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社會關係網的“心眼”
今天的時代是個競爭的時代,社交成了我們
競爭過程中絕對重要的環節。如果你能依憑自身的社交才能,廣交朋友,廣結關係,征服了你的周圍左右,那你就等於征服了你置身的世界。
中國的贈送禮儀秘訣
為了增進和聯絡友誼或感情,送禮是一種最常見的方式,但在送禮時也應掌握一些贈送禮儀的秘訣,才能起到效果。
1.禮輕情義重
贈送禮品應考慮具體情況和場合。一般在赴私人家宴時,應為女主人帶些小禮品,如花束、水果、土特產等。
有小孩的,可送玩具、糖果。應邀參加婚禮,除藝術裝飾品外,還可贈送花束及實用物品,新年、聖誕節時,一般可送日曆、酒、茶、糖果、煙等。
2.把握送禮的時機與方式
禮物一般應當麵贈送。但有時參加婚禮,也可事先送去。禮賀節日、贈送年禮,可派人送上門或郵寄。這時應隨禮品附上送禮人的名片,也可手寫賀詞,裝在大小相當的信封中,信封上注明受禮人的姓名,貼在禮品包裝皮的上方。
通常情況下,當眾隻給一群人中的某一個人贈禮是不合適的。因為受禮人會有受賄和受愚弄之感,而且會使沒有受禮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輕視之感。
給關係密切的人送禮也不宜在公開場合進行,以避免給公眾留下你們關係密切完全是靠物質的東西支撐的感覺。隻有禮輕情義重的特殊禮物,表達特殊情感的禮物,才適宜在大庭廣眾麵前贈送。因為這時公眾已變成你們真摯友情的見證人。如一份特別的紀念品等。
3.態度友善,言辭勿失
送禮時要注意態度、動作和語言表達。平和友善、落落大方的動作並伴有禮節性的語言表達,才是受禮方樂於接受的。那種做賊似的悄悄地將禮品置於桌下或房間某個角落的做法,不僅達不到饋贈的目的,甚至會恰得其反。
在我國一般習慣上,送禮時自己總會過分謙虛地說:“薄禮!薄利!”“隻有一點小意思”或“很對不起……”這種做法最好避免。當然,如果在贈送時以一種近乎驕傲的口吻說:“這是很貴重的東西!”也不合適。在對所贈送的禮品進行介紹時,應該強調的是自己對受贈一方所懷有的好感與情義,而不是強調禮物的實際價值,否則,就落入了重禮而輕義的地步,甚至會使對方有一種接受賄賂的感覺。
4.顧及習俗禮俗
因人因事因地施禮,是社交禮儀的規範之一,對於禮品的選擇,也應符合這一規範要求。禮品的選擇,要針對不同的受禮對象區別對待。一般說來,對家貧者,以實惠為佳;對富裕者,以精巧為佳;對戀人、愛人、情人,以紀念性為佳;對朋友,以趣味性為佳;對老人,以實用為佳;對孩子,以啟智新穎為佳;對外賓,以特色為佳。
5.送禮一定要掌握避免禁忌的原則:
例如,中國普遍有“好事成雙”的說法,因而凡是大賀大喜之事,所送之禮,均好雙忌單,但廣東人則忌諱“4”這個偶數,因為在廣東話中,“4”聽起來就像是“死”,是不吉利的。再好,白色雖有純潔無暇之意,但中國人比較忌諱,因為在中國,白色常是大悲之色和貧窮之色。同樣,黑色也被視為不吉利,是凶災之色,哀喪之色。而紅色,則是喜慶、祥和、歡慶的象征,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另外,我國人民還常常講究給老人不能送鍾表,給夫妻或情人不能送梨,因為“送鍾”與“送終”,“梨”與“離”諧音,是不吉利的。還有,如不能為健康人送藥品,不能為異性朋友送貼身的用品等。
待人接物的禮儀技巧
稱呼、寒暄、接聽電話……各種各樣待人接物都有一定的禮儀技巧,如果你掌握得好,就會在對方心裏有一種親切、友好的形象,而且會對你事業上的發展有一定的幫助。
1.稱呼的禮儀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規矩,是用名字來稱呼人,還是用職稱來稱呼人。新員工應仔細觀察其他同事的做法,然後遵守其規則。
如果您的公司是一個“職稱型”公司,即使私下裏見到老板時你可以稱呼他的名字,但是有其他人在場的話,則應該稱呼其職稱。
如果您的公司是一個“名字型”公司,如果同事已經被介紹為某某先生,您也應該等到他告訴您“請叫我的名字”後方可稱呼他的名字。
2.寒暄的技巧
交談前的寒暄是必不可少的。寒暄,也就是對人所說的問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話。在會客中,客套或寒暄,是會客中的開場白,是坦誠交談的序幕,也是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如見麵時可以說:“好久不見了,你怎麼總不來呢?”這就表現出主人對客人的思念之情。如果寒喧幾句後,再逐漸轉入正題,就會使談話的雙方顯得自然親切。
有些客套話,其實是謙詞敬詞,應當掌握。如初次見麵說“久仰”,好久不見說“久違”,請人批評說“請指教”,請人原諒說“多包涵”,請人指點說“賜教”,麻煩別人說“打擾”,向人祝福說“恭喜”,等等。這類客套話不僅能促進交談,也有利於增進感情。如果在傳統節日間相互拜訪,總要先致節日的問候,平時交友待客,也總要首先關心一下對方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情況,這都是真誠感情的流露,決不是虛偽的敷衍。
3.接聽電話的禮儀
在日常工作中,掌握了接聽電話的禮儀,讓對方在你親切的話語中心平氣和地談事情,通話結束後,對方會對你所在的公司有極佳的印象。
(1)通話時聲音不宜太大,讓對方聽得清楚就可以,否則對方會感覺不舒服,而且也會影響到辦公室裏其他人的工作。
(2)接起電話時首先應自報單位名稱及所屬部門。
(3)接聽電話時,要詢問對方單位名稱及所屬部門,接轉電話時為指定受話人提供便利。
(4)當對方要找的人不在時,在不了解對方的動機、目的是什麼時,請不要隨便傳話。未授權的情況下不要說出指定受話人的行蹤。
(5)當你正在通電話,又碰上客人來訪時,原則上應先招待來防客人,此時應盡快和通話對方致歉,得到許可後掛斷電話。不過,在電話內容很重要而不能馬上掛斷時,應告知來訪的客人稍等,然後繼續通話。
(6)在電話中傳達事情時,應重複要點,對於數字、日期、時間等,應再次確認以免出錯。
(7)如果對方沒有報上自己的姓名,而直接詢問上司的去向,此時應客氣而禮貌地詢問:“對不起,請問您是哪位?”
(8)要轉告正在接待客人的人有電話時,最好不要口頭轉達,可利用紙條傳遞口信,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泄露秘密,也可以避免由於打岔引起的尷尬和不悅。
(9)聽不清楚對方說話的內容時,最好不要猶豫,應立即將狀況明確告知對方,請對方給予改善。
(10)如果碰到對方撥錯號碼時,不可大聲怒斥,或用力掛斷電話,應該禮貌告知對方撥錯電話。相反,如果是你撥錯了電話,應該馬上向對方表示道歉。
(11)如果電話突然發生故障導致通話中斷,此時務必換另外的電話再撥給對方,並向對方解釋清楚。
(12)掛斷電話前的禮貌不可忽視,要確定對方已掛斷電話,才能放下聽筒。
受人歡迎的十項原則
“受人歡迎”並非難以達成之事,原則簡單,多屬自明之理。“受人歡迎”的十項原則,有很多人不斷試用過,成果卓著。這十條原則是:1.記住對方的名字。熟記對方的名字可使對方對你產生深刻的印象,這是因為姓名對於個人而言,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
2.盡量使自已成為一個隨和的人,而且令人不致感到有壓迫感。總之,你必須是一位態度輕鬆自然、毫不做作的人。
3.為避免發怒生氣,試圖訓練自己麵對任何事都能泰然處之,從容不迫。
4.不自私。無論任何事情都不逞強,或力求表現,而以自然的態度去應對。
5.保持關心事物的態度。如此一來,人們通常會樂於與你交往,而受關心的對方也會因你而得到鼓勵。
6.盡量除去個性中不拘小節之處,即使是在無意中所產生的。
7.努力化解心中的抱怨。
8.將以愛待人的態度推及每一個人身上。尤其不要事忘記威魯洛加斯所言:“我從未遇過討厭的人”,並秉取這一信念努力實行。
9.對於友人的成功發展不要忘記表示祝賀之意。同樣地,在友人表示悲傷失意時,也不可忽略地誠懇致上同情之意。
10.對於他人應有深刻的體驗,以便對他人有所幫助或參考,若能盡心盡力幫助他人,他人也會對你付出關懷與愛心。
待人處事要穩重
一個具有穩重態度的人,是絕對不會隨便向別人溜須拍馬的;他也不會八麵玲瓏,四處去討好他人;更不會去任意滋事造謠,在背後批評別人。
你必須從現在開始,就對人進行研究,尤其是有關人的性格與態度的問題。換句話說,你必須對世間人情做充分的學習。這件事情不管你活到多大歲數,也不管你身居何位,都有去做的價值。
當然,對現在這個年紀的你來講,要把這門學問的知識掌握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可能會非常納悶,甚至懷疑我所說的這類知識難求的看法。但事實就是如此,因為社會上願意將人生的智慧傳授給年輕朋友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所有的人、所有的機構都認為傳授這些知識不是自己的責任,連學校的老師或教授也是如此。在現在的教育時尚下,學校除了教會你語言和數學方麵的基本知識,再就是教一些隻有在某一學科門類中的少數人才能懂的知識。除此之外,你可能很難再學到更多的東西。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對這類知識都非常漠視,認為這些東西都是不能擺上台麵來的庸俗的知識。
在這種教育時尚的引導下,做父母的也隻得不由自主地去迎合,否則,他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有可能被視為另類。當然,父母不去做可能也有另外的原因,比如,有的父母或許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去教;還有的父母可能是因為教不動,太忙了,而沒有時間去注意這一點;還有的就是對此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毫不關心,所以就不想教了。
值得欣慰的是,我們社會中還是有一部分充滿智慧的父母,希望孩子們在這個社會上能夠學習到許多待人處世的方法。
在我看來,由於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現實的社會中,因此學會正確的處世態度和技巧是絕對必要的。在年輕人進入社會——踏上這座滿是迷宮的土地之前,我建議你們最好能請一位曾經踏遍這塊土地的先來者畫一張略圖。在這張略圖上,以下方麵是必須要涵蓋的。
有人說,不管多麼偉大的人,為了要使人對你懷有敬意,受到他人的尊敬,威嚴是絕對需要的。喜歡愚弄別人,經常大聲地傻笑,不分對象地亂開玩笑,不顧場合地說笑話,生熟不分,待人一團和氣——這些都不是具有威嚴的態度。如果養成了這樣的生活態度,即使你有再豐富的知識,也很難獲得別人的尊敬,相反倒有可能被人當成傻瓜。
性情豪爽是一件好事,但是態度過於隨便的人卻難以獲得別人的尊敬,而且這種性情的人還會給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些麻煩,比如,他們由於說話不注意分寸常常會惹長輩生氣;不顧場合地開玩笑,無意間會傷害朋友。另外,對待身份和地位比你高的人采取這種毫無顧忌的態度,則會使對方覺得你沒有涵養,不值得重用;對待身分和地位比你低的人時態度過於隨便,也容易使對方誤解,讓他以哥們兒義氣相待,甚至提出不當的要求。開玩笑的情形也是如此,如果你凡事都喜歡開玩笑,即使在講正經話的時候,也很難叫人相信。
個性豪爽的人雖然比較好相處,但要受人尊敬,你就應該善於利用這種豪爽。以我們自己的生活體驗,在一些娛樂性的場合,我們經常會想起這類人的加入。比如,因為那個人歌唱得很好聽,我們感覺和他相處得很愉快;或者因為某人舞跳得很好,所以我們樂意找他去參加舞會;或者因為他喜歡講笑話,非常有趣,所以我們高興約他一起去吃飯……
人們之所以樂意在這些場合找他,主要是為了娛樂的需要,但是,如果人們隻是在這種時候才想到他,這並不是一件什麼好事,這也不是在真正誇讚一個人,反過來有可能是在貶損他。至少一個隻有娛樂這方麵“優勢”的人,是不會被他人委以重托的,因而也不會受到人們發自內心的尊敬。
如果一個人僅以一方麵的特長去獲得別人的友誼,這樣的人其實是沒有什麼價值可言的。由於他不具備其他特長,或者不懂得如何來發揮其他方麵的優點,他也就很難受到他人的尊敬。
因此,我要教給你的一個重要的處世原則就是,不論在任何時刻、任何境地,都要保持一種“穩重”的生活方式和處世態度。
那麼,到底怎樣才是具有穩重的態度呢?所謂具有穩重的態度,就是在待人接物中要保持一定的“威嚴”。當然,這種帶有一定威嚴的態度與那種驕傲自大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說是與之完全相反。這種反差就如同魯莽並不是勇敢的表現,亂開玩笑並不是機智一樣。我們這樣說,並無意去貶低那些具有驕傲自大態度的人,但是傲慢、自負的人確實很容易惹人生氣,甚至讓人嘲笑或輕蔑。
你應該同那些故意將物品價格抬高的商人打過交道吧!對待這樣的商人,我想你也會絕不心軟地把價格殺低,這與我們對待喊價合理的商人的態度截然不同,對待後一類商人,我們是絕對不會刁難他們的。同購物的情形類似,我們對待那種傲慢自負的人,要麼會將他自我標榜的“價碼”拉下來,要麼輕蔑地看他一眼,然後遠離他而去。
一個具有穩重態度的人,是絕對不會隨便向別人溜須拍馬的;他也不會八麵玲瓏,四處去討好他人;更不會去任意滋事造謠,在背後批評別人。具有這種態度的人,不僅會將自己的意見謹慎清楚地表達出來,而且還能平心靜氣地傾聽和接受別人的意見。如此待人處世的態度,就可以說是一種具有穩重的威嚴感的態度。
這種穩重的威嚴感也可以外在的表現出來,即在表情或動作上表現出鄭重其事的模樣。當然如果你能在此基礎上再加上生動的機智或高尚的氣質這種內在的東西,就更能增進你的尊嚴感。相反,如果一個人凡事都采取一種嘻嘻哈哈,對任何事都無所謂的態度,在體態上總是搖搖晃晃,顯得極不穩重,就會讓人覺得你十分輕浮。如果一個人的外表看上去非常威嚴,但在實際行動上卻草率之至,做事權不負責任,這樣的人也仍然稱不上是一個具有穩重威嚴感的人。
想說的事情實在太多了,無法一一予以詳細說明,希望你自己能去找一本關於“禮儀手冊”之類的書來仔細閱讀,最好能將其中的重點部分背下來。在這些書上,對於如何待人接物都有十分詳細有用的說明。
悄悄地為他人做點好事
我們要求自己健全人格,希望自己成為某種有思想的人,所以我們加強自身修養,經常做些好事,對別人施以仁愛。這樣做可以提高自我意識,認識到自己善良的品質和積極的自我價值感。
我們為他人做好事的行為本質上是很好的,但是記住:我們隻是為了通過自己善良的行動為他人創造美好生活,而不是為了讓別人知道“我有恩於你”。實際上,你做好事的同時,你善良的本性已經使你感覺愉快——你仁愛的意義即在於此,所以千萬別圖回報。
既然要付出,就單純地付出,不要圖回報,這就是為什麼要提倡“悄悄地為他人做點好事”的初衷。別人的感激與表揚並不是你最需要的,你真正得到的有意義的回報是你無私奉獻的熱情——隻要你有了這種熱情,你的生活就更加美好,更加愜意起來。所以,下次你為別人做好事的時候,不要聲張——你的心情坦然了,你就能體會到奉獻的樂趣。這是一種跟你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處事方式,它不僅會帶給你快樂,而且做起來也是那輕而易舉。
然而在日常的生活中,無論我們是有意或是無意的,我們總是想從別人那裏得到點什麼,尤其是當我們為別人做了點什麼的時候。比方說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住在同一間寢室的人常說:“既然我打掃了洗手間,那麼她就應該將廚房清理一下”,或是鄰居之間“我上周幫他們家照顧了一下午孩子,這次總該他們幫我了吧。”而每當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都認為我們所付出的已遠遠超過所得到的回報。
實際上,一個真正有智慧、內心充滿平和寧靜的人,每當他為別人製造方便的時候,他往往隻想到要去做,而做了之後他就更會感到靈魂中的快樂。正如同適當地做一些運動可以使人身心都得到放鬆一樣,你所做的這些愛心行動也可以使你在情感上得到同等程度的愉悅,你感覺上的回報就是你意識到你做了這些“小小的”好事。
如果你感到替別人做了什麼而得不到任何回報,那麼導致你心理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隱藏在你內心的互惠主義,它幹擾你內心的平靜,它使你老是在想:我想要什麼,我需要什麼,我應當去索取什麼。如果行善事而有所圖,也許好事會變成壞事。有一位美國青年,曾從深井中救出一個小女孩,得到女孩父母的深深感激和眾人的欽佩。不幸的是,從此以後,他無論走到哪裏都希望人們知道他的這一善行。隨著歲月流逝,人們漸漸淡忘了,他卻念念不忘,越來越無法忍受人們如此對待他這樣一個救人英雄,最後不得不選擇了自殺。維吾爾族傳說中最聰明的人阿凡提曾經說過:人家對你做的好事,你要永遠記住;你對人家做的好事,你要立即忘記。或許,這位美國青年要能領會到阿凡提的名言,這個悲劇就能避免。
多在你的生活中試著真心真意地去幫助別人,別讓你自己有意無意就想著“我將得到什麼樣的回報”,你最好漸漸地摒棄這種想法。當這一切完全發自你的意願時,你一定可以體會到幫助他人而不在乎你所幫的人會給你什麼樣的報答,隻是真心實意地去做你所能做到的將是件快樂的事情。如果你真的這麼做了,你就會感到這一切對於你心靈的回報——一種和平、寧靜、溫暖的感覺。
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
在工作單位裏,同事之間都喜歡保持一點兒“距離”,這種“距離”常常表現在做事情上。除了幹好必須由自己幹的事情外,對於分工和責任不是十分明確的事情,大家都喜歡‘鞏讓”,總覺得“這種事情不是我一個人做,功勞或責任也不會歸我一人頭上,還是讓別的人來做吧。”
有的人認為:“我何必要出風頭兒呢?”還有的人考慮:“我做一次不要緊,萬一讓其他人養成懶毛病,以後這種事不是全讓我做嗎?多吃虧,不做!”
大家想法各異,但做法都一樣:假裝看報紙不出頭,其實,多做事情一定會讓自己吃虧嗎?
小王剛從學校畢業,分到某企業辦公室。起初,大家都挺“照顧”他,小王也覺得初來乍到應多幹一些事,擦桌子、掃地、跑腿都幹。時間一長,他發現就隻有自己一個人幹這些事,覺得提虧的,但後來一想,這些事總得有人幹吧,如果都不幹豈不引發更多的內部戰爭,吃虧就吃虧吧,反正也用不著費多大的勁兒。
一年以後,小王被調到經理辦公室當秘書,小王挺吃驚的,論資排輩也輪不上他呀。經理揭開了謎底,說:“我就喜歡不怕吃虧的人。你和一些人不一樣,能夠抵住壓力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說明你有奉獻精神,也有膽量,企業的發展需要你這樣的人。”
20世紀20年代,美國商界巨子哈默到前蘇聯考察,他發現這裏的人們都不願意生產日用品,連最基本的鉛筆生產廠家都十分有限,於是他辦了一家鉛筆廠,引進先進設備。結果年利潤達上百萬美元。50年代,美國石油業起伏動蕩,許多石油公司紛紛破產或將資金轉向其他行業。此時,他接管了已瀕臨破產的一家石油公司,並不惜花大量的人、財、物去開采石油。這一次因為幹別人不願意幹的行業,他將自己的事業推向了高潮。
幹別人不願幹的事,表麵上看很吃虧,實際上卻增加了自己成功的機會,至少在一個行業你的競爭對手會少得多,隻要你能抓住機遇,竭盡全力將它做好,一定會取得成功。
找到自己最可靠的合作夥伴
在我們之後將會有下一代的生命延續下去,他們未來的幸福將視我們能留給他什麼而定,我們應扮演築橋的角色,不僅為我們這一代努力,同時也要為下一代努力。
大公無私的團隊合作精神,不但會為我們這一代帶來好處,同時也會為下一代帶來好處。在為我們的子孫建設一個更好的時代的同時,我們應該為追求生命中由善意合作所帶來的更美好事物做準備。
這種合作,曾經在美國發展成世界上最大、而且在經濟上最具優勢地位的國家的過程中,扮演過重要的角色。
我們負有一個為共同目標奮鬥的義務,如果我們希望保持這種優勢的話,則無論遭受到什麼樣的不幸,我們都應以大公無私的團隊合作精神,承擔這項義務。
在我們產生團隊合作精神,並且認同團結和夥伴意識之前,我們無法真正地從合作原理中獲得利益,貪婪和自私在團隊合作精神中,沒有半點生存空間。
你向前邁進一步的習慣,會影響你的合作者。即使你給他們的利益和薪水都很豐厚,他們還是把獲得這些利益和薪水視作是理所當然的事。你應先評估其他合作者的需要,甚至在他們發現自己需要之前便先滿足他們。
有的時候,人們會因為必須在一起工作,所以才產生合作關係,但這種合作既不可靠而且也不會長久。例如,美國和蘇聯曾一起抵抗過希特勒,但當希特勒被打敗時,這種合作關係也隨之消逝。
真正的團隊合作必須以別人“心甘情願與你合作”作為基礎,而你也應該表現你的合作動機,並對合作關係的任何變化抱著警覺的態度。團隊合作是一種永無止境的過程,雖然合作的成敗取決於各種成員的態度,但是維係合作關係卻是你責無旁貸的工作。
團隊合作隻需要很少的時間和努力,但卻能得到巨大的成效,了解這一點之後,我們不由得感到奇怪,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因為不知道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而使自己和別人的生活變得那麼悲慘。
沒有別人的合作是不可能創造文明的,即使是像米開朗基羅一樣的大藝術家,也需要助手、手工藝人和顧客才能完成他的作品。
人類有一種使人與人之間變得相類似,在不同思想之間建立和諧關係,以及提供吸引力,以便和他人進行和諧團隊合作的思想狀態。就像其他許多無價的生命資產一樣,這種思想狀態通常必須借著集中注意力於明確目標(以正確的動機和自律作為後盾)之上的方式才能得到。
這種思想狀態就是熱情——一種具有傳染性的特質。
如果你能將你的熱情注入到別人體內,就必然會出現團隊合作的結果。
結交卓越人士使自己進步
幾乎所有的年輕人,均渴望能和才華橫溢的人物成為知交。總認為假使自己也小有才氣,那更是如魚得水。
最叫人頭痛的問題,莫過於虛榮心的作崇。由於虛榮心的蒙蔽,人類往往鋌而走險、作奸犯科。
有關朋友的話題就此打住,接下來,我們來談談應該和哪些人交往的問題。
1.建立良好的社交圈子
首先,應盡可能結交優於自己的人,並朝這一目標而努力。結交卓越的人士,便能見賢思齊;反之,若結交程度遠遜於自己的朋友,自己難免同流合汙。一如前麵所述,人類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當然,我這裏所謂的“卓越的人士”,並非是指家世顯赫、地位超絕的人,而是指有內涵、讓世人所稱道的人物。
“卓越的人士”大體上可區分為以下兩大類型:一為立身於社會主導地位的人們,其次則是指那些有著特殊才華的人們,例如長袖善舞,對社會有著傑出的貢獻,才能突出,或是學識淵博的學者,才華洋溢的藝術家等等。此種傑出絕非憑一個人的喜好所界定,而需經由社會上的認同方可獲得。當然,其間或許有些例外。總之希望你能結識這些人才。
至於怎樣與這些人結交,沒有成形的辦法,也許是厚著臉皮毛遂自薦,或是經由知名人士的大力引薦,當然也可以加入群英聚會的團體裏去尋覓朋友。居於其間,仔細去觀察擁有不同人格、不同道德觀的人們,不僅是件賞心悅目的樂事,更對你有所助益。
身分地位高的人們所聚集的團體,並不見得便是人們所稱道、喜愛的。因為,即使身分高高在上的人群裏,也有腦袋不靈光、不懂得人情世故、一無可取的人。結集學識淵博者的團體,就不免有這種現象。這些人雖然已經獲得人們衷心的尊敬,但卻稱不上是交往的絕佳對象。這些人往往不知道快樂是什麼,不清楚世間為何物,隻是一味地埋頭於學問的鑽研中。若是你參加此種團體,就必須不時地警惕自己,經常性地探出頭來看看圈外的世界。如此一來,你的判斷能力也能日漸提高。然而,一旦你緊密地參與其間,成為不知世事的學者,那在你重新踏入鮮活的社會時,就很難步履輕快了!
2.切莫倉促地一頭栽進,使自己深陷其間
幾乎所有的年輕人,均渴望能和才華橫溢的人物成為知交。總認為假使自己也小有才氣,那更是如魚得水。即使達不到此一目的,也能滿足自己與其共榮的心理。然而,即使是和這些才氣縱橫、魅力十足的人物交往,也不可不顧一切地全身心投入。不喪失判斷力,才是最適當的交往方法。
並非每個人均能心說誠服地接受才智這種東西。相反,它往往會令人產生恐懼的心理。
一般說來,在眾目睽睽之下,人們每每對鋒銳的才智感到懼怕。這就似婦人女子一見著槍炮便會害怕的道理一樣。恐懼對方會突然扣動扳機,子彈便“咻”的一聲朝自己飛了過來。但是,認識這些人,繼而親近、了解這些人,確實是件有意義、令人歡欣的事。隻是,不論對方多麼有魅力,如果自己就此終止和其他人的交往,單和這群人往來,那將會得不償失。
3.別親近讚揚缺點的人們
但是,我之所以要求你避免與程度低的人交往,乃是由於我覺得這些全是必須具備的觀念。因為,我看過太多具有判斷力、而且社會地位牢固的大人們,在結識了這種人後,信用掃地,沉淪墮落,最後身敗名裂。
最叫人頭痛的問題,莫過於虛榮心的作祟。由於虛榮心的蒙蔽,人類往往鋌而走險、作奸犯科。
因此,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結交程度不如自己的朋友,便是虛榮心作祟的一種表現。人們總希望自己能獨占鼇頭於群體之中。企盼能獲得同僚的稱許、受人尊敬、領導群倫。
為了求取這種名實不符的讚揚,他們甚至不惜與不如自己的人們結交。如此將導致何種結果呢?是的,不久你就將變得與他們層次相當,從此再也不願結交出色的朋友了。
我願不厭其煩地提醒你,人們往往會遭夥伴同化,不管這樣做是使自己的層次提高了,或是降低了,其結果必然一樣。你應該依交往的對象,仔細加以判斷。
為朋友奉獻一切
沒有人奉獻的愛比這更偉大的了——他為了一個朋友願意獻出自己的生命。
這是越南的一個關心別人的故事。
幾發迫擊炮彈突然落在一個小村莊的一所由傳教士創辦的孤兒院裏。傳教士和兩名兒童當場被炸死,還有幾名兒童受傷,其中有一個小姑娘,大約八歲。
村裏人立刻向附近的小鎮要求緊急醫護救援,這個小鎮和美軍有通訊聯係。終於,美國海軍的一名醫生和護士帶著救護用品趕到。經過查看,這個小姑娘的傷最嚴重,如果不立刻搶救,她就會因為休克和流血過多而死去。
輸血迫在眉睫,但得有一個與地血型相同的獻血者。
經過迅速驗血表明,兩名美國人都不具有她的血型,但幾名未受傷的孤兒卻可以給她輸血。
醫生用摻和著英語的越南語,護士講著僅相當於高中水平的法語,加上臨時編出來的大量手勢,竭力想讓他們幼小而驚恐的聽眾知道,如果他們不能補足這個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會死去。
他們詢問是否有人願意獻血。一陣沉默作了回答。每個人都睜大了眼睛迷惑地望著他們。過了一會一隻小手緩慢而顫抖地舉了起來,但忽然又放下了,然後又一次舉起來。
“噢,謝謝你。”護士用法語說:“你叫什麼名字?”
“恒。”小男孩很快躺在草墊上。他的胳膊被酒精擦拭以後,一根針紮進他的血管。
輸血過程中,恒一動不動,一句話也不說。
過了一會,他忽然抽泣了一下,全身顫抖,並迅速用一隻手捂住了臉。
“疼嗎?恒?”醫生問道。恒搖搖頭,但一會兒,他又開始嗚咽,並再一次試圖用手掩蓋他的痛苦。醫生問他是否針刺痛了他,他又搖了搖頭。
醫療隊覺得顯然有點不對頭。就在此刻,一名越南護士趕來援助。她看見小男孩痛苦的樣子,用極快的越語向他詢問,聽完他的回答,護士用輕柔的聲音安慰他。頃刻之後,他停止了哭泣,用疑惑的目光看著那位越南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