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商品使用價值是社會的使用價值
商品首先是物,但又不同於一般的物。商品已不是一般的勞動產品,而是通過交換滿足他人、滿足社會而生產的社會的使用價值。作為社會的使用價值不僅應具有物質有用性,而且還必須具有社會有用性,即為社會所需要的屬性。實踐證明:不顧社會總體在質和量方麵不斷變化的需要而盲目生產的產品,盡管其物質有用性存在,但缺少社會有用性,如因為品種、花色、規格等問題,商品就不能完成交換,商品使用價值也不可能實現,以致造成商品積壓和浪費,從而無法實現經濟效益。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它們是不可截然分開的兩個方麵。商品使用價值具有的物質性和社會性,這二者的統一也正是商品二重性的反映。從商品功能和人的需要之間的滿足關係來看,對於消費者來說,商品使用價值更多地體現了物質性。它是人需要的“物化”產物,商品是根據人的需要和物的本質可能性創造出來的。對於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來說,商品使用價值更多地體現了社會性。它是物品“人化”和“社會化”的產物,商品客體的功能要得到人和社會主體的承認,才能實現商品使用價值的轉移和讓渡。
所以,商品學的研究對象是商品使用價值,是既包括作為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的使用價值,也包括作為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的使用價值。
4.商品使用價值是曆史的、動態的、相對的、主客觀統一的範疇
商品需要經過設計、生產、流通、消費和廢棄的全過程。商品設計和生產是商品使用價值的形成階段,這時的“商品”一般叫做產品。商品與人的需要之間未發生價值關係,隻能說商品具有了潛在的使用價值。商品流通是商品使用價值的轉移階段,商品消費是商品使用價值的實現階段。商品在交換時完成了從產品到商品的轉化,商品在交換和使用中完成了它的實際效用,使商品具有了實在的使用價值。商品廢棄是商品使用價值的消亡階段,進入消費領域的商品失去了它的商品性,成為有用的物品。商品廢棄物不應產生危害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副作用,如果商品廢棄物產生汙染,必然通過自然界的生態係統危害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和人類自身。這樣的商品我們認為具有負的使用價值。商品使用價值有其形成、轉移、實現和消亡的運動過程,它的運動規律正是商品學所要研究的。在商品使用價值的運動過程中,商品使用價值的實現是關鍵,這關係到能否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這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經濟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按商品屬性滿足人和社會需要的關係來把握商品使用價值的概念,可以把商品屬性分為有價值和非價值兩個部分,但是這種劃分不是靜止的、絕對的、永恒的。首先,人的需求本身就是豐富多彩的,它可以隨著時間、地點、社會分工、社會環境、消費習慣、文化修養等諸多因素而各不相同。同樣,一件商品對於不同的人可表現為不同的商品使用價值。其次,商品的使用價值隨著人的認識能力、科學的進步、商品經濟的發展變化,原有的需要滿足之後又會產生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無止境的。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創造出更新更好商品的能力也是無止境的。
商品是具有曆史性的,作為商品的使用價值也必然是一個曆史的範疇。
5.商品使用價值可分為個體商品使用價值和群體商品使用價值
商品使用價值實際上是指個體商品使用價值,即個體商品對人需要的滿足。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屬性就是人的社會性。社會人的消費有一定的消費結構和消費層次。商品消費的滿足關係不僅通過商品質量來滿足個體人的消費,而且要通過商品品種來滿足群體人的消費。群體商品使用價值就是指群體商品對社會需要的滿足關係。從宏觀上來考察,商品使用價值可分為個體商品使用價值和群體商品使用價值兩個層次;從微觀上來考察,商品使用價值可分為商品質量和商品品種兩個方麵。這與商品具有二重性——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使用價值具有二重性——物質性和社會性是一致的。商品使用價值質方麵的內容由商品品種來反映。質量和品種是商品經濟中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問題。商品品種是群體商品使用價值的種類區別,是一種“集合”。商品品種是否適銷對路,既是社會滿足程度的保證,又是個體商品使用價值實現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