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商品標準和產品質量認證(3)(1 / 3)

四、商品標準化

(一)商品標準化的概念

標準化是指在經濟、技術、科學及管理等社會實踐中,對重複性事務和概念,通過製定、發布和實施標準,達到統一,以獲得最佳程序和最大社會效益。

商品標準化是指在商品生產和流通的各個環節中製定、發布以及實施商品標準的活動。它是整個標準化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推行商品標準化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商品經濟的高速發展,保證以豐富的優質產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增強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最終目的是達到統一,從而獲得最佳市場秩序和最大社會效益。標準化的實施範圍越廣,標準化效果越顯著。電子計算機作為標準化的有效工具被廣泛的應用,使企業可以實現自動化管理。

商品標準化的內容包括:名詞術語統一化;商品質量標準化;商品零部件通用化;商品品種規格係列化;商品質量管理與質量保證標準化;商品檢驗與評價方法標準化;商品分類編碼標準化;商品包裝、儲運、養護標準化和規範化等。

商品標準化是一項係統管理活動,涉及麵廣,專業技術要求高,政策性強,因此必須遵循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建立一套完善的標準化機構和管理體係,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搞好分工協作,吸取國外標準化的先進經驗,才能順利完成商品標準化的任務。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中的規定,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全國標準化工作,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分工管理本部門、本行業的標準化工作。

為充分發揮生產、使用、科研、教學和管理等方麵科技人員和專家在標準化工作中的作用,加快標準的製定和修訂速度,提高標準化水平,做好標準化的宣傳貫徹和實施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的規定,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在各個領域組建了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截至2006年,已成立了283個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795個分委員會。

(二)商品標準化的作用

商品標準化是國民經濟及其各部門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其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的尺度,它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現代化水平越高就越需要商品標準化。

商品標準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標準化是組織現代化大生產和發展專業化協作生產的前提條件

現代化大生產社會化程度高,生產規模大,技術要求嚴格,分工精細。為保證生產有秩序的進行,隻靠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是不夠的,還必須進行標準化,把生產活動有機地聯係起來,在技術上保持高度的協調和統一。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趨勢就是專業化協作生產,它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標準化是合理發展商品品種、組織專業化生產的前提。

2.標準化是實現現代化科學管理和全麵質量管理的基礎

現代化大生產要求實行嚴格的科學管理,而科學管理則必須依據客觀經濟規律,實現管理機構高效化、管理工作計劃化和管理技術現代化。建立生產管理、技術管理、設備動力管理、物資管理、勞動管理、質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麵的一係列規章製度,特別是全麵的質量管理是管理中的核心。這些管理規章製度,實際上就是生產組織標準和經濟管理標準化,即管理業務的標準化,因此科學管理離不開標準化。

3.標準化是提高商品質量和合理發展商品品種的技術保證

商品標準化作為生產和流通的共同技術依據,具有法規的作用,必然會提高商品質量。同時,標準化的形式是簡化、統一化、係列化、通用化和組合化。標準化通過合理的簡化品種,形成合理的品種係列,使產品零部件可以通用互換;也對合理開發新產品,加快設計周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和應變能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4.標準化是合理利用國家資源、保護環境和提高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

我國的商品標準是根據我國的資源情況和自然條件,有利於環境保護和使用安全等原則製定的。例如,在木材製品、石油、鋼鐵和水泥等原材料方麵,標準中規定的技術性能、指標要求都涉及合理利用資源的問題。

5.標準化是推廣應用新技術、促進技術進步的橋梁

標準化是科研、生產和使用三者之間的橋梁。一項科研成果研製成功後,一旦經過技術鑒定,並被納入相應的標準中,就會迅速地得以推廣和應用。同時,標準又是各種複雜技術(包括許多先進技術)的綜合,因此,在貫徹標準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引進、推廣新技術。可見,由於技術進步,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科研提出了新課題,經過實踐,得出新成果,隨之誕生新的標準,依此下去,便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