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思維退出機製——賣出靠決心(1)(1 / 3)

對不同的投資者來說,退出策略是不同的,它與投資者的投資方法有關,但必須有退出策略。巴菲特的退出策略來源於他的投資標準,他一直不斷用他投資時所使用的標準來衡量他已經入股的企業的質量。

投資標準:如果不再符合投資標準就把它賣掉

我不會隻為增加我們公司收入的一點零頭就停止一項利潤在正常水平以下的業務,但如果公司一旦出現將來可能會大虧本的跡象,那麼,哪怕它目前效益很好,也不能繼續提供資金。

——巴菲特

俗話說會買是金,會賣是銀,知道何時賣出比知道何時買入股票更重要。因為股票隻有到拋售時才能實現收益,之前它就是一張紙。盡管從理論上講,賣掉一家企業的適當時機是永遠也不賣,但股票市場風雲莫測,並非所有企業都能保持其卓越地位,作為一名投資者,如果不能夠及時退出,就算你在一筆投資中傾注了再多的心血、時間、精力和金錢,也有可能會在片刻之間化為烏有。所以適時賣出一些不符合投資標準的股票是十分必要的。正因為這樣,真正的投資大師從不會在不知道何時退出的情況下就盲目投資。

對不同的投資者來說,退出策略是不同的,它與投資者的投資方法有關,但必須有退出策略。巴菲特的退出策略來源於他的投資標準,他一直不斷用他投資時所使用的標準來衡量他已經入股的企業的質量。盡管他說過最希望持有一隻股票的期限是“永遠”,但如果他的一隻股票不再符合他的某個投資標準,比如企業的經濟特征發生了變化,管理層的能力發生了變化,或者企業失去了商譽,他就會把它賣掉。但是很多股民,此時往往會犯情緒主義的弊病,寧肯被套牢,寧肯冒著天大的風險,也要死死抱著,最後出了問題,隻能是怨天尤人了。

對於何時賣出股票,巴菲特的策略來源於他的導師格雷厄姆。格雷厄姆認為,如果某隻股票的價格已經達到它的內在價值時,就是賣出的最好時機。格雷厄姆覺得,一旦價格超過價值,這隻股票就沒有太大的升值空間,也就沒有太大的潛在利益,這時投資者最好是再重新尋找其他價格被低估的股票。在這點,巴菲特比格雷厄姆做得更好,值得每位投資者學習。大體說來,在退出時機上,巴菲特通常會視實際情況采用如下幾種策略中的一種或幾種。

一、當投資對象不再符合標準時就把它賣掉

2000年,伯克希爾公司與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往來文件揭示出它已經將它持有的迪斯尼股份賣掉了一大部分。有人問起他為什麼這樣做時,巴菲特說:“我們對這家公司(迪斯尼公司)的競爭力特征有一種看法,現在這個看法改變了。”另外,巴菲特還說:“我不會隻為增加我們公司收入的一點零頭就停止一項利潤在正常水平以下的業務,但如果公司一旦出現將來可能會大虧本的跡象,那麼,哪怕它目前效益很好,也不能繼續提供資金。”

永不評論自己的投資是巴菲特的原則,所以巴菲特回答得有點含糊。盡管這樣,我們還是不難看出迪斯尼已經不符合巴菲特的投資標準了。在巴菲特看來,迪斯尼已經迷失了主方向,現在的迪斯尼和以前的迪斯尼有天壤之別。以前,迪斯尼的主題是製作像《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這樣的永恒經典,而現在,它的首席執行官邁克爾·艾斯納(MitzhaelEisnel)的愛好讓巴菲特感到不安,迪斯尼在網絡中揮金如土,把大量的金錢投入像goto.com這樣的網站,另外,邁克爾·艾斯納還收購了一些在巴菲特看來沒有一點前景可言的虧損公司。從這點看,一向不喜歡高科技的巴菲特減持迪斯尼的股份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另外中石油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003年,在中國股市低迷時,巴菲特吃進了中石油H股約23.4億股,這是他所購買的第一隻中國股票,每股價格1.6至1.7港元。四年的時間中,巴菲特在中石油的賬麵贏利超過了7倍,而且不包括每年的分紅派息,但四年後,在中國股市紅透半天時,他拋售了全部的中石油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