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青春電影《匆匆那年》的成功之道(1 / 2)

論青春電影《匆匆那年》的成功之道

中國電影評論

作者:何春耕 王亞麗

近幾年來,網絡文學改編為電影正逐漸發展成一種趨勢,尤其是由同名原著暢銷網絡青春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票房相當可觀。《貴圈》對過去10年中國電影新增觀眾的身份、職業、觀影偏好等的調查,發現在2013 -2014短短兩年時間內,青春校園題材電影累計票房突破40億,成為目前中國電影市場最賣座的類型影片之一。2013年趙薇的導演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位居當年國產影片票房收入第二名,2014年張一白執導的《匆匆那年》則成為2014年賀歲檔的票房冠軍。國產青春電影《匆匆那年》在市場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麵。

一、原著口碑的成功利用

由九夜茴同名暢銷小說《匆匆那年》改編的電影,從市場運作過程看,原著及網絡長劇超高的人氣和良好的口碑,成為電影《匆匆那年》取得高票房的重要前提。事實上,在改編成電影之前,九夜茴在網絡上就曾憑借《弟弟再愛我一次》《風不飄搖,雲不搖》這兩部小說名聲赫赫,其第三部作品《匆匆那年》更是名聲大振。所以,無論是九夜茴本人還是小說本身,都旱已彙聚了大量的忠實讀者群。因此,在電影上映前其已擁有了廣泛的受眾,這應是電影版的《匆匆那年》獲得高票房得天獨厚的優勢之一。

此外,同樣由該部作品改編的網絡長劇版《匆匆那年》早於電影在2014年的明4日以周播劇的形式播出,播出期間曾持續引發追捧,吸引無數粉絲參與討論,甚至當時有微博稱:“周一周二看《匆匆那年》、周三周四看《古劍奇譚》”。網絡劇版《匆匆那年》的口碑和點擊量的雙豐收也為觀眾去電影院看《匆匆那年》賺足了人氣。

二、觀眾情趣的準確把握

青春期純潔美好的愛情和“死黨”間深厚的友情能滿足人們當下的精神需求,尤其受到低齡化的青少年人群的歡迎,影片《匆匆那年》對觀眾情趣進行了準確把握。

2014年藝恩谘詢發布的《中國電影市場影響力研究報告》指出:“從近2年中國電影觀眾畫像看,19 -40歲觀眾占到總觀影人次的87%,其中19 -30歲觀影人群占比超過5成。”由此可見,中國的電影觀眾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其實,這一狀況在2013年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的一項調查數據中已有所體現,即中國的電影觀眾平均年齡為21.5歲;2014年估計會略微有所上升,但也就22歲上下。也就是說,青少年文化正逐漸從邊緣成為主流,青少年人群也正在成為文化消費的主流人群。

由於現在的大學生都是標準的“90”後,甚至部分學生是“95”後,他們處於青春期,需要約會、休閑和戀愛的一個公共場合,再加上較低的票價和充足的時間,他們已養成了固定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而《匆匆那年》主要講述了學生時期發生在校園的愛情故事,還原了80後一代人青少年時期最美好、最純真的感情生活經曆,不論是80後還是90後的觀眾,都能從電影的故事情節或背景音樂或朋友間的深厚友誼或標誌性的建築或特殊的時間節點中找到共鳴,從而產生情感上的認同感。最重要的是,在一個充斥著功利和浮躁的時代,青春題材電影能在某些方麵滿足人們的內心真實欲求,它為人們提供了追求純潔和美好、懷念失落自我的絕佳載體。

三、創作優勢的有效發揮

張一白出色的導演藝術和一群具有高票房號召力的明星青春演員的加盟,成為影片《匆匆那年》強勢的創作陣容,成為影片國內市場所向披靡的“顏值”保障和重要因素。

《匆匆那年》的導演張一白被奉為“青春片教父”,由他執導的《開往春天的地鐵》《將愛情進行到底》係列,以及擔任監製的《杜拉拉升職記》《一生一世》等影視劇摸透了年輕人的心:在長達兩個小時的電影《匆匆那年》中,導演張一白以紀實的風格,分別用“你還記得她嗎?你曾經發過誓嗎?曾經的誓言你實現了嗎?你努力過嗎?你後悔嗎?”5個發人深省的小標題米結構整部影片,思路清晰、層層相扣,最後以“不悔夢歸處,隻恨太匆匆”表達主題思想,影片內容的選擇和表達易使受眾身臨其境,緊緊隨著主人公的故事或感動或傷心或快樂。作為一部文藝片,其實這部影片也包含了商業片不可或缺的元素,比如趙燁用自己的牛奶換林嘉茉的土豆為了讓林嘉茉吃啥補啥,蘇凱拒絕林嘉茉時說“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平時不要總想著這些事情,應該要多讀書多看報,少吃零食多睡覺,珍惜時間,好好學習”,以及陳尋將避孕套當作泡泡糖咀嚼的片段等等,既增加了笑點又迎合了當今年輕觀眾的口味。

此外,張一白導演曾因為其作品中頗具特色的色彩、構圖、景別及音響等視聽元素的完美運用而一度被媒體冠以“視覺派電影導演”的稱號,他說“或許我以前拍過MTV、廣告的緣故,我對影調和影像的處理是很講究的”。這在電影《匆匆那年》中也同樣如此。由於影片的主要場景是學校,所以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身穿藍白相間校服在跑步的學生、學校裏鬱鬱蔥蔥的樹蔭、陽光下勃勃生機的花草——白色的、黑色的、藍色的、綠色的、黃色的、粉色的,可謂五顏六色、交相輝映,溫暖而浪漫。影片以慢鏡頭為主,合理使用虛化技術,再配以適當的背景音樂和內心獨白,畫麵唯美,詩意盎然。電影插曲除了《花開那年》,還適時響起《當》《對麵的女孩看過來》《信仰》和《鴨子》等熟悉的旋律,這些優美的背景音樂易於渲染情緒,引發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