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發明了一個名叫“二八”的商業定律。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隻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的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對二八定律,巴菲特非常讚同,他認為80%的投資利潤來自於20%的股票,最多的利潤來自於最少的股票組合。
集中投資:把雞蛋放入同一個籃子,然後小心地看管
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這句話是錯誤的。投資應該像馬克·吐溫建議的那樣,“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然後小心看好它。”
——巴菲特
“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的年報裏,引用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這句諺語,再次闡述了他的投資理念——集中投資。事實上,這個用來評估所有為取得金融收益而購買資產的價值評估公式,從公元前600年的一位智者第一次提出後,從來就沒有變過。這一奇跡就是伊索和他永恒的——盡管有些不完整的——投資智慧: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
一直以來,在投資界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投資策略:集中投資和分散投資。集中投資者主張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而分散投資者則主張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應該放在不同的籃子裏。
分散化投資理論出自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馬克維茨之口,並由此形成了以他為核心的一派。分散化投資者們認為:資產好比雞蛋,增值方式好比籃子,人們應該把這些雞蛋放在多個不同的籃子裏,然後放到不同的地方,就算其中的一個籃子掉了,雞蛋摔碎了,你也不至於損失掉全部的財產。
分散投資者們認為,這種投資策略能很好的規避風險,因為投資組合不斷在高風險與低風險資產之間進行平衡,以確保它的收益不會低於某一個預定的最低標準。當投資組合的價值減小時,資金就由高風險資產(股票)轉移至低風險資產(債券或現金)。相反地,在所持有的投資組合價值上漲的時候,資金就由低風險的資產轉移到高風險的資產上麵。這也就是說,不管什麼時候,你都留有後手,所謂狡兔三窟,總有一條道路可以讓你暢通無阻。
對這種投資組合能夠避險的說法,巴菲特持反對態度。他說:“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這句話是錯誤的。投資應該像馬克·吐溫建議的那樣,‘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然後小心看好它’。”
在巴菲特看來,當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時,那才是風險。對一個知道他在做什麼的投資者而言,叫他放下最好的公司,而去買入排名第21的公司股份是不可能的。巴菲特解釋說:“如果你有40個妻子,你不會對其中任何一個有清楚的了解。”
對分散投資,巴菲特說:“分散投資是無知者的自我保護法,但對於那些明白自己在幹什麼的人來說,分散投資是沒什麼意義的。”因為絕大多數投資者都是從為數不多的幾隻股票上獲得巨額的資產,而不是“娶40個老婆,從每個老婆身上獲取一點微薄的利潤”。
為了體現“分散投資保險”的謬誤,巴菲特要求他的讀者試著去了解這樣的一個地主思考模式。他在買進農田之後,因為發現附近的農田價格下跌,於是告訴他的不動產經紀人賣掉農田。這就如同一個基金擁有福特汽車的股票,僅僅因為最近的一個成交價下跌而出售它的股票,或因上一個成交價上揚便買進股票。
實際上,分散投資麵臨著很多的不足,第一,如果你把雞蛋放進多個籃子裏,一旦所有籃子都同時摔倒,那麼就難以規避資產的大幅度縮水,一切無法挽回。例如,有人在1990年台灣加權指數位於12000多點的時候,“投資組合”式的購入所有的指數股。到1999年,加權指數隻剩下6030多點,還不是一樣沒有從中獲得利益。第二,這種分散思維6集中投資——最好的股票組合獲取最多的利潤首富真相:巴菲特投資思維作戰的投資策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資產組合的利潤提升能力。
其實,巴菲特也曾經采用過分散投資投資策略:由百種以上的股票構成投資組合。但巴菲特後來發現,他就像擁有了一座動物園,而不是股票的多樣化組合。隨後他開始向費雪學習,進行集中投資。費雪說:
“投資者為了避免風險,最後的結果卻是許多籃子裏裝的全是破雞蛋,而且,投資者也不可能照顧到所有這些籃子裏的全部雞蛋。由於投資者過於迷信多樣化的投資理論,結果他們對自己所投資的企業的性質一無所知,或者知之甚少,這無疑是個悲劇。”
以財務利益的觀點來看,巴菲特認為采用集中投資的方式,比分散的投資方式更為容易。巴菲特說:“假如我們做一個每年成長1倍的一塊錢投資,那麼當我們在第一個年度結算時出售,我們的淨收益為0.66美元(假定累進稅率為34%)。如果我們繼續以每年相同的動作投資,並不斷出售且支付稅金,同時將收益轉為投資,20年後我們的獲利數額將是25200美元,所支付的總稅金為13000美元。但是,如果我們做了這項每年成長l倍的一塊錢投資,爾後放在手中20年都不動,那麼我們的總收益將高達692000美元,所付的稅金為356000美元。如果我們把資金集中到這些股票上,獲利將更加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