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在美國民眾心中,印象始終欠佳。人們總是認為他有悖於常理,原因在於比爾·蓋茨過於崇尚天才,這與美國長期流傳下來的對天才人物的看法截然不同。
人們普遍認為,智力超群的人並不利於在商場上獲得成功。1924年,《美國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我為什麼從不雇用才華橫溢的男人》的文章,作者列舉了“天才們”得不到聘用的最簡單的幾個理由。作者自豪地宣稱自己就是一個平庸的人,而且,他並不為此感到對不起誰。他認為,生意和生活是建立在成功的平庸基礎之上的,勝利和成功屬於整個公司,他的觀點與日本企業家鬆下幸之助不謀而合。
1954年,美國一家著名的調查公司根據調查得出結論:大部分公司中絕大部分管理人員都認為,天才對公司毫無益處。當時,還有許多公司明確表示不準備聘用才華橫溢、成績優秀的人才。
1963年,美國曆史學家理查德再次就天才對美國社會的影響進行了調查,並撰寫了長達700頁的調查報告。在這份報告中,他將懷疑才智看做是美國人講求實際的一種表現。為什麼這種傾向一直徘徊在整個美國社會中呢?因為社會對普通人有一個基本的承諾,即每個人隻要有一定的智力和勇氣,就能夠取得機會,獲得成功。但比爾·蓋茨卻一反傳統,他一再尋找並雇用計算機行業最為聰明的人才,他從不懷疑雇用傑出人才是微軟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於是,比爾·蓋茨被記者描繪成“一個連買電影票都有可能需要別人幫忙的可憐的人”,描繪之餘,還不忘表示對於比爾·蓋茨怎麼會成為全美國甚至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而驚訝。
比爾·蓋茨的才智的確十分獨特。他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對人才的渴求寫進了微軟公司聘任的基本原則中,並在這些原則上建立可操作的全國性優秀人才尋找方法,除了拜托所有聰明的朋友幫忙外,還把人派往全美各個大學搜羅潛在的人才。
“比爾·蓋茨身上體現著一種難得的才能——付諸實踐的能力。”《微軟之路》的作者蘭德爾·施特勞斯曾特別提起這點,“他從一開始便一直在找計算機業裏最聰明的人,並設法挖到他們……若是請得到天才,他一定會去請。微軟最重要的資產,其實就是比爾·蓋茨和他的員工的群體智慧。”
從微軟創立之初,比爾·蓋茨就堅持微軟隻聘用智力最好的人,微軟稱這些人為“高智商人才”。比爾·蓋茨一向會主動出擊,去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到公司裏來。若有必要,他甚至會親自出馬,參與招聘過程。遇到猶豫或對微軟並不是十分有興趣的人才,比爾·蓋茨就會親自打電話給他。
比爾·蓋茨說:“這種事是沒人能回避的。就智商而言,你一定要高人一籌,唯才是用,才能挑選到最聰明的人來為你編寫程序。”
有一次,一家大型計算機公司的副總裁想到微軟公司發展,由比爾·蓋茨對她進行麵試。當她無法回答比爾·蓋茨的問題時,比爾·蓋茨毫不留情地問:“你為什麼答不出來?你很笨嗎?”這次麵試的經過被刊登在雜誌上,成為微軟形象的又一例證。
微軟喜歡聘用未經訓練但十分聰明的年輕人,員工以年輕人居多,平均年齡為30歲。公司成立初期,由比爾·蓋茨、保羅·艾倫、查爾斯·西蒙尼等人親自麵試每一位候選人,招聘如軟件開發員、產品經理、客戶支持工程師等。微軟每年大約會麵向50所美國大學招聘。招聘人員管理招聘的全過程,但並不直接雇用員工。那麼,微軟是如何在麵試中鑒別員工的天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