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話語下的自由時代
中國電影評論
作者:宋驍
2014年,由許鞍華導演的文藝電影《黃金時代》上映,影片講述了民國才女蕭紅一生的情感與生活,與2011年霍建起導演的《蕭紅》一樣,這部文藝片同樣是叫好不叫座,以票房慘敗而收場。
這部電影中,充斥著濃厚的女性主義色彩。20世紀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權運動高漲,這次運動深入到女性再就業、教育和政治、文化各個領域的權利的爭取,並上升到對女性本質和文化的探討。正是這樣的政治氛圍下,女性電影應運而生,1972年,第一個英國女性電影團體
“倫敦女性電影團體”成立,女性開始走人電影圈。許鞍華作為一位香港本土的女性導演,其對女性電影的研究也從未停止,從《女人四十》到《桃姐》,其作品致力於研究特定時代下的女性生活,因此,影片《黃金時代》也深深地烙上了許鞍華式的女性電影的痕跡。
一、女性視角下的敘事
《黃金時代》作為一部講述民國時代的電影,其背景有極強的曆史真實性。導演許鞍華與編劇李檣選擇了紀實性的手法,盡可能地還原曆史的真相。影片基本按照蕭紅小說《呼蘭河傳》《生死場》等對蕭紅一生進行回憶,對影片中一些無法了解真相的問題,往往以“其原因不得而知”作為解釋。
影片采用自述的方式,以蕭紅講述生平為起點,黑白影像下,蕭紅將自己的基本情況介紹給大家。此外,影片的台詞許多都是蕭紅的作品,如一開始就選取《呼蘭河傳》中對家庭的描述: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裏的蜜蜂、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這樣的敘述視角,不同於以往電影中以觀眾視角米講述故事,更加充滿了女性的客觀性。這裏所有的片段,都是蕭紅筆下的故事,這樣一手資料的還原,也是對作家情感的真實還原。
影片中,除了蕭紅的視角,還有一個隱形的講述者,就是導演本人。許鞍華最擅長的就是將自身設置於作家的情景下與其產生共鳴,在拍攝時,也盡量尊重原著,在早年拍攝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時,許鞍華就曾表示:“我覺得好驚訝,為什麼這個作家可以寫到我所知道的香港……覺得好有共鳴,好特別。”正是這樣的共鳴,使許鞍華拍攝的所有影片都具有了當時的情景與心態,《黃金時代》與其說這是蕭紅眼中的黃金時代,不如說是許鞍華與蕭紅兩位才女眼中的黃金時代。
影片采用大量的旁白、畫外音以及演員自述,這樣的手法使這部影片並不像一部敘事電影,而更像一部報告文學。許鞍華對畫外音的熱衷由來已久,影片中,將一部部文學作品轉化為聽覺刺激,更清晰地展示出作家蕭紅眼中的民國時代,女性眼中的家鄉、延安以及香港。
二、女性的掙紮與悲情
在女性主義批評看來,人類的進步和男性的文明史建立在對於女性的壓抑之上,父權製正是通過對女性的壓抑並隱匿這種而得以維係,婦女的成長史則是女性在被壓抑和反壓抑中追尋自我意識和主題存在的曆史。乍為一位女性導演,許鞍華在表現影片時,將女性的反抗與無奈演繹得淋漓盡致。
《黃金時代》中,蕭紅作為一位前衛的女性,與命運進行激烈的抗爭。她的一生共經曆了五位男性:起初,蕭紅拒絕了與汪恩甲的婚約選擇與表哥私奔,但遭到拋棄之後又不得不重新依靠汪恩甲,在蕭紅麵前,表哥與汪恩甲都是渺小的。在遭受汪恩甲的不辭而別後,蕭紅沒有選擇輕生,她的頑強讓她遇到了蕭軍,也經曆了人生最美好的歲月,但當蕭軍與蕭紅意見不合時,蕭軍強大的男性自尊讓其背叛了蕭紅,此時的蕭紅更加需要一個賞識自己的人,於是端木蕻良出現了。影片中,蕭軍與端木蕻良對於三人談判的場麵各有不同的說法,但導演許鞍華卻認為不管哪一種,都是其為維護尊嚴而進行的辯解。因此影片采用了《羅生門》似的演繹方式,直白的告訴觀眾,兩個人皆不可信。最後,當蕭紅與端木蕻良出逃時,端木蕻良的懦弱與蕭紅的堅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蕭紅臨終前,陪伴她的是駱賓基,而不是蕭紅的丈夫端木蕻良。直至影片結束,蕭紅的喘息中都透露出蕭紅對生的渴望以及其與命運的抗爭。蕭紅的抗爭是偉大的,但其悲劇的命運是不可避免的。在許鞍華眼中,命運是一種強大又無法控製的力量,會讓人無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