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現在想要做的就是踩在別人成功的肩膀上更上一層樓,搶回並重新統治微型計算機應用軟件的王國,而且將其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展到互聯網絡領域,這就是微軟。
——比爾·蓋茨
有遠見的人常常首先發現誰會幫助自己,誰能在事業上合作,然後積極地爭取。
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曾經說過:“當一個人認識到借助別人的力量比自己獨自勞作更有效益時,標誌著他的第一次質的飛躍。”“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優秀的創業者莫不是深諳借勢之道的高手。比爾·蓋茨說得好:“聰明的人都是透過別人的力量,去達成自己的目標的。”“如果你懂得運用別人的學識、經驗和能力、影響力,成功會來得更快。”
什麼是商業,商業是一場遊戲,誰是這場遊戲的贏家,要看誰掌握了遊戲的規則,而不在於手段的高尚與否。比爾·蓋茨深諳這個道理。隻要能在遊戲中勝利,就是真正的英雄。正是與IBM公司的合作使微軟迎來了事業上的巨大成功,也讓比爾·蓋茨看到了成功的捷徑,那就是與強者合作。
在與IBM合作之後,微軟又與計算機業的另一巨頭——蘋果公司牽手合作,共同開發GUI圖像用戶界麵,為麥金托什機建立了先進的圖像環境應用軟件。這次的合作為微軟公司成為最先進的軟件廠商奠定了基礎。
1981年2月6日,查爾斯·西蒙尼進入微軟公司,出任應用軟件開發部主任。這位施樂公司的天才計算機科學家,在智能方麵遠遠超過了當時世界的理解力。在施樂公司時,他曾負責可視化計算機係統文字處理程序——“施樂之星”的開發。西蒙尼的加入為微軟帶來了美好的理念,他相信新一代文字處理程序、表格軟件和數據庫的正確道路,是創造一種被所有程序共享的源程序,這種源程序可以適用於不同的PC模式。西蒙尼將其命名為“多元計劃”。他原來計劃按照“多元計劃”,給這個新軟件命名為“多元文字”。經過查詢後,他發現這個名稱已經被別人搶先使用了。幾經斟酌,最後比爾·蓋茨決定采納宣傳部門的提議,采用“微軟+領域”的命名法,將其命名為“微軟文字”(Microsoft Word)。
1976年6月,美籍華人王安創辦的計算機公司,在紐約的一個交易會上首次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文字處理係統。該係統實現了計算機和打字機的“嫁接”,能用鍵盤快速地錄入和修改文稿,能在屏幕上直接顯示文字,也能像普通打字機和印刷機那樣印製文件,如此強大的功能引起了辦公方式的革命性變化。不過,它並不是一個可以在個人計算機上通用的文字處理軟件,而是一種軟硬件結合在一起的專用文字處理機。很可惜,由於王安拒絕將這個軟硬件結合的係統發展成在各種個人計算機上通用的、能獨立運行的軟件係統,結果鑄成大錯,優勢逐步喪失,大好的發展機遇被其他公司奪走。1979年,微普洛公司推出的“文字之星”擁有強大的編輯功能,順應了IBM PC的發展潮流,一經推出便受到用戶歡迎,其風光程度遮蔽了王安文字處理係統的光芒。正如比爾·蓋茨所說:“如果王安早些意識到兼容性應用軟件的重要性,今天可能就沒有微軟了。我可能就在某個地方成了一位數學家或一位律師。”
比爾·蓋茨、西蒙尼給“微軟文字”設定的目標是:功能超過“文字之星”,取代“文字之星”成為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字處理軟件。經過開發員的努力,“微軟文字”在功能上擁有了許多吸引顧客的新特性,如增加了一個圖形用戶界麵、“所見即所得”,以及比爾·蓋茨要加載的一個激光打印機驅動器。
然而,功能齊備的“微軟文字”隻是“多元計劃”的一部分,而“多元計劃”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與蘋果公司的合作。比爾·蓋茨認為,“多元計劃”不僅可以憑經驗猜測使用者的某些意圖而提供窗口,同時,還可以顯示電子表格程序的多個區域,幫助公司解決部門的分類賬或彙總等問題,還有“幫助”屏幕、自動重新計算等功能。這些非同尋常的設計,推動了“無紙化辦公室”構想的發展。
1981年夏末,蘋果公司創始人——“計算機狂人”史蒂夫·喬布斯邀請比爾·蓋茨參觀新款的麥金托什機,希望微軟能夠為新機設計出與之匹配的應用軟件。史蒂夫·喬布斯為比爾·蓋茨做演示時,比爾·蓋茨完全被麥金托什機複雜的黑白圖形界麵給迷住了。這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圖形界麵,靈活漂亮的小球型鼠標在屏幕上方便快捷。這些進步完全超乎了比爾·蓋茨的想象。他馬上意識到微軟此前進行的西蒙尼的“多元計劃”軟件比起眼前的一切簡直是太寒酸了。比爾·蓋茨敏銳地覺察到,眼前這台計算機所代表的將是一個嶄新的時代。微軟必須趕在蘋果之前設計出類似的產品,雖然跟傲慢、狡詐的史蒂夫·喬布斯合作並非一件愉快的事,然而,比爾·蓋茨還是促成了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