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不走捷徑辦不成事”——破除投機心態(1)(3 / 3)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隻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這句話,方才絕氣。

他死後,大家都很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後的法號,叫他“圓通大師”。

他的名譽越傳越遠,越久越大。無數的人都學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

以上就是胡適先生所描述的“差不多先生”的具體形象。時間已經過去了80多年,胡適先生筆下的這類人似乎從來沒有從現實社會中消失過,當今社會他們仍舊普遍存在,“差不多先生”似乎並不隨時間的流逝而從此消失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圈子裏。相反的是,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隨著生活壓力漸漸增強,很多職場上的人們更是表現出了大而化之、馬馬虎虎的毛病,導致不少企業和組織中“差不多先生”俯拾皆是,他們總喜歡把“基本”、“好像”、“幾乎”、“大約”、“估計”、“大致”、“大概”掛在嘴邊,這似乎已經成了他們這類人的標誌性話語。

誰都不該總想著凡事都可以“差不多”,那是必須摒棄的一種不良觀念。因此,不管是誰,都別讓自己最後變成工作中的“差不多先生”,在完成任務之前,要多多問自己幾次,這麼做是不是真的就夠了,是不是隻要“差不多”就真的可以了?如果隻是敷衍了事,抱著應付的態度的話,是不是那最後差的一點點不會最終影響自己和公司?會不會有什麼難以想象的危害出現?等自己問完自己這些問題以後,有了明確的答案後,再考慮是不是該做一個“差不多先生”。答案一定是否定的,隻有努力去不所有工作完美地完成後,才是每個真正仁政對待工作的人應有的態度。

第二,“差不多”實則“差很多”。

“差不多先生”抱著“差不多”的想法,在工作上常常是漏洞百出,在工作上也表現不出充分的競爭力。就因為“差不多”,大多數管理層是難以認同他們所做的任何工作的,他們在企業或是單位裏總是被打上二等貨色的標簽。看起來他們似乎離最終完美的目標隻差了那麼一點點,可是最終的效果卻實實在在離完美查了太多。

做任何事情都切忌不能隻要求“差不多”,如果隻是那樣,結果就太可怕了,因為沒有所謂離完美差一點的“差不多”,隻有完美和不完美之分,所以差不多實際是差很多才對。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大家就明白這個道理了。

1993年,全國小麥價格突然上漲,很多產糧區的糧商看到了其中的商機,趁機開始囤積小麥待價而沽。此時,一家麵粉廠的業務員也同其他業務員一樣企圖到小麥產區收購小麥。正在和糧商們討價還價的時候,當地的一個大糧商說:“我們這裏的小麥有的是,可以賣給你,不過要1000元一噸,怎麼樣?”

這位業務員聽完感覺價格有點偏高,但一想到自己已經出來半個月了,而且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最近小麥的價格已經漲到什麼程度了,所以表現出了左右為難的樣子。於是,他給老板發電報問,“這裏的小麥每噸1000元,一萬噸小麥,價格會不會太高,買不買?”

老板看到電報後也覺得價格太高,他知道現有市場上的小麥價格最高也不過900元,他隨即對秘書說:“給他發電報,就說價格太高了。”誰知道當時的通訊還不夠發達,秘書到郵局給業務員發了一條很短的電報:“不太高。”

幾天後,業務員帶著簽好的訂購合同回來了,老板看到他以後,大發脾氣,在老板的眼裏,這個業務員不顧他的想法擅自做主簽了購買合同。這時,被劈頭蓋臉責備的業務員感覺很是委屈,隻得把電報拿出來給老板看,老板才發現原來是秘書發電報時,“不”字的後麵少加了個句號。如今雙方都把合同簽好了,那無論是履行合同,還是違約,都會給廠子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不太高”和“不。太高。”從字數上看,是一樣的是三個字,不過就少了一個標點符號而已,秘書顯然是覺得兩者差不多?事實卻不是這樣,一個句號的差別,意思卻差了十萬八千裏。真是差之毫厘,謬以千裏。

所以,做什麼事兒要細心、認真,絕不能總是認為“差不多”、“大概”、“也許”就可以了。認真細致才能把事情給做到位了,做準確了。

做任何工作,都要拒絕“差不多”,這一點要從意識上時刻提醒自己,更要注意在行動中避免任何執行上的偏差,要不然執行效果照樣會“差很多”。

第三,變“差不多”為“一點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