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視覺奇觀下的經典好萊塢敘事元素(一)
電影理論
作者:柯婧
作為香港“新武俠電影”的開創者,從電影《蝶變》開始,徐克導演一直以其獨特的新理念、新語言、新技術,探索著武俠電影所能呈現出的不同風貌。這其中有像《新龍門客棧》和《笑傲江湖》這樣獲得商業藝術雙佳口碑的成功之作,也有《蜀山傳》這種因過度迷戀技術而導致故事失控的失敗之作,更有《七劍》這樣“以紀錄片風格拍攝”的引起業界質疑的爭議之作。旱已年過花甲、人稱“徐老怪”的他,仍然像個電影頑童一般,以一雙炯炯炬目注視著電影行業的每一個變化。在好萊塢電影《阿凡達》帶來的3D視覺奇觀闖入中國電影觀眾的眼簾之前,徐克就已經在《深海尋人》電影拍攝中試驗著水—F3D攝影的高難度技巧,因為他早已敏銳地意識到3D技術應用在電影中所能帶來奇妙的變化。於是,從2011年起,徐克連續為觀眾奉上了《龍門飛甲》(2011年)、《狄仁傑之神都龍王》(2013年)和《智取威虎山》(2014年)這三部3D電影大作。他這三部作品均獲得驕人的票房業績,至筆者撰文時,《智取威虎山》仍在院線熱映。
毋庸置疑,3D電影最能引起觀眾感興趣的就是它帶來的視覺奇觀。不管是《龍門飛甲》裏飛沙走石中的飛劍飛鏢迎麵逼刺而來,還是《狄仁傑之神都龍王》裏海浪滔天中的水軍戰船瞬間檣櫓灰飛煙滅,更不用提《智取威虎山》中“上山打虎”經典段落逼真再現,哪怕是一些習慣了好萊塢大片視覺轟炸的觀眾,在這些3D視效麵前也會頓覺驚心動魄,大呼過癮。觀眾的喜好、市場的需求和將近兩倍的票價都擺在那裏,資方和製作公司定會緊緊抓住“視覺奇觀”這個賣點大做文章。這裏,我們沒有必要對電影作為商品存在的逐利性再來一番口誅筆伐,其實換個角度看,目前3D技術在電影中最大的用武之地就在打造視覺奇觀上,如何讓3D技術在電影中為我們創造更多的視覺可能性,也是電影創作者應該去努力探索的課題。徐克作為導演界的“技術狂人”,正在向我們展示著他的探索成果。他延用自己一貫擅長的經典好萊塢敘事元素,如線性結構、懸疑敘事、類型化人物和自然流暢的剪輯等,甚至連英雄情結和魔幻色彩這些好萊塢招牌技法,都能在他的3D電影中找到明顯的運用痕跡。上世紀70年代在美國學習電影的專業背景和30多年的經驗積累,徐克早已將他在好萊塢學到的敘事元素在以往的2D電影中駕馭得輕車熟路。因此,在3D電影中的運用這些元素,一方麵延續了自己的敘事習慣,另一方麵他也在不斷的做出調整和全新的嚐試。
一、線性結構力求敘事順暢
線性敘事是經典好萊塢電影確立的標誌性敘事結構。電影中的線性結構敘事,簡單來說,就是指故事根據單一時間向度的線性原則,按照從開端、發展、高潮到結局的順序去講述。徐克的第一部3D武俠電影《龍門飛甲》就采用了這種敘事結構。《龍門飛甲》講了一個和《新龍門客棧》有些相似的故事,也是一群江湖奇俠與朝廷宦官鬥智鬥勇最後在龍門決一死戰的故事。這個故事采用線性結構敘事,是最直接、也是最能保證敘事順暢的穩妥高效做法。首先,開場一個幹擾事件出現,俠客趙懷安(李連傑飾演)營救忠良一劍殺死東廠督主萬喻樓,被西廠督主雨化田(陳坤飾演)祭出天下格殺令。懷孕宮女出逃引出淩雁秋(周迅飾)相救。西廠一路追殺,趙懷安等人一路亡命到龍門,與各路江湖人物相聚於龍門客棧。故事建構(即開端)部分到此。對抗(即發展)部分,是客棧中懷著不同目的各路人馬之間從相互試探到合作結盟對抗大反派西廠督主雨化田。高潮和結局部分就是在藏寶古宮中的兩派陣營大戰。盡管故事細節部分還有待仔細推敲,但總體敘事保持快速順利進展。為什麼這個故事徐克選擇線性順序去講述呢?原因直接而簡單,觀眾眼球已經被3D視覺奇觀完全占滿。如故事開端推向發展部分時出現的黑沙暴,故事結局部分突起的龍卷風,這些環境場麵都氣勢磅礴。以這些場麵為背景的打鬥戲也精彩紛繁:各路高超功夫過招的震撼,各類詭秘武器對抗的炫目,甚至人物在打鬥中翻飛的衣裙紋路都會無比立體逼真的呈現在銀幕上讓觀眾驚歎。一個人物線索如此眾多紛繁的故事,如果在講述過程中再去打亂其順序,時間和注意力都不夠用的觀眾極有可能無法去順利理解。可以這麼說,采用線性敘事,可以保證觀眾最大程度的不為理解劇情而費心,思路跟著故事的發展按順序流暢行走,將節省下來的全部心力去關注和享受3D視聽盛宴便可。當然,這是因為目前3D電影還在“炫技”期,徐克在敘事上采取的一種策略性做法,並不是主張將3D電影的敘事進行簡單粗暴處理,並且這種策略性做法也未必能解決全部問題。我們看到,即便徐克在《龍門飛甲》中已經采用觀眾理解最簡單的線性敘事,還是有很多觀眾表示有些劇情沒看懂,提出了很多問題。為此,徐克和編劇還特地在各種與觀眾見麵的場合集中去回答“劇情沒看懂”的問題,這是以往徐克2D電影上映後從來不曾出現過的現象。可見,3D電影已經在敘事方式與手法上向我們電影創作者提出了挑戰。在前不久剛上映的《智取威虎山》中,我們就能看到徐克麵對這種挑戰,在電影敘事上的一些調整和改變。
《智取威虎山》的開場,並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智取威虎山”故事就馬上開始。而是韓庚飾演的現代青年薑磊(也就是劇中人物小栓子的孫子)在美國的畢業PART上,看到電視中播放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想起家鄉,打算回國,去機場的士堵在半路,薑磊用手機觀看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一段,看著屏幕上林海雪原的舞台場景,薑磊開始回憶,鏡頭切換至1946年東北的林海雪原,於是正片開始,203剿匪小分隊登場。片中楊子榮“火車進站”式的登場也是由現代時空中坐高鐵回家的薑磊在火車上的回憶來引出。全片結尾的溫馨團圓飯,仍以薑磊的視角來呈現,就連彩蛋中的“楊子榮和座山雕的飛機爭奪大戰”也是出現在薑磊想象之中。有人說,這些薑磊出現的地方都毫無意義,甚至多餘,純屬徐克對《智取威虎山》個人情懷的“代人式”表露。但筆者更願意將之理解成一向求新求變的徐克導演對於3D電影在敘事結構可能性上的探索,何況這種探索有其必要的一麵。因為對於《智取威虎山》這一紅色經典題材的銀幕再現,必須考慮它的現代意義以及與現代年輕觀眾情感對接的問題,不能以為在關鍵場麵加點3D特效進去就可以了事,必須從敘事層麵上對它進行一番再創作。徐克這次探索算不上十分成功,但具有其積極的意義,更為那些完全不考慮敘事、2D轉3D、為3D而3D的電影做出了警示性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