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附錄首富真相:巴菲特投資思維(3)(1 / 2)

巴菲特:伯克希爾·哈撒韋作為母公司是不會捐獻一分錢的,所有的捐款都是子公司的行為,這些公司的經理人在取得投資者的授權後進行慈善活動,很多情況下是公司經理人和投資者在一起開會,投票選擇3個最希望投入的慈善機構,然後商量捐款的金額,最後按照每一股應該捐款多少在投資者身上分攤。如果你翻看1981年以及1982年的年度報表就能發現我們以這樣的方式捐款將近2億美元。每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的所有公司向超過4000個慈善機構捐款,有趣的是投資者們最喜歡的捐款對象是教堂,眾所周知,一般的企業不喜歡向教會捐款,因為通常不會得到回報。

記者:但是一定有些公司到各個慈善晚宴上去買座位,以公司的名義,這樣花錢是否是對投資人利益的損害呢?

巴菲特:我隻能說我自己不會這麼做。我可以告訴周圍的人如何賺錢,如何經營公司,卻不能指使他們如何花錢,那是他們自己的事。很多人說我現在走上了錯誤的道路,但是我如果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那麼早在我隻有200萬美元的時候,我已經把所有錢都花光了,世界也不可能從我這裏得到更多的錢。因此在如何花錢、如何支配財富方麵我從來不聽取別人的意見,這也正是我不會在這個話題上對別人說三道四的原因。

記者:對於一個工薪階層但是稍為富裕的人而言,如果他希望對慈善事業加以支持,你的建議是先投資然後捐獻,這樣能捐獻更多,還是直接捐獻但是金額有限?

巴菲特:我有很多很多學生,有31個大學邀請我上課,其中大部分在美國,一些在加拿大,因此同樣的問題我的學生們曾不止一次問過我。我的回答一貫是,做你自己想做的。從來沒有人能斷定蘋果比梨好吃或者梨比蘋果有營養,因此這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想法。如果你想捐款,這完全是你個人的事情,應該自己體驗,很多人在體驗之後會改變想法,對於慈善事業,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忠實於自己的想法。

記者:很多時候慈善事業被認為是富人的奢侈品,富人才享有通過金錢改變他人命運的專利。

巴菲特:我不知道,但是在美國如果深入統計數據,你會發現國民生產總值的2%都進入了慈善領域,而中產階級的捐款相對他們的收入其實比富豪更加慷慨。猶他州的捐款比率在全美國是最高的,因為有摩門教,但這並不是因為摩門教徒更加有錢,原因是他們的信仰支持捐款行為,於是他們貫徹信念。另外在美國,對教堂捐款占所有慈善捐款中很大部分比例,在這方麵我沒有具體的統計,但是我相信教堂獲得的捐款中絕大部分來自中產階級。在大眾關注和受益的領域,例如醫學研究的投入上,中產階級的捐款所占比重最大。總體而言美國人是非常慷慨的,如果按照收入衡量,在全球富豪榜前400名的人恰恰是最不慷慨的。

記者:很多人注意到你的仁慈和低調,你的生活非常儉樸,你經常以別人的名義捐款,對於你來說仁慈是輕而易舉的還是你努力想做到的,畢竟在這樣巨大的財富前,誘惑是難免的。

巴菲特:在這方麵父親對我的影響很大。很多人批評我說應該在更早的時候就捐款,但是我自己知道應該做什麼,要如何做,因此不會受到困擾。對於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所取得的業績我從來都不謙虛,但是對於我的名字是否出現在捐款名冊上或者某個紀念碑上,我認為毫無意義。這並不是謙虛或者仁慈的表現,而是從心裏我根本就不在乎。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投資取得驕人財富是一項成就,但是利用這些財富在建築物上刻上名字或者讓別人感激你、讚美你則談不上是成就,對我來說這些東西絲毫沒有意義。

記者:能具體說說來自父親的影響嗎?

巴菲特:我總是以父親的標準來衡量言行,做一件事情之前會想想父親會給我打幾分?我的所作所為一定要是父親能夠接受的。

記者:在個人婚姻和家庭方麵,你是也非常成功。

巴菲特:的確,這方麵我也非常非常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