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板不會收集信息,有了信息又不會分析,結果把信息變成了“垃圾”
這是一個信息太豐富的時代,每一都會有大量的信息“鋪天蓋地”,這對開辦私營公司是一件好事,因為可以避開盲目計劃、盲目上馬,從而讓計劃都有針對性,行動都有準確性。但是有些老板不會收集信息,有了信意又不會分析,結果把信息變成了“垃圾”。
信息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成功的公司都是在信息戰上打了勝仗。沒有信息,那是公司最大的盲目性。
及時采集商業信息
作為公司經濟活動的最高組織者——老板,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要重視和依靠信息來開展全部工作。同時,信息意識還往往通過對信息的敏感性反映出來。同樣的信息,有的老板會立即意識到它的巨大價值,而有的老板則熟視無睹或在大量的信息麵前束手無策。因而,有的老板可以把握時機,作出正確決策,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而有些老板則常常白白失去一個又一個大好機會,這就是信息意識的差異。所以,信息意識的強弱,利用信息能力的高低,已成為衡量現代老板是否稱職的重要標誌之一。
(1)從因特網及報紙、刊物上獲得信息
這是最普通、最常用的方法。因為因特網、報紙、雜誌,政府的公報、簡報、通知等材料,利於收集從宏觀到微觀的指導性信息,它們反映的問題真實,有典型意義,利於了解經營者之間的競爭信息。這種信息本小利大,是重要的獲取信息的渠道。
因為這方麵資料來源很多,因此必須運用有效的方法來處理這個問題。如果無目的收集資料,分析時就會感到無從下手。出版刊物所提供的信息雖有一定的缺陷,卻可以補充其他信息來源的不足,而且經過有效的處理後,會更有價值。
行業雜誌是有價值的信息來源之一。它經常刊登有關市場預測、競爭對手和顧客需求情況的文章,也有新產品介紹,顧客對產品的評價等欄目。因此經營者對這些文章進行係統地分類整理,當需要有關自己利益的信息時,就可以從整理過的材料中找到相應的重要內容。
經營者不僅要在市場上尋覓信息,而且要善於從已獲取的信息中發現“冷門”,一旦進了這個“冷門”就等於進了“財門”。
黑龍江聯合肉類公司的老板邱明在一天閱報時看到:蒙古最近發現了疑是瘟疫的病例。這則消息在五花八門的新聞報道中很不起眼,注意的人不多。但邱明卻想到,如果蒙古真的發生了瘟疫,一定會從內蒙古和黑龍江邊境傳人中國。這兩個省是中國肉類供應基地,一旦有瘟疫發生,肉類供應一定成問題,肉價也一定猛漲。他派自己的醫生去蒙古證實了疫情後,就馬上集中資金購買內蒙古和黑龍江的肉牛和生豬,及時運到河北等地儲存起來。不久,瘟疫果然蔓延到內蒙古和黑龍江。於是,中國的肉價飛漲。邱明把這批肉牛和生豬高價拋出來。這一筆生意,他淨賺了900萬元。邱明正是從報紙上一條極不起眼的信息創造了他事業中一個輝煌的時刻。
由報刊而發家致富的“報”發戶日見多矣。河南的一位農民十多年來,投資4000多元,累計訂閱報刊410種,他從報上獲得信息,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培育成功印尼菠菜、法國大蔥等12個蔬菜品種,獲利十幾萬元,成了頗有名氣的“報發戶”。
搞農副業生產,墨守成規,靠老經驗辦事,現在已經行不通了。應該學習新經驗,靠科技致富,靠智力發家,各種報刊則是溝通信息,傳播知識的重要工具。近幾年來,許多農民利用從報刊上獲得的大量信息、知識,實行科學種田和發展多種經營,成了農村中的“報發戶”。
山西翼城有一位叫朱勤學的農民,他善於從廣播、報刊中捕捉信息,由每年負債400多元變成了萬元戶。他從《山區科技報》上看到一條消息:“山區的寶——地耳”。地耳在當地有的是,於是生產出“地耳粉香肉”,很快打開了市場,嚐到了甜頭,發展成為萬元戶。
還有一個例子,山東省夏津縣的劉金其,六年堅持訂閱《首都經濟信息報》。他通過讀報、用報,近六年年收入超萬元。1989年,他按照報刊上介紹的種植鐵掃帚技術的要點,管理自己的責任田裏播種的1畝鐵掃帚。秋後一畝收入高達九千多元。此外,他把學到的技術及時推廣,五年來推廣種植、養殖技術12項,使61個貧困戶脫貧。他說:“讀報、用報才是科學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