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文化視域下的《楚門的世界》
外國電影評論
作者:劉莉華
《楚門的世界》(1998)是由彼得·威爾執導、金·凱瑞主演的一部美國輕喜劇,因其獨特的情節、豐富的內涵既受到觀眾的喜愛又得到評論界的讚譽,並獲當年多項奧斯卡提名。表麵上看,電影故事似乎荒誕不經:楚門從一出生就是一檔全球24小時直播的熱門真人秀的主人公,他生活的小鎮是節目組專門建造的超大攝影棚,他身邊所有的人(包括家人、朋發、愛人)全都是由製作人們精心安排的演員,他身上發生的所有事情從早到晚都被攝像機“真實”地記錄、呈現給觀眾,而他身在其中30年卻對此一無所知,直到一係列意外引發了他的質疑,直到其內心對新生活的渴望戰勝了恐懼,楚門才勇敢走出了為他“虛構”的桃花源。實際上,該影片通過一個杜撰的節目真實反映了美國作為消費主義社會的傳媒文化景觀,深刻揭示了身陷消費主義文化桎梏中的個人的身份缺失、精神空虛以及群體性迷失。
一、楚門:為消費而塑造的明星
在以經濟效益為驅動的市場時代,各種形式的明星展示與報道已經成為傳媒發行和收視的重要保障。明星軼事甚至隱私因為引發大眾關注而能轉化成巨大的商業利潤,對偶像明星的追捧和仿效更是直接促進了各種衍生產品的消費,所以“偶像對相關產品是最具號召力、最響亮的品牌”,塑造、宣傳偶像明星便成為傳媒盈利和引導大眾消費的一個主要手段。影片中的主人公楚門正是傳媒商業化進程中應運而生的“消費偶像”:作為明星,其既“被消費”又促進消費。
具體而言,一方麵,楚門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本身被製作成電視節目,成為觀眾直接的消費內容。在影片開端,《楚門的世界》節目總監克裏斯托弗直言:“我們看厭了演員們虛假的表情,也看厭了花哨的特技。盡管楚門居住的環境是仿造的,他本人卻毫不造作、一點兒不假。”由此可見,節目一開始就是為吸引、娛樂大眾而設計,一開始就設定了用主人公的私生活滿足觀眾的窺視欲來實現高收視率。在觀眾看來,幼時楚門的憨態可掬、少年楚門的天真懵懂、大學生楚門的帥氣陽光、青年楚門的善良執著,賦予了節目長久的魅力;而事實上,正像影片後半段聚焦節目幕後所呈現的,龐大的製作團隊、先進的攝像編製技術、5000架攝影機共同塑造、托舉了一個明星般的楚門。以楚門在地下室獨自懷念過去的一幕為例,現場隻有他坐在床上靜靜地懷抱一件紅毛衣,而電視前的觀眾們看到的除了該場景,還有被插播的楚門大學時代的喜悲參半的三角戀愛;以楚門與死而複生的父親重聚的一幕為例,製作人通過幕後配樂、控製節奏、調整鏡頭放大了煽情的效果。
另一方麵,熒屏下,“楚門”被符號化,與之相關的各種衍生產品因其明星的光環而銷路暢通。在影片裏,印有其照片的海報、掛曆、抱枕等等商品被各國觀眾擺放在家居、工作環境中;甚至有人開設了專門的消費場所一楚門酒吧,在那裏不僅全天播放《楚門的世界》,還同時直接銷售帶有楚門名字的帽子、圍裙等各色商品。此外,在現實生活中,明星通過為產品代言促進消費,而在影片中,因為楚門對自己的明星地位毫無所知,其具有示範性的消費行為就由其他出鏡率高的演員米言說。換句話說,楚門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了一個個植入廣告:在和好友馬龍聚會時,他們的灌裝啤酒被特寫鏡頭鎖定,馬龍咽下一口後意猶未盡地感慨:“這才是啤酒。”在他情緒低落時,其妻子美露勸他喝杯可可飲料,並借機宣傳:“新版‘莫可可’尼加拉瓜山天然可可煉製,不含人工糖分”。劇中的製作人克裏斯托弗更是在接受采訪時直陳:“節目上的一切皆為出售:演員的服裝、食品、住房等等。”不難看出,“楚門秀”作為以經濟效益為驅動的電視節目,正是通過明星的消費行為實現顯性或隱性的廣告誘導,提升受眾對品牌的認知度、刺激其對產品的消費欲、實現利潤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