人來講,做好時間管理不僅意味著豐厚的經濟利益,更能令自己的事業突飛猛進。

1.保持焦點

一次隻做一件事情,一個時期隻有一個重點。聰明人要學會抓住重點,遠離瑣碎。

80/20原則。應該把精力用在最見成效的地方,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美國企業家威廉·穆爾在為格利登公司銷售油漆時,頭一個月僅掙了一百六十美元。他仔細分析了自己的銷售圖表,發現他的百分之八十收益來自百分之二十的客戶,但是他卻對所有的客戶花費了同樣的時間。於是,他要求把他最不活躍的36個客戶重新分派給其他銷售員,而自己則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戶上。不久,他一個月就賺到了一千美元。穆爾從未放棄這一原則,這使他最終成為了凱利一穆爾油漆公司的主席。

2.現在就做

許多人習慣於“等候好情緒”,即花費很多時間以“進入狀態”,卻不知狀態是幹出來而非等出來的。請記住,栽一棵樹的最好的時間是二十年前,第二個最好的時間是現在。

3.不得不走

要學會限製時間,不僅是給自己,也是給別人。不要被無聊的人纏住,也不要在不必要的地方逗留太久。一個人隻有學會說“不”,他才會得到真正的自由。

4.避開高峰

避免在高峰期乘車、購物、進餐,可以節省許多時間。

5.巧用電話

要盡量通過電話來進行交流,溝通情況,交換信息。

打電話前要有所準備,通話時要直奔主題,不要在電話裏說無關緊要的廢話或傳達無關主題的信息與感受。

6.成本觀念

在生活中,有許多屬於“一分錢智慧幾小時愚蠢”的事例,如為省兩元錢而排半小時隊,為省兩毛錢而步行三站地等等,都是極不劃算的。對待時間,就要像對待經營一樣,時刻要有一個“成本”的觀念,要算好賬。

7.精選朋友

多而無益的朋友是有害的。他們不僅浪費你的時間、精力、金錢,也會浪費你的感情,甚至有的“朋友”還會危及體的事業。要與有時間觀念的人和公司往來。

8.避免爭論

無謂的爭論,不僅影響情緒和人際關係,而且還會浪費大量時間,到頭來還往往解決不了什麼問題。說得越多,你得越少,聰明人在別人爭論不休或麵紅耳赤時常常已走出了很遠的距離。

9.積極休閑

不同的休閑會帶來不同的結果。積極的休閑應該有利於身心的放鬆、精神的陶冶和人際的交流。

10.集腋成裘

生活中有許多零碎的時間很不為人注意,其實這些時間雖短,但卻可以充分利用起來做一些事情。比如等車的時間可以用來思考下一步的工作,翻翻報紙乃至記幾個單詞。

11.提前休息

在疲勞之前休息片刻,既避免了因過度疲勞導致的超時休息,又可使自己始終保持較好的“競技狀態”,從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2.擱置的哲學

不要固執於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把問題記下來,讓潛意識和時間去解決它們。這就有點像踢足球,左路打不開,就試試右路,總之,盡量不要“鑽牛角尖”。

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路

在人生奮鬥中,不慎跌倒並不表示永遠的失敗,唯有跌倒後,失去了奮鬥的勇氣才是永遠的失敗。我們若以平常心觀之,失敗本身也就不足為奇。一個人若沒有經曆過失敗,他就難以嚐到人生的辛酸和苦澀,難以認識到生命的底蘊,也就不可能進入真正寧靜祥和的境界。

其實,通向成功的路絕不隻是一條,不同的人可以選擇不同的路,成功與否,往往不在於對道路的選擇,而在於一旦選定了自己的路,便不再彷徨。所以,能否到達心中的目標,首先取決於對腳下道路的信任。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執著不好。

女媧補天,誇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臥薪嚐膽的勾踐,聞雞起舞的祖逖,麵壁靜修的達摩,程門立雪的楊時……這些執著的故事不老,人物不死。咬定青山不放鬆,百折千磨誌不改,衣帶漸寬終不悔,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些執著的佳句不朽。

“執著”的骨子裏有一種素質:一種激情如火的素質,一種追求根源的素質,一種苦行僧式的素質,一種認準了目標死不回頭的素質,一種固執己見永不迎合他人的素質,一種酷愛偏激的素質。具備這種素質的人常常創造出人間奇跡。弗洛伊德、拿破侖、貝多芬、梵高;還有吉尼斯世界大全一書中所記載的諸多人物,不能不承認所有這些大大小小的人物使我們這個世界變得有聲有色。他們的性格中明顯有著共同的一點,即執著。他們執著地將他們熱愛的某項事業推向極致,什麼也阻止不了他們——除了自身的死亡。可是,請記住,執著的梵高選擇了繪畫,卻放棄了人生的榮華,執著的貝多芬選擇了音樂,卻拒斥了宮廷的禦用。

執著並不是你將整個世界抓在手裏,當你執著一種東西時,你同時便選擇了放棄另一種東西。執著的前提是你知道了你要選擇什麼。學會放棄、善於放棄也不是執著的對立麵。

根據氣質選擇人生

個性是一個人帶有傾向性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稱,從廣義講,個性包括個人傾向、性格、智能、自我協調性等方麵的內容。個性心理特征包括人們處理各種事情的能力、熱情或性格等。個性直接影響著人們捕捉機遇、創造機會的能力。個性因素的差異以及個性與特定環境的協調狀況是造成事業成敗、命運好壞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

個性傾向直接影響人們的注意力。“入迷”是一種特殊的注意現象,它是取得科學成就及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蒲鬆齡說:“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機遇的捕捉與特殊注意力是分不開的,這在科學活動中表現得最為突出。琴納創立了“免疫學”,是因為他注意到擠牛奶的婦女不得天花這一現象;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是因為他注意到了蘋果落地的現象……好奇心是與注意力有關的一種重要心理現象。貝弗裏奇曾說,科學家的好奇心通常表現為探索他所注意到的,但尚無令人滿意解釋的事物或其相互關係的認識。……科學家通常具有一種願望,要去尋找其間並無明顯聯係的大量資料背後的那些原理。這種強烈可被視為成人型的或升華了的好奇心。熱衷於研究工作的學生往往具有超乎常人的好奇心。

好奇常常是科學課題提出的媒介,是科學發現的動力之一和捕捉機遇的重要途徑。一般地說,好奇心,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滿足現狀,要敢於從對現狀的不滿中提出懷疑,要善於張開思維的翅膀,在未知的領域裏飛翔。

氣質在捕捉機遇的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氣質是人們典型而穩定的心理特征,這主要表現為一個人情緒體驗中的強度、速度,以及動作反應的敏捷性等。性情和脾氣是氣質的集中反映。

人的氣質具有較大的差異性,而氣質的差異又決定著人們在日常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性情和靈敏度等方麵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影響著個人所宜於捕捉機遇的類型。氣質對於人們的行業與職業選擇、機遇的捕捉等都有重要影響。人們應該根據各自的氣質正確地麵對挑戰,謀求適宜的職業與人生環境,以從中獲取各種最能發揮個人氣質特點的良機,實現幸福。

一般來講,膽汁質型的人直率、熱忱,性格外向且精力充沛,適宜於從事教育、社交等工作,比較容易在推銷、企業管理、公共關係等工作中得到機遇,取得成功。

同時,由於膽汁質型的人神經活動的興奮性很高,思維機敏靈活,動作反應迅速,這類人在偵察以及自然科學領域也較容易捕捉良好的機遇,獲得成功。在氣質上明顯屬於膽汁質型的人,一般不宜於做微循環、外科手術、精密儀器等方麵的工作,因為這種氣質對這類職業感到難以適從,而捕捉不到成功的機遇。

多血質型的人活潑好動,敏感而反應迅速,情感外向。這類人多喜歡與人交往,好結交,對新環境的適應性較強,有“四海為家”的生活習性。這類人可能成為企業家、自然科學家和社會活動家,適宜於搞自動化操作,打字和商品推銷等工作。

粘液質型的人心境比較安靜、穩定,堅持性與耐力好,適宜於選擇那些需要耐心與情緒穩定的職業與環境,如科學研究、微電子技術、外科手術、儀器檢修等。

抑鬱質型的人善於洞察秋毫,情緒體驗深刻,做事細心、謹慎,卻多愁善感,遇事優柔寡斷,性情孤僻,行動反應遲緩。這類人宜於進行詩歌、小說的創作,從事那些需要謹慎、細心的職業。粘液質與抑鬱質同屬氣質內傾型。由於抑鬱質型的人態度內向,以自我作為行動的出發點,行為特征表現為靜態、主觀與理想化,因而在行動上常會產生一些主觀隨意,固守著一種浪漫主義的行動邏輯。這種人可以成為小說家、思想家與哲學家,適宜於做一些需要安心、細心和耐心的工作,如寫作、維修、會計、審計、信息處理等。

當然,大部分人所具有的都是一種混合型氣質。但各個不同氣質類型的人都有與各自特征相適應的職業與環境,因此,人們應當根據自己的氣質類型選擇適合的職業與環境,這樣就更能捕捉到較多的機遇,取得事業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總之,人們為了在挑戰麵前更好地抓住機遇,就應根據個人的氣質選擇適合的職業與環境,這樣才有利於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智和能力,成就輝煌的業績。人們如果硬要選擇並從事與自己氣質相抵觸的職業和工作,隻能體嚐到痛苦與煎熬,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取得滿意的業績,個人幸福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在挑戰與機遇麵前,人們必須三思,必須檢測一下自己的氣質,以便獲取更多的機遇,得到最大幸福。

選擇自己的幸福

當你聽到這一說法時,你也許覺得很奇怪,人怎能選擇自己的幸福?事實確實如此,亞伯拉罕·林肯曾經說過:“我一直認為:如果一個人決心想獲得某種幸福,那麼他就能得到這種幸福。”

人與人之間其實隻存在著一種很小的差異——心態的積極與消極,但就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往往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天壤之別——有的人非常幸福,而有的人終生不幸。

期望獲得幸福者應采取積極的心態,這樣幸福就會被吸引到他們身邊。而那些態度消極的人不僅不會吸引幸福,相反還排斥幸福,當幸福悄然降臨到他們身邊時,他們可能毫無覺察,或者失之交臂。幸福是一種難以捉摸的、瞬息萬變的東西。如果你去追求它,你會發現它似乎在逃避你。但如果你把幸福送給別人,於是它就會來到你的身邊。但是,如果你把苦難和不幸分攤給別人,你得到的就隻能是苦難和不幸。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總是煩惱,不論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們都認為那些事無法令人稱心如意,這恰恰是因為他們總是把煩惱分攤給他人。由此看來,尋找幸福的最可靠的辦法就是竭盡全力使他人得到幸福。

有一對年輕夫婦,他們住在美國南部的一個小城市裏,其鄰居是一對年老的夫婦,妻子幾乎瞎了,並且癱瘓在輪椅中,丈夫本人身體也不很好,他整天呆在屋子裏照料自己的妻子。

一年一度的聖誕節快要到了,這對年輕夫婦情不自禁地決定裝飾一顆聖誕樹送給這兩位老人。他們買了一棵小樹,將它裝飾好,帶上一些小禮物,在聖誕前夜把它送過去了。老婦人感激地注視著聖誕樹上閃爍的小燈,傷心地哭了。她的丈夫也一再說:“我們已經有許多年沒有欣賞聖誕樹了。”在以後的日子裏,隻有他們拜訪這兩位老人時,他們都要提起那顆聖誕樹,對於這對年輕夫婦來講,也許他們隻是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但他們把最大的幸福送給了他人,因而自己也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幸福。這種幸福是一種十分深厚的感情,而且也一直留在他們的記憶中。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講,你可能是幸福的、滿足的,也可能是不幸福的。因為你有權選擇其中的任何一種。決定你選擇的因素隻有一點——你是接受積極的還是消極心態的影響。而這個因素至少也是你所能控製的。

在現實生活中,不利條件不一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的阻礙。如果說誰有資格來抱怨生活的話,應當首推海倫·凱勒了。她一生下來便是聾、啞、盲人,世上所有的不幸似乎全都降臨到她的身上,他失去了與周圍人進行正常交際的能力,隻有她的觸覺幫助她把手伸向別人,體驗愛人與被愛的幸福。然而,一位虔誠而偉大的教師向海倫伸出了友愛之手,使這位天生不幸的女孩成了一位快樂、幸福並且成績卓越之人,並且令許多天生正常之人也無法企及。她曾經這麼寫道:

“任何人出於他的善良的心,說一句有益的話,發出一次愉快的笑,或者為別人鏟平不平的道路;這樣的人就會感到他的歡欣是他自身極其親密的一部分,以致使他終生追求這種歡欣。”

世上有許多孤獨之人,他們渴望愛與友誼,但是,他們似乎絕對得不到它們。有些人用消極的心態排斥他們所尋找的東西,另一些人蜷縮在他們狹小的天地裏,絕不敢衝出去。他們隻幻想一些美好的東西會從天而降,即使他們得到了這些東西,也不會將之與人分享。他們不懂得一點:如果你不把美好而稱心的東西分給別人,那些東西就會自然減少甚至消失。著名的成功學奠基者拿破侖·希爾博士寫過一篇題為《滿足》的文章,我們摘錄其中的一部分,你會發現這些內容確實很有用。

全世界最富裕的人住在“幸福穀”。他富有永久不衰的人生理想,富有他所不能失去的東西,這些東西能給他提供滿足、健康、寧靜的心情與內心的諧和。

下麵是他的財產清單,它們本身說明了他是怎樣獲得這些財產的,相信這些成功的信條一定能使你頗有啟示。

“我獲得幸福的辦法就是幫助別人獲得幸福”;“我獲得健康的辦法就是生活富有節製,我僅僅吃維持我的身體健康所必需的食物。”

“我不仇恨任何人,不嫉妒任何人,而是熱愛和尊敬全人類。”

“我從事我所熱愛的勞動,我還把遊戲同勞動相結合,因此我很少感到疲勞。”

“我每天祈禱,不是為了更多的財富,而是為了更多的智慧,用以認識、利用享受我所已經擁有的大量財富。”

“我從不使用辱罵的語言。”

“我從不要求任何人的恩賜,隻要求我有權把我的幸事分享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我和我的良心的關係良好,因此它總是指導我正確處理一切事情。”

“我所擁有的物質財富多於我的需要。因為我清除了貪婪之心。我隻需在我有生之年能用於建設的那部分財富。我的財富為分享了我的幸事而受益的那部分人。”

可以選擇好生命

生命我們不能選擇它長,但是可以選擇好,心情好,身體好,親人好,生命就好。

北美的北極地帶有一個部落,部落裏有個說法:月亮因忙於新的靈魂的降世,於是便從天空消失了,所以有的夜晚沒有月光,但最終月亮是要回來的,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這是我所知道的關於死亡的最美好最詩意的形容。

人類可以活一千二百歲的說法出來後,小說家說,生命不能選擇它長,但可以選擇好。說得真藝術,但表達了一種對生死的態度。

從一九三六年夏天,因《飄》的出版而聲名鵲起的瑪格麗特·米切爾,她所有的精力都耗費在要麼將自己包裹起來,反抗它,要麼忙於對付它布下的天羅地網。由於她如此堅決不讓名聲改變她的生活,從《飄》的出版日起無論感情上或是理智上,她都停止了成長,除了說這是一種死亡,它是什麼呢?至少我們從中看到,名利也可以令生命變得不好。

梵高在他生命終結的那個六月裏,清晰地感覺到自己生命的最好部分已經死亡了,仿佛以前從他手下誕生的年一幅畫都帶走了他的一部分。不必用天生稟異這樣庸常的字眼形容梵高的預感,他們這類人的生理生命和藝術生命實在已經盤根錯節糾纏不清了。他死了,他的生命留在他的畫裏,沒有什麼不好。

今年玉珠峰的死亡名單中,有深圳的山友王濤和周虹俊。他們的朋友在追思活動中,念了一段話:當我們在夏夜遙望群星時,我們一定會看到你的閃爍,還能聽到你那親切的語調,你會告訴我們:“我不能形容你所未曾見到的美景,但是請相信我,這裏更好!”這裏更好,這是死者對生者的慰藉。他們是渴望像鷹一樣在天上飛的人,天上一日,地上千年,我們試著去體驗他們的快樂,分擔他們離去的空白,活得精彩,活得好。

當然還有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大多數,盡一份責任,過一份日子。我們會為每一個微小的願望的實現而喜悅,而讚美生的美好;為每一個微小的不如意而沮喪,而詛咒命運的不公正。我們應該在每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想一想生的偶然,還有每一個人都無法回避的死亡,那永遠離去的日子,都會有跟這個世界前嫌冰釋的悟性的,身心沐浴在平和和充滿感知的月色中,好好活下去。

天才選擇給自己鋪路

天才之路都是用愛心鋪成,這條路上有天才自己的一顆愛心。

在裏約熱內盧的一個貧民窟裏,有一個男孩,他非常喜歡足球,可是又買不起,於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從垃圾箱揀來的椰子殼。他在巷口裏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有一天,當他在一個幹涸的水塘裏踢一隻豬膀胱時,被一位足球教練看見了,他發現這男孩踢得很是那麼回事,就主動提出送給他一隻足球。小男孩得到足球後踢得更賣勁了,不久,他就能準確地把球踢進遠處的隨意擺放的一隻水桶裏。

聖誕節到了,男孩的媽媽說:“我們沒有錢買聖誕禮物,送給我們的恩人。就讓我們為我們的恩人祈禱吧。”

小男孩跟媽媽禱告完畢,向媽媽要了一隻鏟子跑了出去,他來到教練住的別墅前的花圃裏,開始挖坑。

就在他快挖好的時候,從別墅裏走出一個人來,問小孩子在幹什麼,小男孩抬起滿是汗珠的臉蛋,說:“教練,聖誕節到了,我沒有禮物送給您,我願給您的聖誕樹挖一個樹坑。”

教練把小男孩從樹坑裏拉上來,說: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禮物。明天你到我訓練場去吧。

三年後,這位十七歲的男孩在第六屆世界杯足球賽上獨進六球,為巴西第一次捧回金杯,一個原來不為世人所知的名字——貝利,隨之傳遍世界。

職場麗人的選擇與放棄

對許多女孩而言,辦公樓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但當你置身於那個群體之中你會發現,在那多姿多彩的女人背後充滿了競爭。當你碰到機遇的同時也暗藏著危機,這就看你如何對待,如何選擇。在下麵的這幾個小故事裏,主人公正是因為很好地處理了得與失的關係而獲得了人際關係的和諧與事業的成功。

1.選擇寬容與保持一顆謙卑的心

“參加工作以後,才知道單位裏女同事之間關係最難相處。”小A如是說:

我從小學一直讀到大學,一路上過關闖隘,就這麼形成了爭強好勝的個性。畢業後,我被分到了一家公司工作,由於專業對口,我又工作積極主動,於是很快就勝任了分擔的工作。不料我全心全意的賣力卻給我帶來了麻煩。那一次,公司布置了一項涉外談判的項目,而這個項目的前期資料都是我一手準備的,理應我來接手。但因為這個項目有出國考察的名額,因此事情就複雜了。W是一位老高工,不久就要退休了,這次機會對她來說也許是最後一次,所以她幾次去找領導,有意無意彙報一些我工作中的不當;Z長得漂亮,又是外語學院的畢業生,當然也想抓到這次出國機會,於是逢人就說:一定要選派外語好的人去;還有L,本來就搭點兒邊,她就四處散布,說資料是她準備的,而將我說成隻是她的助手雲雲。其他人早也神情不一。後來,終於還是W去參加這個項目了,我想既已如此,還是很配合地交出了手頭上的全部資料,並做了大量的背景介紹。

這件事後,我和公司裏的一些女同事的矛盾表麵化了,於是產生了隔閡,見麵也少言少語,遇事總要互相挑剔點什麼。憑我以往的脾氣,也許會因為自己無可挑剔而我行我素、傲然處之。但我想,畢竟我還年輕,專業又對口,機會有得是。而那些女同事,由於自身條件都不是很優越,所以內心就不容易平衡,我應該理解她們。

懷了這樣謙卑的念頭,臉上就有了笑容。見到W,我就請教一些學術上的問題,或者關心關心她那與我同齡女兒的情況。L大我十幾歲,正好可問一些家務活兒中的技巧,比如洗羊毛衫的熱水,不燙手是否正好。至於Z,由於和她年齡相仿,起初是討論護膚妙方,後來在一起討論工作方案,到現在已經是一對好搭檔了。

氣氛一融洽,工作上一些人為障礙也會冰消雪化,雖說還會有些小碰撞,但彼此已能寬容。當初我謙卑的笑容中還有幾分尷尬,如今也變得自然、流暢。有一次我們在一起交談,Z對我的謙卑議論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可見,她和女同事們一定和我一樣,認識到現代社會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有一個謙卑、調和的內心,有利於你正視各種挫折和打擊。

2.選擇中庸與保持健康的心態

一位在洋行工作的女友說她很煩惱,因為長相平平,身材中等,工作能力一般,沒有一樣突出的。我說這不挺好嗎?“中庸之道”曆來是最不吃虧的。她說,你還在讀書,哪裏知道這社會的複雜,看到別人因為相貌或才華出眾而受到重用,心裏總不是滋味,強烈的對比成了一種重壓和侵犯,由於自己的普通,越想越感到孤獨和寂寞。

生活得普通其實也是一種浪漫,就像有著淡淡夢幻色背景的大幅畫紙,上麵可以任你想象發揮,點上幾點你最鍾愛的顏色,讓它慢慢化開。生活也如此,一位在華東師大讀夜校的女士就說:“我的生活其實再普通不過了,不過我沒打算去刻意改變它。選擇讀書,是想借知識充實自己,另外可以使我的業餘生活不走進單一模式。”俗話說:“真實無妄之謂誠”,它有兩方麵的解釋:一則真實,實實在在的,“中庸”的女人就如此——“普通”使她們變得實在;二則無妄,即沒有偶然性,是必然的,她們的生活大致都處於能夠預料的境況當中,不帶偶然因素,至多人為地給自己一個小小的驚喜。

3.選擇”自由”而獲得充實的人生

朋友中一位年輕的小姐,在她收到某公司錄用通知書、成為發展部市場調研員時,卻向部室經理提出了一個特殊的要求——不坐班。那經理麵對這位機靈、果敢的小姐,一時驚住了。公司是一家正規的集團企業,被招聘錄用的年輕“白領”們進入公司後,在具有現代辦公設施的辦公室裏工作,都有一種自豪感。然而,她卻與眾不同。

當然,她的理由是,員工在開拓市場、保證工作質量的前提下,時間最寶貴;而如果一個部門的工作性質能夠適合於不坐班的,那麼公司就可減少辦公場地和辦公用品的開支。最後,她的特殊要求,經總經理辦公室討論給予特殊的同意。當然,在三個月的試工期內,要根據她的工作實績,再決定是否轉為正式員工。

她原先在一家公司業務部工作。一間辦公室裏坐著八位中、青年男女,彼此之間的人際關係,表麵上看“以和為貴”,但背後有著頗多的閑言碎語。她不想參與其間,對是是非非沉默是金。然而,時間一長,她成了一個被人視為敬而遠之的孤獨者。最讓她難受的是,麵對老板需變換角色。她性格豪爽,做事敏捷,不會像別人遇見老板阿諛逢迎,老板在時相當勤快;而老板不在時,鬆鬆垮垮,尤其是小姐,她們會拿出抽屜裏的零食相互交換品嚐。用她的話說,人生不是化裝舞會。於是,她跳槽。跳槽不為高薪,隻為活得真實,不為八小時工作製所困。

成為不坐班的自由人的她,工作效率極高,每星期一上午,去公司參加業務例會,彙報工作,接受任務;平日裏,騎著一輛助動車滿街跑,收集市場信息,一份份有質量的調研報告,在家裏電腦上寫成後,傳給部室經理。她提出的建設性建議,有些被公司所采納。滿兩個月後,部室經理通知她提前轉正,並有意提升她。然而她說:“公司為我提前轉正,是對我工作成績的首肯。但要提升,或許我目前還不具備條件。”其實,對她而言,現在的不坐班比提升獲益更大。

她家住在上海的東北角,公司在浦東,若每天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時間約四小時,而且早出晚歸,相當勞累。但她並沒將這省下的四小時,用於晚起早睡上,而是抓緊完成一天的工作,下午休息二小時,晚上做教師,在家為三位高中生輔導英語。

她時常瀟灑地對朋友說,選擇“自由”——不坐班,不是選擇閑散,而是充分讓時間產生效益。

信譽與名譽的選擇

要在信譽與榮譽之間進行取舍,就更可以看出一個人品行的好壞。曆史上,為謀求一己之榮而不顧信義的,不乏其人,這種人隻能給自己留下千古罵名;但能不計個人榮辱而取信於人的,也大有人在。這類人把個人的榮譽看得很淡,即便由於意外的原因而無法立信守信時,他們也會於心不安而深深自責。

二十世紀前期英國婦孺皆知的軍事將領托馬斯·愛德華·勞侖斯,長期轉戰於阿拉伯國家,後來卻由於英國當權集團的原因,使他失信於阿拉伯人民。因而他深感良心有愧,拒絕接受英王的授勳,並且自動退出政治舞台而隱姓埋名。他的品行,曾得到丘吉爾的高度評價。

勞侖斯一生與阿拉伯世界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曾幾次去中東,進行過考古工作和勘測工作,對中東風情作了詳細的了解。後來由於戰爭的需要,加上他對阿拉伯風土人情的豐富知識,勞侖斯被派去中東,協助英國政府扶植的由侯賽因父子建立的傀儡政權。從此,勞侖斯踏上了中東沙漠遊擊戰爭的舞台,並一舉成名。

長年的沙漠遊擊戰,使勞侖斯完全適應了純粹的阿拉伯遊牧戰鬥生活。他與阿拉伯人民並肩作戰,為推翻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對阿拉伯地區四百年的統治,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深受阿拉伯人民的信任。而勞侖斯也一直向侯賽因父子保證:整個阿拉伯地區在戰後將組成一個統一獨立的國家。這使阿拉伯人民對他寄予厚望。

誰知在戰爭結束後,英國政府卻與法國達成秘密協議,對阿拉伯人民實行分而治之。這個協議使勞侖斯震驚,他痛感自己被出賣而失信於阿拉伯人民,因此,他斷然拒絕接受英王的授勳,並主動退出了政治舞台。

勞侖斯一生本來就十分厭惡揚名,加上感到良心受到了譴責,便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可是,許多專門獵取名人軼聞的記者對其窮追不舍,勞侖斯隻好幾易其名並專心於寫作。後來在一次車禍中,勞侖斯失去了生命。

勞侖斯一生,以其建立的戰功令人矚目,而他那因失信(雖然不是他自己造成的)而自責,對名譽不屑一顧的品德,更加受到世人的稱讚。在勞侖斯的葬禮上,丘吉爾曾流著眼淚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英國人走了!”

敢於選擇向一流邁進

凡是在激烈競爭中出類拔萃、脫穎而出的強者,無一不是敢於選擇一流,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勇者。

柏林是美國曆史上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剛出道時,一個月隻能賺一百二十美元。而當時的奧特雷在音樂界早已是大名鼎鼎,如日中天。

一流人才能夠識別一流人才。奧特雷非常欣賞柏林的才能,於是問柏林:“你願意不願意做我的秘書,薪水在八百美元左右。”

緊接著,奧特雷又開誠布公地告訴他:“如果你接受的話,就隻能成為一個二流的奧特雷;如果你堅持不懈地努力,總有一天會成為一個一流的柏林。”

柏林麵臨著人生與事業的重大選擇,麵臨著在一流與二流之間的重大選擇。如果選擇二流,可以說是背靠大樹好乘涼,能夠生活得既舒適又滋潤;如果選擇一流,那將投入艱苦的奮鬥、頑強的拚搏與激烈的競爭。

稱心如意的二者取一的選擇,實際上是根本不存在的。柏林思之再三,決定選擇一流,選擇“成為一個一流的柏林”。

一個人為之奮鬥的目標越高、越實際,他的潛能挖掘得就會越充分,他的才能就會發展得越迅速,他對社會的貢獻也就會越大。後來,柏林經過艱難的跋涉,如願以償地成為那一時代美國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選擇小事成就大業

無論大事小事,關鍵在於你的選擇,隻要選擇對了,你的小事也就成了大事。

在我們的印象中,擦鞋絕對是一個難登大雅之堂的職業,如果有人以此終生為業,那他一定不會有多大的出息。實際上呢?我們卻想錯了,一個名叫源太郎的日本人,就是憑借擦鞋,從而成就了自己輝煌的人生。

多年前,身為化工廠工人的源太郎失業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一位美國軍官那裏學會了擦鞋,他很快就迷上了這種工作;隻要聽說哪裏有好的擦鞋匠,他就千方百計地趕去請教、虛心學習。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源太郎的技藝越來越精。他的擦鞋方法別具一格:不用鞋刷,而用木棉布繞在右手食指和中指上代替,鞋油也自行調製。那些早已失去光澤的舊皮鞋,經他匠心獨運的一番擦拭,無不煥然一新,光可鑒人,而且光澤持久,可保持一周以上。更絕的是,憑著高深的職業素養,源太郎與人擦肩而過時,便能知道對方穿何種鞋;從鞋的磨損部位和程度,他可以說出這人的健康和生活習慣。他的精湛技藝,打動了東京一家名叫“凱比特東急”的四星級飯店,他們將源太郎請到飯店,為飯店的顧客擦鞋。

令人驚訝的是,自從源太郎來到“凱比特東急”之後,演藝界的各路明星一到東京便非“凱比特東急”不住;一向苛刻挑剔的明星們對此情有獨鍾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享受一下該店擦鞋的“五星級服務”。當他們穿著煥然一新的皮鞋翩然而去時,他們的心裏深深地記下了源太郎的名字。

源太郎爐火純青的技術、一絲不苟的精神和非同凡響的效果,為他贏得了眾多顧客的青睞。他的老主顧不隻來自東京京都、北海道,甚至還有香港、新加坡等地。在他簡樸的工作室內,堆滿了發往各地的速寄紙箱。如今的源太郎,早已成為“凱比特東急”的一塊金字招牌。

源太郎的努力,為他自己創造出一份輝煌的業績。事實上,隻要我們用心去做,哪一件小事不能成就大業呢?

選擇就是一種放棄

人生的本質就是——選擇與放棄。我們必須學會放棄,放棄是為了獲得。放棄一個機會,是為了抓住另一個更好更難得的機會。像比爾·蓋茨上大學時中途輟學,就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對於他來說。放棄銀子,是為了換回金子和鑽石。這是一種藝術!

有一個報紙的宣傳員曾在他的演講中提到:

“上街賣報紙的那個星期,我的推銷在一位中年男人麵前遭遇挫折。可氣的是他告訴我他不買本報的理由是因為報紙版數太多,他每次都看不完全部版麵,覺得有點虧。你想象得出來,當時我對著這個讀者真是哭笑不得。

花同樣多的錢買一份物超所值的報紙,版數多不好,難道版數少倒好了?看你喜歡的內容,不喜歡的部分當廢紙扔了就是了,誰逼著你非把整張報紙讀完了?

問題是似乎持有這種想法的人還不止他一個,生氣的話還真生不過來。我想了很久才明白,報紙苦心孤詣將內容分疊,以便不同的讀者各取所需,可是,對有些人來說,他不是不會選擇,而是不會放棄。他不知道他可以扔掉一些東西,結果把自己弄得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