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的關鍵是能讓員工人盡其才、量才適用,依據員工的長處和特點為他們提供職位。因此,當你錄用員工時就必須考慮:我能不能提供給他進步的空間?他是否具有擔當這項重任的能力?是否有更適合他的工作?
在微軟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名銷售部門的主管急於尋找一個合適的人,填補國際行銷的職位空缺。他毫不猶豫地把這個職位交給他在出差時認識的一個國外分公司的雇員——弗朗西斯,他僅僅憑借當初的一點印象,就判定這名員工可以勝任國際行銷的職位。非常不幸的是,這個過去在分公司表現得有模有樣的員工,在新的崗位上,缺乏這個職位所必需的溝通技巧。她大而化之的個性,完全不符合一個行銷人員應該具備的細致、認真。她的工作幾乎無法展開:她的電子郵件和語音電話擁擠得再也無法輸入新的信息,她的草率讓溝通的渠道完全堵塞,別人在她這裏得不到需要的任何信息和幫助,轉而向她的上司尋求幫助。她的主管為此感歎:如果當初多花一些時間去麵試和了解,一定可以找到合適的人選,從而也就不會浪費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了。
與這位糊塗的主管相比,比爾·蓋茨在這方麵的眼光絕對值得欽佩。1982年,比爾·蓋茨已經在操作係統領域取得了霸主地位,他決定進軍應用係統軟件領域,然而進軍群雄割據的應用軟件領域並不是簡單的事情。應用係統軟件不像操作係統軟件,開發出來就可以直接和生產主機的計算機公司打交道,而是要進入零售市場與經銷商打交道。這就要求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除了開發一流的應用軟件之外,還必須具備市場零售營銷能力,需要有一支精明強幹的推銷隊伍和建立一個為客戶提供服務的部門。
雖然微軟公司年營業額已達到3400萬美元,有近200名員工,但它還隻是一個軟件開發公司,而不是同時具有開發、營銷能力的多功能公司;雖然比爾·蓋茨不乏雄才大略,但在市場營銷、服務方麵,卻是個外行。
微軟公司要進入零售市場,必須加強銷售部門這一薄弱環節,這就要找一個既有豐富市場營銷經驗,又具有計算機軟、硬件方麵知識的人才。如果找不到這樣一個人來擔任微軟公司的這一職位,比爾·蓋茨進軍應用軟件領域的戰略計劃就隻能是個肥皂泡。微軟要想在操作係統和應用係統當老大,就更是癡人說夢。為此,總裁謝利和比爾·蓋茨絞盡腦汁,四處打聽尋找合適的人選。
1984年初,一位名叫傑瑞·拉騰伯的人引起微軟總裁謝利的注意。拉騰伯最初在IBM公司任職,後來又到阿塔裏計算機公司從事銷售,當時在科瓦剌技術公司工作,任銷售督導。他具有豐富的零售營銷技巧,上乘的管理能力和實踐經驗,正是微軟想找的那種人。
謝利當即和比爾·蓋茨商討,比爾·蓋茨立即拍板,聘請拉騰伯為負責零售部門的副總裁。謝利親自前往遊說,1984年5月,拉騰伯正式上任。同時,微軟已經開發出“多元計劃”、“Microsoft Word”等應用軟件的開發計劃也正在實施中。
市場上,由於“多元計劃”、“Microsoft Word”在性能上不敵可視公司的“詞星”、蓮花公司的Lotus 1-2-3,因此,微軟公司在美國市場的狀況不夠理想。比爾·蓋茨準備用“Excel”應用軟件和蓮花公司一決雌雄,扭轉微軟的不利局勢。他正迫切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零售和服務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