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思維投資時機——好的時機等於(2)(1 / 3)

巴菲特很清楚,采用國內高通貨膨脹是一個國家處理貿易逆差的最簡單方法。但巴菲特認為,未來美國償還這些票據的能力可能誤導國外的投資者。在積欠的求償權增加到難以處理的程度時,通貨膨脹的誘惑就不可抵禦了。但事實是,對於債務國而言,通貨膨脹是“氫彈級”的經濟手段。因此,隻有很少的債務國被允許以該國貨幣償付債務。由於美國在經濟上的信用一向良好,很多國外投資者願意購買美國的債務。

但如果有一天,美國使用通貨膨脹的方式來規避債務,那麼因此而蒙受損失的將不僅僅是外國債權人。

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人的消費超過其自身生產的產品。換句話說,美國人不但購買美國的產品,同時也進口國外的產品。在交換這些商品時,美國發行了各式各樣的清償票據,包括美國政府公債、法人的公司債和美國銀行的存款。這些清償票據一直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由於美國是個富裕的國家,這些貿易逆差在一段時間內還不會引人注意,但是總有一天它會吃掉美國的資產和製造設備。

一般說來,通貨膨脹對投資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巴菲特明確地指出,由於赤字預算和貿易逆差等外在因素對通貨膨脹的影響。這些因素將會是股東在伯克希爾公司裏的投資能獲利多少的重要因素。通貨膨脹的高低將決定公司能否為投資者賺得實質的報酬,因為通貨膨脹率的高低就等於手中握有現金的實質價值損失幅度。假設某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為20%,那麼投資者最少要獲得20%的投資報酬率,才能保證自己的購買能力不變。

所以,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通貨膨脹都是最大的敵人,但也有一小部分投資者,能夠從通貨膨脹中受益。巴菲特說:“通貨膨脹是一場災難,但在這場災難的背後也會給投資者帶來福音。”比方說,那些負擔為期30年,且房屋貸款利率為5%的購房人,則因通貨膨脹而獲益。

原因很簡單,他們的收入增加了,而貸款利息不變。

通貨膨脹同樣能使公司受益,那些成功地說服投資者以固定利率提供資金給公司做長期運用的人,也由於通貨膨脹率上升,而用相對較低的成本償還貸款,因此,通貨膨脹中真正的受害者是那些投資人,因為實質購買力相對變小。

在上世紀60年代,如果投資者花費4000美元購買通用汽車的公司債券,而當時一部新車的價格也就4000美元。到上世紀90年代,通用汽車把4000美元的本金還給投資人時,投資者的實質購買能力就變小了,因為這筆錢隻能買到1/4台新車。所以,所有投資者都要認真考慮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

巴菲特指出,高通貨膨脹加重了公司對股東收益的負擔。為使投資者獲得真正的收益,公司必須獲得比投資者的痛苦指數(指稅收與通貨膨脹的總和)更高的淨資產收益率。

巴菲特認為,所得稅從來不會將公司的正收益變為股東的負收益。

就算稅率高達90%,在通貨膨脹率是零的情況下,股東還是會有收入。

但是,正如巴菲特在20世紀70年代末所目睹的那樣,通貨膨脹急速惡化,各個企業必須提高報酬率,股東才可能獲利。對於資產收益率達到20%的公司來說,這已經是個不易達到的目標了,處在12%的通貨膨脹率下,也很難為股東賺取利益。當稅率為50%時,一個資產收益率為20%,並且將所有的盈餘全部分配給股東的公司,也隻有l0%的淨收益。在12%的通貨膨脹率下,股東隻能獲得僅僅為年初98%的購買力。

如果累進稅率為32%,通貨膨脹率為8%,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至少必須達到12%,股東才能處於不虧損的狀態。

傳統觀念多年來一直認為,股票是對抗通貨膨脹的最佳屏障。投資者也往往相信,身為公司的股東,公司自然會把通貨膨脹的代價轉嫁給消費者,借此保障股東在投資上的實質利益。巴菲特則認為,通貨膨脹並不能保證公司獲得更高的權益資本收益率。根據巴菲特的解釋,增加股東權益收益率的方法有下列五種:

1.增加資產周轉率(銷售額與總資產的比率)。

2.增加營業毛利。

3.設法節稅。

4.增加財務杠杆比率(即提高負債率)。

5.使用較便宜的舉債方式(即利率更低的債務)。

一、提高資產周轉率

我們分析下列三種資產:應收賬款、存貨以及固定資產(工廠和機器設備)。巴菲特認為,應收賬款通常與銷售收入同比例增長,而無論這種增長是由於銷售量增加或是通貨膨脹的結果。因此,我們不能夠期待以這個角度來增加股東權益資本收益率,存貨處理也不就是如此簡單。根據巴菲特觀察,增加銷售收入會相應增加存貨周轉率。短期內,貨源供應不足或成本的改變,都可能造成存貨的大幅變動。那些使用後進先出法核算存貨的公司在通貨膨脹時期能改善權益資本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