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T行業,人才流動會為企業增添活力。但如果這種流動的頻率過高,則對企業的發展來說未必是好事了。如何能夠留住優秀人才,並且能夠讓他們心甘情願地為企業服務,這是令許多管理者頭痛的問題。
在微軟,為了留住人才,比爾·蓋茨可以不惜任何代價。前麵提到,為了留住加州“矽穀”的兩位計算機奇才——吉姆·格雷和戈登·貝爾,比爾·蓋茨不惜在矽穀為他們建立研究院。在比爾·蓋茨的眼裏,這兩個人的價值遠遠高過研究院的價值。這是比爾·蓋茨的作風,也是微軟實力的表現。
有人認為,高薪可以留住人才,但是很多例子都在不斷地推翻這個觀點。微軟付給員工的薪水,向來比競爭對手要少。直到最近,比爾·蓋茨所拿的年薪也還不過50萬美元。1993年,微軟付給公司5名最高主管的薪水加起來才190萬美元,而他們的頭號對手甲骨文公司的拉裏埃裏森的薪水是570萬美元。微軟之所以能夠低薪留住人才,是因為他們長年實施股票期權製度——幾乎微軟所有的員工都享有在未來以固定價格購買微軟股票的權利。
通過期權製度,比爾·蓋茨使許多員工成為百萬富翁,這遠遠超過曆史上的任何一位企業家。由於員工的價值和收入與企業的前途緊緊相關,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和長期的利益,微軟的大多數員工都願意與企業共進退。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言:“微軟至少有一項是獨一無二的,那就是:任何時候,在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地方,都不會有這樣一個園區,裏麵有幾個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每天還跑去工作。”
據華爾街有家公司統計,1989年,在微軟的程序員中,僅僅工作兩年即成為百萬富翁的絕對不少於2200位。這樣的神話到現在依然不斷吸引著一波又一波的新人湧進微軟,盡管有人擔心微軟股價一翻就是兩番的繁榮景象可能已經過去。
正如比爾·蓋茨始終不斷提醒別人所言,他的財富總額是和微軟的股價綁在一起的。隨著公司股價一路不斷攀升,要在何時才行使期權,成了微軟員工頭痛的問題。
微軟內部流傳一則笑話:我們這裏價值10萬美元的雪地摩托車特別多——這說的是他們在微軟股價飆升50倍前行使期權而用2000美元買下的東西。
在業績的考核製度方麵,微軟也有吸引員工的地方。微軟公司對員工的業績考核采取經理和員工雙方溝通的形式。在每個年度開始時,經理與員工共同製訂新一年的目標;年中,經理會將目標與員工的工作情況進行對照;到年底,經理會根據員工目標的完成情況發放年度獎金和配股數量。這種形式不是簡單的目標製訂,而是雙向溝通,充分展現公司對員工的尊重,發揮員工工作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