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楚門的世界》:消費主義生活圖景
在影片開端的節目采訪中,楚門的妻子美露說,“‘楚門秀’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典範的美滿生活”;楚門的好發馬龍說,“一切都是真實的,你看到的‘楚門秀’毫不虛假,隻是被掌控”。最初看來,楚門的生活光鮮亮麗:他居住的小鎮桃源島永遠陽光燦爛,鄰裏和睦;他有收入不錯的工作、漂亮的妻子、舒適的住房和汽車。可是,隨著情節的發展,不難發現楚門並不喜歡自已的生活:每天和身邊相同的人說著近似的話;走進同樣的辦公室做著相似的工作;他並不愛自己的妻子,妻子也不了解他的內心卻計劃著生個孩子。他想逃離現在的生活,渴望去斐濟探險——那是他心中離桃源島最遠的地方,他大學時的真愛可能生活的地方。但是,他對馬龍談到這一理想時也會說:“那需要錢……不能說走就走。”他試圖說服妻子支持自己時,美露說:“我們要付房貸,要付車貸,我們怎麼能拋開自己的經濟責任一走了之呢?”因此,“楚門秀”表麵被節目製作團隊掌控。作為現實生活的反映,“楚門的世界”實則為消費主義生活方式所支配。
消費主義生活方式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活方式。由於生產效率提高、物質生產過剩,為了維持資本增值,刺激消費成為這些國家主要的經濟、政治問題,於是,一切有效的鼓勵消費的措施逐步製度化了:借貸製度、信用卡製度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促進高消費的製度性措施。就影片而言,楚門的“美滿生活”無疑正是建立在超前消費的桎梏中。為了償還貸款、維持這種幸福的表象,他不得不重複著工作,甚至假裝喜歡這份工作。更糟糕的是,作為消費社會的反映,“楚門秀”裏生活的大眾的意識形態也受到消費主義的浸染,無形中接受了“消費”在生活中至高無上的地位,認同了消費解決一切問題,甚至人們的精神需要一安全、愉悅、愛等等——都能通過消費產品得到滿足。例如楚門夫婦對房和車的依賴;例如朋友聚會聯係友情,美露想到的是要辦烤肉會,購買各種器具。在劇中有人問:“為什麼楚門至今沒有發現他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中?”節目總監克裏斯托弗答說:“因為現實世界是怎樣,我們就任其怎樣。”因此,盡管楚門心中有理想,盡管他試圖打破鍾擺式的生活,要擺脫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桎梏卻是需要果敢的行動的一這正是現實社會的觀眾做不到,而楚門代替他們做了並成為“偶像”的原因。
消費主義生活圖景的另一麵是透過電影《楚門的世界》裏的觀眾群呈現的,即以視聽消費為特征的大眾文化。在消費主義社會,“由於人們對商品的消費不僅是其使用價值,而主要是消費他們的形象,即從形象中獲取各種各樣的情感體驗,因此,影像就代替了使用價值,成為使用價值的代用品”。於是,音像製品、視聽節目、影視作品等等隨著人們消費方式的變化充斥著社會,成為人們閑暇時的主要消費品,而廣大受眾也借由電影電視等視聽媒介宣泄情感、滿足感官欲求、填補精神空虛。在影片中,沉迷於“楚門秀”的觀眾形形色色:酒吧裏聚集的白領們、停車場的保安們、家庭主婦和孩子們等等,他們與楚門同喜同悲,欲罷不能。楚門與父親重聚時,觀眾相擁而笑;楚門在暴風雨中奮力前行時,觀眾為其鼓勁加油;楚門拋卻一切、勇敢走向新生活時,觀眾為其擊掌歡呼。但是,楚門的“英雄式”作為卻沒有喚醒沉迷感官滿足的觀眾群。為了揭示消費主義社會中的群體性的迷失,導演彼得·威爾在影片的結尾不是選擇呈現楚門和真愛施維亞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是展現了這樣引入反省的一幕:兩個保安坐在因“楚門秀”停播而黑屏的電視機前,一人問:“電視上還有什麼節目?”另一人答:“調台看看還有什麼?”美國哲學家埃裏克·霍弗說:“你對並不真正需要的,才會要不夠。”消費主義生活的本質正是不斷追求被製造出來、被刺激起米的欲望的滿足。而欲求隻會不斷膨脹,愈填充愈空洞;人們並不能借由假想的生活、虛幻的幸福擺脫精神空虛、找到心靈救贖,相反隻會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