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商品儲運及養護(1)(2 / 3)

(2)檢驗包裝是否符合要求。在清點商品數量的同時,還要檢查包裝,如木箱、塑料袋、紙盒等是否符合要求,有無玷汙、殘破、拆開等現象,有無受潮水濕的痕跡,包裝上的文字圖案是否清楚等。

(3)檢驗商品質量是否合格。商品驗收時,除察看包裝外部情況外,還要適當開箱拆包,察看內部商品是否生黴、鏽蝕、溶化、蟲蛀、鼠咬等,同時還要測定商品的含水量是否正常,是否超過安全水分率等。對液體商品,要檢查有無沉澱。有時還需要檢查商品的內在質量是否合格。

2.分區分類管理

儲存商品的分區分類,要以安全、方便、節約為原則,在商品性能一致、養護措施一致、消防方法一致的前提下進行管理。分區分類管理方法一般有如下三種:一是按商品種類和性質進行分區分類管理,具體有分類商品的同區儲存和單一商品的專倉專儲兩種方法,前者適用於同性質的普通商品,後者適用於貴重商品和化工危險品;二是按發往地區進行分類管理,此方法適用於儲存期不長而進出數量較大的商品,但對化工危險品、性能相互抵觸以及運價不同的商品,應分別存放;三是按商品危險品性質進行分類管理,此方法適用於特種倉庫,根據危險品本身具有不同程度易燃、易爆、毒害等特性進行分類儲藏管理,以防止相互接觸而發生燃燒、爆炸等。例如:怕潮易黴變和鏽蝕商品應存放在幹燥通風庫;怕熱和易揮發商品應存放在低溫庫;鮮活食品和易腐蝕食品應冷藏或凍藏;危險品應專庫存放。

3.貨位選擇

貨位,這裏是指倉庫中實際可以堆貨的麵積。貨位的選擇是在商品分區分類管理的基礎上進行的,分區分類保管是對倉庫商品的合理布局,貨位選擇則是具體落實每批入庫商品的儲存點。合理選擇貨位必須遵守商品安全,方便吞吐發運,力求節約庫容原則。在選擇貨位時,既要掌握不同商品的特性,又要認真考慮存貨區的溫濕度、風吹、日曬、光照等條件是否適應商品性能的儲存。對怕潮、易黴、易鏽的商品,選擇幹燥或密封的貨位,對怕光、怕熱、易熔的商品,應選擇低濕幹燥的貨位;對怕凍的商品應選擇高於0℃的貨位;對各種化工危險品,應存放在郊區倉庫分類專存;對性能相互抵觸和揮發串味的商品,不能同區儲存;對外包裝含水量過高而影響鄰垛商品安全的商品,不能同區儲存;在同一貨區儲存的商品中,應無蟲害感染。

4.商品堆垛

所謂商品堆垛是指商品堆放的形式和方法,應符合安全、方便、多儲的原則,做到科學堆垛,同時各類堆垛還應便於盤點和出入庫。貨堆應堆幾層高,一看商品包裝允許的層數,二是庫房地坪負載範圍內不超重,三是庫房高度範圍內不超高。貨垛與牆壁之間的必要距離一般規定為:庫房外牆0.3~0.5米,內牆0.1~0.2米;貨場間距離不分內外,一般規定為0.8~3米;頂距一般規定為:平房0.2~0.5米,多層建築庫房底層與中層0.2~0.5米,頂層不低於0.5米,燈距不少於0.5米。

堆垛的方法取決於商品性能、包裝質量和倉儲設備等條件,根據包裝形狀、批量的大小和倉庫的搬運機械化程度不同,大體可以分為整體商品堆垛法、貨架堆垛法和散商品堆垛法三種。在具體的堆垛時,對含水量高、易黴腐變質,但適合通風的商品,在梅雨季節應堆通風垛,堆垛不宜過高;對易滲透商品,應堆成間隔式行列垛,以便於及時檢查;對易彎曲變形的商品,應堆成平直交叉式實心垛等。地麵潮濕是引起商品變質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商品在堆垛時要注意做好地麵的防潮工作。底層庫房、貨棚堆垛商品時,一定要墊底,並用葦席、油氈或塑料薄膜等鋪墊隔潮。垛底距地麵一般為30~50厘米之間,以便垛下通風散熱。

(二)商品的在庫和出庫管理

1.商品的在庫管理

(1)環境衛生管理。儲存環境不衛生,往往會引起微生物、害蟲和鼠類的滋生和繁殖,還會使商品被灰塵、油汙、垃圾玷汙,進而影響商品質量。因此,要經常對庫內進行徹底清掃,與庫外達到雜草、汙水、垃圾三不留。必要時使用藥劑消毒殺菌、殺蟲滅鼠,以確保商品安全。

(2)商品在庫檢查。儲存商品要發生質量變化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不同商品由於性質不同,發生質量變化的時間也是不同的,有的商品在一夜之間全部腐爛變質,有的商品則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才逐步鏽蝕或老化,因而根據不同商品、不同的保管條件,製定相應的抽查檢驗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