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商品和商品學(3)(2 / 3)

(三)商品學的發展

商品學誕生後,在其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兩個研究方向:一個是從自然科學和技術學的方向研究商品使用價值,研究的中心內容是商品質量,稱為自然科學的商品學或技術論商品學;另一個是從社會科學和經濟學的方向,特別是從市場營銷和消費需求方麵研究與商品質量和品種相關的問題,稱為社會科學的商品學或經濟商品學。

自然科學的商品學起源於意大利波那費德教授的生藥學,18世紀中葉由約翰·貝克曼創立,至19世紀初為敘述論或技術論的商品學時代。19世紀初歐洲產業革命後,經濟活動的重點從商業轉向工業,商品生產轉入大工業生產方式,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當時,內陸和海外的原料商品大量湧向歐洲,歐洲的工業產品又大量出口,這就需要對原料、半成品和成品進行嚴格的鑒定和檢驗,以保證原材料、商品的質量。因此,對原材料、商品的鑒定和檢驗就成為當時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種形勢下,自然科學的商品學進入材料學的商品學、鑒定論的商品學或品質論的商品學時代。例如,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植物學家威茨納教授就是這一時期的著名商品學學者。19世紀中葉,他利用物理和化學方麵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利用顯微鏡研究植物性原料商品的結構,鑒定其質量。在長期教學和研究的基礎上,他於1867年編著和出版了《技術顯微鏡學》,於1873年編著了《植物原料商品學》。他在書中詳細論述了原料商品的結構特征、質量要求和標準、檢驗和鑒定方法等,為商品學的發展和商品質量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進入20世紀,商品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理論與體係更趨完善,其內容更適合貿易實踐的需要,主要包括商品分類、商品標準、商品質量、商品鑒定與檢驗、商品包裝、商品養護等。1945年以後,為適應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作為自然科學的商品學進入綜合科學、集合科學、邊緣科學或交叉科學的商品學時代,稱為複合型商品學、現代商品學或商品科學,即從自然科學和技術學以及社會科學和經濟學方麵綜合研究商品使用價值和全麵評價商品質量。例如:奧地利維也納國際貿易學院(現改為維也納經濟大學)格倫斯泰爾教授強調,商品學應從自然科學和經濟學方麵研究商品與人、商品與環境、商品與時代、商品與商品之間的關係;日本商品學學者水野良象教授於1976年指出,商品學既不隻是研究物質的科學,也不隻是研究經濟的科學,而是這兩者融合起來的應用科學,即一門典型的邊緣科學;匈牙利布達佩斯商學院齊馬尼教授認為,商品學一方麵研究商品的質量,即研究由可測技術性能構成的質量要素,這屬於自然科學和技術學方麵的內容;另一方麵也要闡明商品的經濟性,即研究與商品質量、供給和需求相關的經濟問題,這屬於社會科學的範疇。因此,商品學是一門綜合性或集合性的科學,即自然科學和技術學與社會科學和經濟學融合起來的一門邊緣科學或交叉科學。自然科學的商品學發展曆史較長,其理論體係不斷完善,內容不斷更新和拓寬,在國際上占主導地位。從自然科學的商品學中又派生出商品分類學、商品檢驗學、商品養護學、商品包裝學、商品品種學等分支,作為商品學的專門研究領域和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科學的商品學或經濟商品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形成的,首先由德國科隆大學商業經濟學教授索費特提出,後由該大學的庫茨爾尼格、考皮爾曼和克諾布利希教授繼續發展,並於1961年創建了經濟商品研究所,進行經濟商品學教學和研究工作。庫茨爾尼格教授指出,經濟商品學是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從經濟的觀點,特別是從消費者和市場需求的觀點研究商品的質量和品種,也稱為企業經濟商品學。考皮爾曼教授又把企業商品學發展成為產品市場營銷學,即以市場和消費需求為基礎研究產品預測、產品開發、產品營銷等,為產品開發和產品適銷提供科學依據。他於1978年和1980年分別編著和出版了《產品市場學基礎》與《產品市場營銷學》。他在書中詳細闡述了產品需求分析、產品預測分析、產品開發分析、產品設計分析、產品適銷性分析的理論方法和模型。克諾布利希教授在企業商品學的基礎上提出了商品品種學,即從消費和市場需求出發研究商品品種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在日本,也有社會科學的商品學或經濟商品學,包括經營商品學、企業商品學、市場商品學、政策論的商品學、社會商品學、消費者商品學等。例如,企業商品學包括產品計劃(預測)、產品開發、產品係列化、商標、商品設計、商品包裝、質量保證、產品戰略、產品的商品化等內容;社會商品學包括商品的安全性、商品標準化、商品監督檢驗製度、商品交易所、消費者教育、消費者保護等內容。經濟商品學是經濟科學的一個分支,在國際商品學界占次要地位,目前隻在德國、日本等少數國家中有,而絕大多數國家中都是自然科學體係的商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