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談抗戰時期的孫明經與紀實電影(1 / 3)

再談抗戰時期的孫明經與紀實電影

中國電影評論

作者:鍾菁

一、孫明經其人其事

孫明經祖籍山東,1911年出生於南京莫愁路,他的父親孫喜聖和母親隋心慈雙雙畢業於山東登州文會館,這是當時中國國內一流的學堂,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創辦,開設有代數、格致、音樂、天文、測量等先進科目。孫明經從小在這樣的書香世家成長,接觸到的先進思想和知識要遠遠超過同齡人,家裏還收藏著傳教士送的彩色幻燈片聖經故事、鏡影燈等等“西洋玩意”。10歲那年,南京漢中堂長老魯世清從“一戰”戰場上帶回來了一架電影放映機和若幹電影膠片拷貝,包括一些歐洲的藝術電影、早期的單線條動畫片、戰時的紀錄電影等等。新奇的電影技術勾起了他的好奇,孫明經曾多次觀看這些影片,電影藝術第一次在幼小的孫明經心中紮下了根。

1927年,孫明經考入金陵大學物理係,在刻苦鑽研物理知識的基礎上,他還廣泛涉獵化學、生物、電機、國文、音樂、戲劇等方麵的知識,正是這些知識,為日後他在電影教育方麵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34年畢業之後,孫明經選擇了留校,在校長陳裕光和理學院院長魏學仁的支持教導下,他開始將興趣重點放在了拍攝和製作電影上,1934年,金陵大學在多方努力之下成立教育電影部,孫明經主要負責地理風光片的拍攝。1936年,孫明經拍攝了《防空》《防毒》兩部影片,在日軍全麵侵華,抗戰爆發的前夕,在群眾中起到了很好的預警和科普作用。1937年,全國戰爭局勢開始日趨白熱化,孫明經抓住這最後的機會,趕在戰爭爆發之前,進行了萬裏攝影。他在《抗戰前夕萬裏獵影記》的序言中道:“1937年6月,中日關係日趨惡化,表麵雖仍和平,虛事周旋,實則戰機已熟,一觸即發,苟再不及時作華北地區之行,恐將失此最後機會,乃摒棄一切,兼程北上……曆程—萬二幹餘裏……此行經過地帶,所見事實,多為國內有識之士關懷注目,作者得與該市該地目睹耳聞,實屬難得機遇,理應將所拾麟爪,整理成文,並以之介紹國人,冀拋磚以引玉,供不時之參考。”除此之外,孫明經還沿途拍攝了數幹張照片,記錄下了慌亂不堪的黎民百姓、積極操練的士兵、華北各地的局勢等等。

1937年9月20日,日軍空襲南京開始了,95架戰機在南京城上空盤旋,進行輪番轟炸。也是這一天,孫明經和他的戀人呂錦瑗在金陵大學小禮堂舉行婚禮,尖利刺耳的空襲警報代替了這對新人婚禮的禮炮,所有來賓慌亂避難,在現存的婚禮照片中,依舊能看到新娘身著婚紗,手捧鮮花,依偎著新郎,勉強的擠出一絲笑意,而新郎孫明經則板著麵孔,麵露怒容。

由於戰爭形勢所逼,金陵大學理學院被迫西遷入川,孫明經在此期間又拍攝了《自貢井鹽》《西康》係列,還將戰前拍攝的一係列表現祖國地理風光的影片《萬裏長城》《嶗山》《秦皇島》《雲岡石佛》《首都風景》《故都北平》《連雲海港》等彙集成一部係列片,借愛國將領嶽飛之口,將該係列影片命名為《還我河山》。進駐成都之後,孫明經立刻組織人員成立了成都影音部,並申請到了洛氏基金,專門從國外購買了足有一噸重的攝影器材,千方百計運回成都。還開設了兩年製的電影播音專修科,並接收五所大學其他學科學生選修影音課程。在1938年至1952年期間培養了十四屆電影播音人才,為我國的電影事業輸送了一批新鮮的血液。1940年,燕京大學代理校長梅貽寶、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長吳貽芳、金陵大學校長陳裕光、華西協和大學校長張淩高、齊魯大學校長湯吉禾共同商議,決定在成都期間五大學聯合辦學,聚合實力,聯合禦敵。1942年,五所大學又共同成立電影社,推舉孫明經出任社長。同年,孫明經又創辦了中國第一部電影學術雜誌《電影與播音月刊》,妻子呂錦瑗畢業於金陵女子大學化學係,輔修物理,與孫明經可謂是連珠合璧,相輔相成。她也積極參與《電影與播音月刊》編輯與撰稿工作,並配合孫明經課程的設置,作了學術調整,在華西大學開設《感光乳劑》《洗印化學》《彩色片原理》《感光材料及其加工》等七門課程,孫明經則開設《電影攝影》《感光與膠片》《劇本編審》《電影錄音》《電影音樂》等課程。一個講授攝影、感光與曝光、黑白片成像,一個講授洗印、膠片的製作與性能、彩色片的保存。兩人在學術上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在發展電影學科學術方麵的同時,孫明經也不忘發揮電影的社會功能,向群眾普及電影知識。他組織影音部的成員每周五晚上在華西壩的教育廣場放映電影,並配合電影內容準備不同的解說詞,有的是介紹自然風光、有的是普及科學知識、有的是動員群眾抗日……每到周五晚上,萬人空巷,人人都爭相去觀看影片,甚至連熒幕兩旁和熒幕背後都擠滿了人群。這一放就是幾年光景,周周如此,除了偶爾的戰爭突襲或是特殊情況,從未中斷過。回憶那段歲月,孫明經說:“我們這一時期以成都和重慶為中心,有大規模的大量開展放映,1944年一年中曾經放映828次,觀眾人數達90萬人,其中有540次是在成都地區放映的,288次是在重慶區放映的,還有不少次是在邊遠區域舉行的(包括康定)……成都華西壩星期五晚的放映已經成了成都華西壩一帶家喻戶曉的習尚,每次平均觀眾—切人。”放映也不止於成都、重慶這樣的大城市,他們甚至還派出放映隊去河西走廊與拉卜楞草原,為農民與牧民放映。

在那段流亡的歲月中,孫明經和妻子經常是廢寢忘食。白天要準備教案,為學生上課,還要組織編寫《電影與播音月刊》;晚上又要準備周五的電影放映活動,確定影片、撰寫解說詞。除此之外,孫明經還經常聚集電影愛好者,無償的教授電影拍攝技術,舉辦許多講座號召業餘群眾加入電影拍攝活動中去。並且親力親為,製作了許多傳單、標語,在露天電影播放前後的空餘時間,親自演講,擔任解說,有時還自編自唱一些歌曲,配上新詞,在廣場帶領大家齊聲歌唱,動員和教育民眾參與國家大事,捐款捐物,支援前線,互幫互助,為國家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