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公司來說,不是缺少機遇,而是缺少抓住機遇的本領。
機遇這東西很神奇,它總在你的身邊,你不抓它,它決不跟你走。這個道理也適用於公司。對於公司來說,不是缺少機遇,而是缺少抓住機遇的本領。要不別人的公司怎麼能利用同樣一個機遇,把自己變得生龍活虎呢?
機遇靠什麼才能得到?靠眼光、靠信息、靠判斷。因此,作為私營公司的老板要像獵手一樣精明,才能捕獲到自己的“獵物”——機遇。
不放過見縫插針的時機
抓住機遇即見縫插針,匡救一簣。“見縫插針”的實質就是抓住時機,盡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采取行動。如果把“縫”看作是一種機遇的話,“見縫”則是要善於發現機遇,捕捉機遇,然後不失時機地“插針”,利用機遇,實施自己的宏偉藍圖。
在商業領域裏“見縫插針”一直是許多精明人信奉的生意經。“匡救一簣”是要善於探求別人功虧之因,尋求“一簣”,深入開掘,鍥而不舍,進而獲效。九仍高的山就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不能不令人深感遺憾。在做生意中,由於人力或物力上的種種原因,而這“一簣”之虧,往往又會給智者帶來一簣之計,就是匡正和挽救他人的失誤,而獲得創造性機會的謀略。
世界著名的老板阿曼德·哈默的成功之道很能說明問題。
阿曼德·哈墨於1898年5月21日生於美國紐約的布朗克斯,祖上是俄國猶太人,曾以造船為生,後因經濟桔據,大約於1875年移居美國。他的父親是個醫生,兼做醫藥買賣。哈默是三個兄弟中最不聽話但又最富於創造精神的一個。
就在哈默16歲的那年,他看中了一輛正在拍賣的雙座敞篷舊車,但標價卻高達!的美元,這個數字對哈默來說是驚人的。盡管如此,他仍然抓住機遇不放,還是向在藥店售貨的哥哥哈裏借款,買下了這輛車,並用它為一家商店運送糖果。兩周以後,哈默不僅按時如數還清了哥哥的錢,自己還剩下了一輛車。哈默的第一筆交易與後來相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麼,但當時對他來說卻屬“巨額交易”,在這筆交易中,哈默考察了自己的競爭能力和獨創賺錢途徑的本領。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吃牛肉的人越來越多,優質牛肉在市場上很難見到,已成為大公司主的哈默“見縫插針”,迅速在自己的莊園“幻影島”上辦起了一個養牛場,他用了10萬美元的高價買下了20世紀最好的一頭公牛“埃裏克王子”。“埃裏克王子”像棵搖錢樹,為哈默賺了幾百萬美元,而哈默也從此由門外漢變為牧場行業公認的領袖人物。
哈默自從1956年接管了經營不善、當時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的加裏根尼亞的西方石油公司之後,開始熱衷於石油開發事業。當時,有一家叫德士古的石油公司,曾在舊金山以東的河穀裏尋找天然氣,鑽頭一直鑽到5600英尺,仍然見不到天然氣的蹤影。這家公司的決策者認為耗資太多。如果再深鑽下去很可能是徒勞無功難以自拔,便匆匆嗚金收兵,並宣判了此井的“死刑”。
哈默以30%的風險係數,70%的成功概率,帶著妻子和公司的董事們來到這裏,在被判“死刑”的枯井上又架起了鑽機,繼續深探,結果在原來基礎上,又鑽進3000英尺時,天然氣噴薄而出。這就是見縫插針,匡救一簣的威力。
後來,哈默又成功地運用了這個威力無窮的原理。他聽說舉世聞名的埃索石油公司和殼牌石油公司,在非洲的得比亞由於探油未成功而扔下不少廢井,便帶領大隊人馬開往非洲,以“願意從利潤中抽出50%”的條件,租借了別人拋棄了的兩塊土地,很快又找出了九口自噴油井。
一定要跟著機會“跑”
機會是財富,盡管它是無形的,一定要學會跟著機會“跑”。每一個商戰機會,都伴隨著一定的時效性,所以精明的經營者一旦發現這樣的機會,就會以最快的速度開發它,利用它。因為,機會對任何人都是均等的,差異隻在於快慢。誰快,誰就先得益,反之,就會兩手空空。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商戰中,經營者總感覺到,機遇總是那麼來去匆匆,一閃即逝。商戰機遇不能停留,不能重演,一旦失去,無法補償,無法追回。
《韓非子》一書中,有一則“鄭人賣豕”的故事,就是描寫了鄭國一個商人由於不懂搶時間做生意的道理,把一枚好買賣白白丟掉的經過。它從反麵論證了“商貴神速”的道理,同時也說明緩慢拖遝的嚴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