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贏在未來(1 / 1)

科技的影響力是無須誇大的。當比爾·蓋茨回憶個人計算機的發展時,他說:“個人計算機的發展和被接受要快得多,原因很多。個人計算機的價格要比剛引入時低得多,計算機行業的發展非常快,在未來的三年中,我們將繼續目睹計算機的迅速推廣。到時大部分的家庭將擁有個人計算機,其中絕大部分的計算機將與互聯網相連。這是嚐試新事物的家庭擁有數目增長最快的一例,增長速度史無前例。”

個人計算機的發展潛力巨大。“如果今天你購買了一台個人計算機,很難買到硬盤不到4GB的計算機。這是因為生產硬盤的規模經濟效益。生產1GB的硬盤,並不比生產2GB的硬盤節省多少生產費用。如果這一趨勢保持5~10年,本地磁盤的存儲空間會達到幾百GB。但這表明,軟件領域需要進行更好的思考和研究。”

軟件業的發展是確立在不斷滿足顧客要求的基礎之上。從最初的辦公、打印到如今網絡時代的海浪信息處理、多媒體娛樂遊戲等。比爾·蓋茨的工作就是不斷創新以適應時代要求,滿足顧客需要。比爾·蓋茨指出:“軟件行業剛剛找到滿足顧客這種需求的方法,但對滿足這種需求的方法進行大量研究,正是本行業所缺少的。”

作為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1975年跨出微軟的第一步之後,始終以“前瞻性的遠見”和“比未來快一步”的精神,拓展微軟在計算機軟件產業的版圖。從此,不論是阿爾塔8800軟件、操作係統DOS、Windows 95或各種文書、試算、簡報軟件的整合,他都走在時代需要的前端,而且幾乎形成獨占。比爾·蓋茨說:“相同的決定不要做兩次。第一次花時間好好想一想,然後做紮實的決定。”“賺取營收的經銷權是世上最脆弱的東西。不管你的產品有多棒,你距離失敗隻有18個月之遙。”“我們的成功伴隨著一種方法,這就是擁抱任何受歡迎的東西,然後加以擴充。”

微軟做事主張堅持到底,決不中途放棄。“我們是會撞破頭,還是徒勞無功,都不要緊。我們就一直撞啊撞啊撞地撞下去。”比爾·蓋茨善用每位人才,他既是技術專家也是商人。有關微軟的經商法則,還有這樣一則笑話:需要多少位微軟副總裁,才能把一個燈泡換好?答:八位,一位換裝燈泡,另外七位想辦法使世上任何地方每換一個燈泡,微軟就能賺進兩美元。

微軟還不斷向海外擴張,在近60個國家設有辦事處,國際員工達6200名,據估計,每名外國員工為公司年度營收賺進100萬美元。比爾·蓋茨說:“在今天這個社會,重要的資源是人類的智慧、技巧及領導能力。這些在世界各地比比皆是,渴望使下一頁人類曆史更加有趣。”比爾·蓋茨的遠見驅動他的收購策略。他生怕基礎建設和計算機硬件會趕不上軟件創新與進步的腳步。

微軟擁有的權力,就連鼎盛時期的藍色巨人——IBM也不曾有過。換句話說,隻要比爾·蓋茨高興,他的實力足可以讓他進軍世界任何一塊領地或行業。比爾·蓋茨不斷尋求研發領域的更新換代,他說:“我們每天上班時,都知道我們可能毀了這家公司……”“我們采取長程觀點……我們大量投資研究與開發……保持活力並於必要時成功轉型至新的經營模式,這顯然是一大挑戰。”蓋茨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微軟一年的研發費用就超過20億美元。今後10年、20年……甚至100年的計劃,他都製訂好了。

搶先占領一直是比爾·蓋茨成功的策略。為了搶占先機,比爾·蓋茨毅然決定從哈佛大學退學,和少年時代的朋友保羅·艾倫共創“微軟”。

比爾·蓋茨在他的《擁抱未來》一書中這樣說道:“我很榮幸成為微軟的一部分,靠著對計算機的遠見,正值微處理品的發展,聘請最優秀的人員,持續長期的高科技投資,我們提供客戶所需要的產品,並且,讓他們相信再過十年我們仍在這裏提供服務。這些關鍵元素加起來,然後放進每天的工作中,我們才能成功。”

所以“大富翁”要成為“不倒翁”,絕不僅靠單一的條件,最重要的是“比未來快一步”的遠見。隻有“比未來快一步”,才能為客戶提供所需要的產品,隻有這種“遠見”,才能做持續長期的投資。

許多專家學者在評論美、日企業文化的異同時,都不約而同地指出,美國企業大都隻看重短期利潤,缺乏長遠眼光,而日本企業則較有長期性、策略性。因此,在長期競爭之下,美國企業均不敵日本的企業。然而,比爾·蓋茨非但有“比未來快一步”的遠見,更有“長期投資”的眼光,美國企業在比爾·蓋茨的啟示與鼓舞下,或許能有所反思,並且從此開始反敗為勝。

心得:

·要有比未來快一步的遠見。

·要用長期投資的眼光去發展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