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思維影響巴菲特投資思維的三位投資大師(3)(1 / 3)

費雪問到,除了這個能力之外,企業有絕對正直和誠實的經營者嗎?經理人員是像股東的受托人那樣盡職工作,還是隻關心自己的利益?費雪相信,欲明了經營者的意圖,唯一的方法,就是看管理人員如何與他的股東交流。所有的企業,不管是好是壞,都會經曆一個無法預料的困難時期。一般而言,當企業營運狀況不錯的時候,管理者什麼都說;但是當企業走下坡時,管理者是開誠布公地講出困難呢,還是保持沉默?費雪表示,經營者對企業困境的反應,可以看出他的經營態度。

費雪又指出:“要使一個企業成功,經營者必須與全體員工發展良好的工作關係。”員工應當從內心裏感覺到他們的公司是一個工作的好地方,員工應該覺得他們得到重視和適當的禮遇。提拔員工時,應該讓他們覺得是基於能力而不是基於喜愛。費雪同時也關心管理層是否具有一定的深度?公司的總經理有一個智囊團嗎?他是否能分出一部分權力交給公司的某些管理部門?

競爭優勢

最後,費雪檢視公司的特點,那就是它的企業和經營層麵的特質,以及與其他同業公司比較的結果。在這方麵的考察研究中,費雪試圖找到一條能使他理解一家公司之所以比它的競爭者出色的線索。費雪宣稱,隻是閱讀一家公司的財務報告,並不足以判斷是否應對該公司進行投資。謹慎投資必要的一步是去從熟悉公司的人那裏了解盡可能多的情況。不可否認地,費雪正在嚐試詢問所有可問的問題,他稱這個隨機的詢問為“閑言碎語”。今日,我們可以稱它為企業的谘訊“葡萄藤”網絡。費雪聲稱,如果處理得當,“閉言碎語”能提供使投資者判識出色投資的線索。

費雪“閑言碎語”式的調查,帶著他去拜訪企業的顧客和企業本身。他既尋訪公司的正式雇員,也詢問公司顧問。費雪還不斷接觸大學裏的科學研究者、國家公務員和商業機構的主管,他還去訪問公司的競爭者。雖然主管有時可能不願對自己的公司揭露太多,但費雪指出,他們決不隱瞞對競爭對手的看法。“那是相當令人訝異的,”費雪說,“每一家公司優缺點的精確描述都能從與其相關的公司那裏獲悉。”

大多數的投資者不願意花與費雪相同的時間與精力,去了解某家公司。形成和發展一個“葡萄藤”狀的網絡以及安排訪問都很耗時間,而為每一家公司重複建立“葡萄藤”狀的網絡,更是件費力的工作。費雪通過減少考察的公司數目來減輕工作負擔,依費雪所說,他寧願隻擁有少數幾家優秀的公司,也不要一大堆平庸的公司。一般而言,他的股票投資組合包括的公司通常不超過10個,而且時常是三到四個公司即占去他股票投資組合的75%。

費雪深信,為了成功,投資者隻需做好幾件事。其中包括隻在投資者能力範圍之內進行投資。費雪表示:“我早期的錯誤是‘用超出自己有限經驗之外的技巧,去作投資計劃。我在我仔細研究過的行業及公司範圍外投資,它們的經濟活動領域截然不同;而我也無任何相關可供比較的背景知識’。”

格雷厄姆和費雪顯然是不同的。格雷厄姆是個數量分析師,隻強調那些能夠被測量的因素:固定資產、當前利潤以及股利等。格雷厄姆的研究範圍僅限於公司檔案和年度報告,格雷厄姆也不拜訪顧客、競爭者或管理階層。他的興趣僅在於能夠形成易被普通投資者所接受的安全投資獲利方法。為了減少風險,格雷厄姆建議投資者讓手上的投資組合盡量分散化。

費雪的投資方法可視為格雷厄姆的對立物。費雪是位重視特質的分析師,強調那些他相信會增加一公司價值的因素:發展前景及管理能力。相對於格雷厄姆僅對購買便宜的股票感興趣,費雪卻隻購買實質價值有潛力長期成長的公司。

費雪工作時間冗長,包括作深入訪問,以便發現能改善他選擇過程的任何蛛絲馬跡。最後一點,相對於格雷厄姆,費雪較喜歡集中他的投資組合於少數股票。

巴菲特相信這兩種不同的教義“在投資世界裏是並駕齊驅的”。他本身的投資策略結合二者所長:對企業及其經營的一些特質作深入研究,這是向費雪學來的;而對於價格和價值這些數量上的概念,則是格雷厄姆教導出來的。

費雪認為下列情況是買進股票的最佳時機:

(1)一個企業的經濟增長點啟動之初,如某個企業剛建一個主要工廠之初,此時股價最低,以後會逐步走高。

(2)有關企業不利消息出籠,一般會使股價下到一個低點。

(3)企業或行業發展發生質變,為某種重大改革導致大幅度下降之初,都應買進股票。

賣出股票最佳時機是:

(1)當你發現買進股票之前的評估工作有錯誤;

(2)該公司經營狀況不再符合要求;

(3)發現另一家更好的股票。

查理·芒格

一個素質良好的企業和一個苟延殘喘的企業之間的區別就在於,好企業一個接一個輕鬆地作出決定,而糟糕的企業則不斷地需要作出痛苦的抉擇。

——查理·芒格

如果不談及查理·芒格(又稱查理)的話,任何有關巴菲特及伯克希爾公司的論述都是不完善的。查理·芒格是貝伯克希爾公司的副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