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踩在別人的肩膀上(1 / 2)

比爾·蓋茨借力發展的效果十分顯著,尤其是在進軍新興市場之時。

在互聯網上,曾經一度興起綜合網站熱,大家都要做“雅虎”,或者不同範疇中的“雅虎”。網站內容包羅萬象,同時還標榜自己的內部製作以編輯者的數目龐大為榮。雅虎網站的水準固然十分出色,Excite、Lycos和Go等大型綜合網站也不容小覷。大家都競相打出自己的品牌,要在消費者心目中占據一席之地。

打造網站的品牌,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互聯網並不能改變打造品牌的基本原則:長期提供良好的產品或服務,利用宣傳手法維持品牌的曝光度。當大家都在打品牌戰時,一位微軟的老將納雲·詹恩另辟蹊徑,創建InfoSpace網站,他既不做品牌,也不在內部製作內容,反而以低廉的價格向稍遜一些的新聞和綜合內容製作機構取得貨源,稍加包裝組合,再賣給正在打品牌大戰的網站。因為一個綜合網站不可能獨立開發所有的內容,必須向外購買。InfoSpace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以大型網站為顧客為其品牌大戰提供“軍火”。

InfoSpace不做自己的品牌,沒有網站視它為敵,反而樂意為它提供貨源。InfoSpace放棄了品牌戰,卻贏得了市場占有率。幾年時間,InfoSpace借用各個網站對它的支持,急速擴張,在它擁有市場占有率以後,能否建立品牌呢?有了財力、顧客,它當然可以打品牌戰,而且,比其他的網站更有實力打持久的品牌戰,而那些打品牌戰的網站有很多都要關門大吉。

微軟深明借力的奧妙,在互聯網市場的爭奪上,也打起了自己的算盤。20世紀90年代中期,微軟開始揶揄互聯網上的新興行業,希望能在互聯網上創一番更宏大的事業。以微軟當時的財力和實力,這並不是一個不可能的目標。問題是,它應該怎樣去實現這個目標。微軟通過市場研究,掌握了幾個有很大潛力的網上銷售行業,如旅遊、汽車買賣、房屋中介與貸款,以及本地消費指南。這幾個行業都是圍繞著消費者生活的消費模式,前三者包括了消費者一生中最大的開支,本地信息把日常瑣碎消費一網打盡。以後的網上零售行業的發展其實也大致符合微軟的先見,證明微軟並沒有看錯市場。

微軟作為一家技術公司,最合理的開拓業務的方式,是幫助這些競爭者利用微軟的先進科技進行互相競爭,微軟大可坐收漁翁之利。然而微軟卻決定加入戰場,直接進軍這些行業。

要開辟市場,令整個行業樂於采用微軟的科技,首先要以身作則,以實例去說服客戶。而在這些實例中,采納微軟科技的公司必須要有一定的知名度,才能具有足夠的說服力。所以,微軟決定率先采用自己的科技,進軍這些行業,一方麵可以凸顯自己的科技實力,另一方麵,也可以趁市場尚未完全開發之機,積極拓展微軟的新業務。

Carpoint是在微軟網站中最成功的一個,它在發展過程中來了一個大轉彎,回到了借力的老本行。Carpoint原本是在網上買賣新舊車輛,就如Autohytel或Autotrader等競爭者一樣,後來它演變成向汽車製造商提供車情、存貨處理及顧客信息的科技公司,主要銷售科技,而不是賣車。現在美國的汽車製造商開始直接麵對顧客,免去中間人的傭金,並利用科技開展網上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