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是一個善於抓住未來不斷進取的經營者,他深知,在PC時代風光不在,網絡時代漸漸來臨的今天,微軟凡事都想“獨霸”的思維已經不合時宜。與網絡時代“共享”“共贏”的要求相比,“個人英雄主義”已經在“集體主義”麵前敗下陣來。在經濟發展日趨全球化,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組成行業聯盟進行競爭,這種策略已經開始運用在微軟和蘋果公司的合作之中。
20世紀80年代,微軟一路過關斬將,擊敗了蘋果公司、藍色巨人IBM、VisiCorp、Lotus、諾維爾等,卻在這場新的角逐中姍姍來遲。可能是由於一路廝殺,這位霸主疲憊了,所以,新一代的視窗操作係統一再延遲發布。然而,這位霸主會一直很安靜嗎?
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這一全新概念,正在美國悄然蔓延。一時間,政府、各大通信公司,甚至一些媒體大腕,都紛紛投入大量資金,試圖構築一個全新的信息載體。信息產業界普遍認為,這個信息高速公路將是下一個推動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比爾·蓋茨也嗅到了時局的變化。他知道自己已經擁有個人計算機操作係統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但是他認為僅依靠好的計算機是不足以在信息高速公路時代獨霸商界的。為此,比爾·蓋茨又開始修理兵器,準備下一場戰爭。
1994年春,比爾·蓋茨在一個星期之內就出台了一係列計劃:先與無線通信界的McCaw合作,準備搭建耗資90億美元的全球無線通信網絡,此網絡將有840顆人造地球衛星連接,從2001年起,為人們提供錄像及其他數據服務。當人們還在分析該計劃是否可行時,比爾·蓋茨又與全球第二大電話公司——日本電報電話公司NTT結盟,準備共同設計光盤機和傳真機用的商業應用軟件。不久,又與美國最大的BP機公司Mtel共同宣布了一項超過1.5億美元的協議,計劃創建一個覆蓋全球的無線通信網絡,以便人們可以通過個人計算機和其他設備收發數據。
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英明地允許因特網逐漸商業化發展。精明的矽穀高科技企業,連同一些計算機界的有識之士,聞風而起,憑著敏銳的嗅覺,以各自的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麵的優勢,紛紛占山為王,稱霸一方,掀起了一場新的基於網絡平台的戰爭。如網景公司、雅虎公司、美國在線、太陽公司、甲骨文公司等分別在網絡瀏覽器、網絡引擎、聯網服務、網絡軟件、數據庫領域各自為王。
計算機的網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全球互聯網絡瞬間成了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許多計算機公司都意識到,要想抓住90年代的價值增長機會,就必須抓住時機搭上互聯網這趟快車。但蘋果公司卻在這一大潮中行動滯後,導致優勢地位逐漸喪失,市場占有率急速下降,財務收支狀況連年惡化,1995、1996年兩年連續處於虧損狀態,虧損數額竟達數億美元。為了挽回昔日聲譽,重現蘋果雄風,蘋果公司也做了諸多努力。比如,1996年蘋果宣布裁員計劃,試圖靠縮減人員開支來降低成本,達到阻止經營惡化的目的。與此同時,蘋果公司又頻繁地更換企業領導人,甚至請出了蘋果公司的創業元勳史蒂夫·喬布斯出任總裁,希望他能扭轉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