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尋蹤
作者:段戰江
戰國時期,墨子的弟子禽滑厘在與恩師的一次對話中,曾將當時主要的攻城方法總結為“臨、鉤、衝、梯、堙、水、穴、突、空洞、蟻傅、礮轀、軒車”共12種。不過,最常用、也最值得研究的3種攻城方法分別是水攻、土攻和火攻。
水 攻
在冷兵器時代,水大概是人們方便借用的最強大的自然力量。《孫子兵法·火攻》中指出,“以水佐攻者強”。因此對於進攻一方,隻要條件允許,水攻便是最常用的進攻手段。自古築堰壅水攻城的成功戰例屢見不鮮,據不完全統計,自春秋至明代以來,曆史上有名的水攻戰有50次之多,而且絕大部分與攻城有關。譬如早在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就曾采取“築堤聚山水灌徐城”的辦法滅掉了徐國;再如秦國在攻打楚國時曾水灌鄢城,滅魏國時,引黃河之水攻陷大梁;還如三國時曹操決泗水以淹下邳,西漢時樊噲掘渭水破廢丘等。
水攻貌似簡單,實則是一種很先進的軍事進攻手段,因為這需要高水準的測量技術測定地形,引導水性。唐代軍事理論家李筌在兵書《太白陰經·戰具水·攻具》中就特別指出水攻要“先設水平, 測其高下”。“水平”是當時一種先進的測量儀器,相當於現今的水準儀,主要用來測量地勢高低。據《武經總要》介紹,水平是一個小水槽,共有3個相通的小水池,3個小水池中都置有略比池小三分的浮木,浮木上有齒,若三齒一樣高則代表水平。除了水平之外,還需要配合照版和度竿一起使用。由是觀之,中國古代水利測量技術相當發達,正如英國李約瑟所言:“從中國曆史上出現水攻這一事實,就足以證明中國水利技術發展之早,並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13世紀初的蒙古軍隊就曾多次運用水攻戰術,但是由於技術和經驗都不過關,反而給自己惹來麻煩。譬如1209年,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圍攻西夏中興府(今寧夏銀川)時,曾采用水攻辦法,趁天降大雨、河水暴漲之機,引水淹城,後來城牆坍塌,決堤的河水四溢,蒙古軍隊反過來也受到洪水的淹溺。1231年,蒙古大軍圍攻金朝歸德城(今河南商丘)時,也采用了水攻的辦法,但由於當時是枯水季,加上不懂地勢,不識水性,貿然決堤放水後,不但沒有淹城,反而在城外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阻止了蒙古鐵騎的進攻。由此觀之,水攻是個技術活,部隊需要配備識地理、懂水利、知天時的複合型工程人才,方可確保水攻的成功。
而中國曆史上最可怕的水攻則與開封城有關。崇禎十五年(1642年)九月,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第3次攻打開封時,連續4個月久攻不下,遂決黃河馬家口段,水灌開封,“潰北門入, 穿東南門出,注渦水,城中百萬戶皆沒”,從此開封變成了一座死城,直到20年後,“洪流久徙,沉者複陸”,開封城才開始恢複了點煙火人氣。
土 攻
與水攻的殘酷性、毀滅性和風險性相比,土攻倒是攻城將帥更願意采取的一種進攻辦法。事實上,土攻也是中國軍事史上攻城一方采用最普遍、最實用、花樣最多的戰地進攻手段。當年金兵兩次攻打汴梁城時,采取最主要的辦法也是土攻。土攻一般有兩種辦法,一是搞地下作業,譬如當年金兵就主要采用“鵝車洞子”為掩護,工兵們帶著鋒刃、鴉嘴、鏵鍬、方鍬、鏟子等專用工兵工具,躲在地道內掘土,進行地下坑道作業的。而挖掘地道一般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直接挖一條通向內城的地道,供部隊突入城防體係;另一個則是破壞城牆,基本方法是在城牆的地基下挖掘一個足夠大的空間,先以木板支撐挖掘的部分,然後放火焚燒支架,地基鬆動下陷,使城牆倒塌,形成缺口,從而為攻城部隊創造進攻通道和機會。有意思的是,當時進行地下作業的工兵們,通常都會帶一張大小為6尺5寸(2.03米)見方、材質為生牛皮的“皮漫”,其主要功能是當守城一方用毒液破壞地道時,就可以張開皮漫,固定於排沙柱上來阻擋毒液流入地道,這也算是最古老的防生化器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