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章 商業聯合會(2 / 2)

“第二目的,有道是無奸不商。低買高賣對大家來說是牟利的標準。比如安國,一個人力量不算什麼。但是如果遇見災年,全體商會成員一起收購大米,就能將附近縣的米庫搬空。而後再高價賣出,囤積居奇。當然,這是個比方,大米有人管著。這是商會第二個目的:團結。”

“第三目的,壟斷。比如想在京城開布行,但是已經有多家店,怎麼辦?用商會實行股份製,邀請商會人員入夥,用大資金壓下布價,大魚吃小魚,大家一起虧損,擠垮別人店鋪,最後自己獨營。”

“第四目的:傾銷。各州物價不齊,有的差額達到一倍以上。小零碎販賣差價,中途消耗頗多,利薄不說,而且也多辛苦。如果有商會,大規模販賣,從北運到南,進行掃蕩式傾銷。比如大批量在綢緞生產地大量購進,轉而在遠離綢緞地銷售。”

“第五目的,聚集資金炒作,炒作就是將原本不太值錢的物品誇大,讓其身價倍增,十倍增。如某地有瘟疫,就傾銷一些藥品,誇大其詞。”這是2003年非典時期一瓶白醋漲到20塊錢的案例。

“第六目的,資金周轉,如甲欲投資礦山,但手中無錢,就可用房屋、首飾、田地抵押給商會尋求借貸。這樣甲有錢了,而乙則閑錢增值。由於有抵押,乙的風險幾乎為零。”

常智光看著思考的商人們道:“比如,女真正和韃靼國開戰,女真朝新建,各個領域不齊。無地通商。缺藥、缺布、缺鹽……幾乎什麼都缺。而他們當作普通品的人參、貂皮等等物品在我們這卻是極其奢侈的產品。本縣大清河通黃河,黃河通東海,如果打通這商道,恐怕就不是十利,而是百利甚至兩百之利。但這絕不是一家一戶所能擔當。”

蘇老爺起身道:“大人所言確實有理,但要打通商道,還需尋找膽識之人。”

“有錢雇個膽大、心細的人去冒一次險很難嗎?”常智光想想道:“這樣吧,你們找人,我出錢,讓他去女真國一次。成不成,大家再計較要不要辦設商會。”

常智光想的不遠也不近,一來,也是要為自己手頭幾個錢升值。二來多個跑路的地方。第三點,壯大社會中商人的力量。

馬上有商人道:“這錢自然不能大人出。老朽認為商會確實有可取之處。不僅有大人所說的優點,而且還有一條,同行之間可以互相商量,價或高或低,可以由我們自己說的算。”這家夥有點頭腦。

看現代社會,國外一些發達國家是有法律規定,某些領域同行是不能聚集的。而中國,幾個擠奶的湊一起,幾乎是同一天,全國奶製品價格一起上漲。還有炒綠豆的開一天會,綠豆變成金豆,還有蒜頭會、炒房團等等,都是商人糾結在一起。

周圍商人也互相議論,安國三家米行已經湊在一起,一改以前同行是冤家的看法,商量下個月米價一起微微上調。

常智光見目的達到,站起來道:“大家可以互相商量商量,自己再計議計議。錢誰都不嫌多,團結就是力量。”說完這一切,他走人。自己說的已經夠多的,至於怎麼消化就看他們自己。

商人們商量了一天,常智光喜歡看他們商量,因為他喜歡商人國度,而不是官僚國度或者是強權國度。第二天,十幾名商人在蘇府宴請常智光。這十幾名商人都是安國的大戶,其中還有部分是傳承家族。歐洲的家族傳承有的千多年曆史,但按照記載,中國有個孔姓家族傳承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無論是怎麼樣的改朝換代,他們總能屹立不倒,直到1966至1976年那毀滅了中華九成文化的黑暗十年。惡人沒有惡報說的不僅僅隻是宋代的高俅。

商人們在宴席上對常智光提出的商會一致表示了讚成。並且蘇家拿出在安國一間宅子做為商會的聚集點。別小看安國這地方,在坐十幾人最少十萬貫身家。宴席上大家推舉蘇家老爺為商會會長,而常智光則為名譽會長。而蘇老爺帶大家認識了他的同族的一個侄子,話說就是這個侄子要通過海路前往女真國。

接著,就是商會要合作辦的第一件事,壟斷。壟斷錢莊。初期目標在保定六縣開設連鎖錢莊。因為錢莊最容易競爭,現在多數錢莊都是在幾個大州設立點,采用飛票方式進行異地支取。總結如下,預設八處錢莊,六縣、州府還有京城。縣每家錢莊預備金十萬貫,州府和京城三十萬貫。飛票按金額的1.5%收取,並且辦理當地儲蓄業務。每存一貫錢,每年收取30文管理費用。還有貸款業務,用不動產抵押,月息3%。

大明是一個不抑製商人的朝代,明太祖即位就勸民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明太宗也曾下詔令兩製議政豐之術以聞,令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明哲宗則認為財尤先理,發過政事之先,理財為急的詔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