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風物
作者:蘭維
倫敦科學博物館是歐洲著名的大型科學博物館,也是19世紀人類科技成就的“見證者”。該館位於英國倫敦南肯辛頓區,建於1909年,建築麵積約4.5萬平方米,陳列麵積約3萬平方米,分有70個展室。
一說起工業革命,人們自然首先想到英國,那裏是工業革命的發生地。當曆史的腳步邁入信息時代,昔日那些記載著人類足跡的工業“老古董”便隻能在博物館中定居了。1857年建立的南肯辛頓博物館是倫敦科學博物館的前身,它當時的收藏包括兩部分:一是工業和裝飾藝術,二是其他類別的科學藏品。1864年,該館又增加了船的模型、船用發動機等藏品。隨後,該館科學類藏品的規模不斷擴大,藏品越來越多。1876年,該館舉辦了名為“特殊借展的科學儀器”展覽,展出了來自世界許多國家的設備和儀器,展覽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其中一些展品被保留在博物館,形成了現今具有世界意義的科學藏品的基礎。1883年,專利局的藏品都轉移到了南肯辛頓博物館。與此同時,博物館成立了科學圖書館,為博物館工作人員、大學生和普通公眾服務。此時,博物館的科學藏品的主管領導強烈建議成立一個科學博物館,然而博物館的藝術藏品顯然更受重視。
1899年,維多利亞女王給博物館提供了資金建一些新的館舍,並且要求博物館更名為維多利亞和艾爾伯特博物館。1909年,新建築對外開放,維多利亞和艾爾伯特博物館以收藏藝術類藏品為主。從此,該館的科學藏品收藏部正式接受官方授權,獨立於南肯辛頓博物館,被稱為“科學博物館”,倫敦科學博物館正式誕生。
從其誕生的漫長曆史來看,博物館的核心收藏顯然是從南肯辛頓遺留下來的反映工業革命成就的藏品,這些藏品無疑都具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它們都是人類劃時代工業革命的見證物,簡單點說,是曆史的,而非與當代科技同步的。
與時俱進的功能完善過程
在隨後幾年裏,倫敦科學博物館成為當時最大的科學博物館,擁有當時世界最大的科技文物收藏數量。但是,除了極少數可以示範操作的機器外,該館的主要收藏——科技物證,即各門各類的機器,都很難動手操作,展出和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博物館的決策者認為博物館應該首先考慮普通公眾的需要,而不是考慮專業人士研究的需要。因此,1931年倫敦科學博物館開放了專門的兒童展覽室,其中就準備了許多可以供兒童動手操作的展品。
近年來,以交互式展覽為特色的科技中心在英國迅速興起。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短短十幾年裏,英國就建立了30多個科技中心。這些中心注重觀眾的參與、動手操作和演示活動,展覽中大量采用聲像等高技術手段,以此加深觀眾對科技原理的理解,收到了非常好的科普效果。在科技中心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英國傳統的科技博物館也一改往日靜態展覽方式,越來越多地引進交互式內容。倫敦科學博物館1986年率先開設了“發射台”常設交互式展館。該展館共有55件交互式展教品,每件展教品都可動手操縱,趣味性很強,活動內容包括實驗、演示、猜謎等,非常吸引人。在這之後,倫敦科學博物館在1995年又分別為3~6歲、7~11歲和11~19歲青少年兒童開設了“花園”、“事物”和“廣播”等交互式展館,與此同時倫敦科學博物館的當代科技係列展室等也開始采用交互式展教品。交互式展覽在倫敦科學博物館中的比重也日益擴大。
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英國科技博物館的展教品內容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如今更加重視反映當代高新技術、前沿科學和時事科技的展示,並經常更換。例如,1997年5月,倫敦科學博物館為適應學科的發展,把原鋼鐵、玻璃展館撤掉,開設“材料的挑戰”展館,用來展示材料科技的研究、利用和未來發展。克隆羊多莉是1997年全世界最轟動的科技新聞,倫敦科學博物館在1998年3月英國科技周期間即展出了用“多莉”羊毛紡製的羊毛衫,引起參觀者及世界傳媒的極大興趣。科學博物館過去這150年的曆史是一部不斷改變的曆史。每隔一段時間,博物館的展覽就要進行更換,以反映科學技術、工業和醫學等的新發展和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