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商品的分類與編碼(4)(1 / 2)

(2)部門商品目錄。部門商品目錄是指由本行業主管部門編製的,為該部門從中央到基層企業共同采用的商品目錄。

(3)企業商品目錄。企業商品目錄是指由本企業自行編製的,通常僅適用於本企業的商品目錄。

部門或企業商品目錄的編製,必須符合國家商品目錄的分類原則,並在此基礎上結合本企業的業務需要,進行適當的細分和補充。各類商品目錄應相對穩定,以使各類指標具有可比性,這樣才有利於協調各部門、各環節的工作。但商品目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應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予以及時修訂,才能發揮它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三)國內外主要商品分類體係和商品目錄

1.商品分類國家標準

我國在1987年發布和實施了商品分類國家標準GB7635—87《全國工農業產品(商品、物資)分類與代碼》。該分類編碼體係是國民經濟統一核算和國家經濟信息係統的重要基礎。《全國工農業產品(商品、物資)分類與代碼》是按照工農業產品(商品、物資)的基本屬性分類,並適當兼顧部門管理的需要,把我國生產的所有工農業產品劃分為99個大類(其中有12大類留空,供增補用)、1000多個中類、7000多個小類,總計36萬多種。該商品分類體係采用8位數字編碼,為4層次(大類——品類——品種——細目)代碼結構,每層次均以2位阿拉伯數字表示,各層次代碼一般從“01”開始,按順序排列,最多編至“99”,並留有適當數碼,以備增加或調整類目使用。

(1)目的和適用範圍

①目的。為提高我國經濟管理水平,建立統一的、科學的國民經濟核算製度和實現國家經濟信息的自動化管理,特製定本標準。

②適用範圍。本標準是國民經濟統一核算的重要基礎標準,供計劃、統計、會計等業務工作使用。本標準是國家經濟信息係統的重要基礎標準,是全國各經濟信息係統進行信息交換的共同語言。

(2)分類原則

本標準的分類對象是我國生產的工農業產品(商品、物資)。對於進口的商品(物資),除少數原材料外,均不包括在本標準範圍之內。以科學分類為主,按工農業產品(商品、物資)的基本同性分類,適當兼顧部門管理的需要。分類首先滿足現代化管理的需要,適當照顧當前管理水平。為統一全國工農業產品的分類,兼顧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的要求,本標準與相關標準兼容。

(3)編碼方法

本標準為層次代碼結構,共分4層(不包括門類),每層均以兩位阿拉伯數字表示。為便於檢索,設置了門類,用英文字母表示門類的順序。

①各層的代碼從“01”開始,按順序排列,最多編至“99”。但第三層代碼的編寫另有特殊規定(第三層設有“開列區”,其類目用“01”~“09”表示。在不設開列類目時,主分類區第三層類目的代碼從“10”開始編寫。開列區類目在代碼前均標有“口”號)。

②各層中數字為“99”的代碼均表示收容類目。同一層內分成若幹區間時,每個區間的收容類目一般用末位數字為“9”的代碼。

③第一、二、三層的類目不再細分時,在它們的代碼後麵補“0”直至第八位。

④各層均留有適當空碼,以備增加或調整類目用。

(4)具體編碼範圍

(5)代碼結構舉例

代碼結構的順序為:大類——中類(品類)——小類(品種)——細目。

代碼結構舉例。01011005春小麥:01(第一層次,大類——農業產品)、01(第二層次,品類——糧食作物產品)、10(第三層次,品種——小麥)、05(第四層次,細目——春小麥)。

2.協調製度商品分類目錄

(1)H.S簡介

18世紀,商品學課程在國外首次開設,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研究商品使用價值及其變化規律的一門學科。20世紀,商品學由德國傳入我國,1902年,我國商業教育中把商品學作為一門必修課,使我國商品學得到迅速發展。

我國的商品歸類以《商品分類和編碼協調製度》(簡稱《協調製度》)為體係,以海關進出口稅則為執法依據。依據《協調製度》的相關規定,對每一種進出口貨物進行商品歸類,以確定該種商品的唯一性商品編碼,這種商品編碼簡稱為H.S。由於《協調製度》是國際上普遍采用的編碼製度,故H.S就成了國際貿易中進出口商品通用的身份證明。進出口貨物的商品歸類按照此規定執行。從總體結構上講,《協調製度》將國際貿易涉及的各種商品按照生產部類、自然屬性和不同功能、用途等分類。它綜合了國際上多種商品分類目錄的長處,成為國際貿易商品分類的一種“標準語言”,從而方便了國際貿易,避免了各工作環節的重新分類和重新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