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不走捷徑辦不成事”——破除投機心態(1)(2 / 3)

可是這麼做的人,有沒有想過,原來不過是一句認錯就能化解的錯誤,卻因為自己拒絕承認所帶來的沉默增加了糾正這一錯誤的成本,企業會因此犧牲更多的時間、人力和物力去彌補這一錯誤,因此整個項目都會被延誤。那這個時候,再去追求最初的錯誤的責任的時候,那必然是錯上加錯。若是有一日一切都真相大白的話,到時候再說“這是我的錯”,已經毫無意義,也再不會有人原諒了。

別害怕在工作中發生失誤,隻要是普通人,這都是難免的,隻怕自己缺少承認錯誤的勇氣,總是在錯誤出現之後企圖掩飾什麼。作為一個有擔當的人,不能在任何時候心存僥幸,犯錯並不可怕,犯錯以後一定要敢於向他人承認,主動說出:“這是我的錯!”正確的彌補過失、追求完美的方法就是主動去認識自己的錯誤,並積極改正,隻有這樣才是贏得尊重、提升品格的惟一選擇。

第二,不為自己尋找借口。

為自己的錯誤找借口,妄圖抹煞自己的錯誤,怎麼看都不是個優秀的管理者的做法,更有些人還把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轉嫁給他人,有這些舉動的人實在稱不上是稱職的管理者,上司對他們也不會懷有太高的期待和信任,從未來來看,這些人注定隻能是一事無成的失敗者。

“差不多先生”就是“投機先生”

仔細觀察會發現,任何一個企業或是組織內部總有一些管理者,他們總是每天準時上下班,上班時按時打卡進公司上班,下班時也從不早退,隻可惜他們所承當的工作沒有一次能按時完成。公司老總對他們的能力總是非常懷疑,每天早出晚歸、忙忙碌碌的人,為何總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任務呢?原因就在於他們總不願意在工作上精益求精,他們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差不多先生”。凡事他們隻追求差不多就好,以至於大家看到他們習慣在工作上去應付了事,隻把事情做得“差不多”,說得過去就好,隻求上司挑不出毛病來他們就滿足了。殊不知,在他們眼裏一點毛病都沒有的這種“差不多”,實際的結果卻離目標“差很多”。

就當今世界來看,“差不多先生”很多,很多人都被“差不多”給限製住了自己的前進步伐,邁向成功或許不簡單,有了凡事都“差不多”想法的人就更是被這塊絆腳石給絆住了。“差不多先生”往往不會太認真對待一切事物,它仿佛是壓製了人們內心最深處,最需要由自己喚醒的追求認真、到位的工作精神。“差不多”究竟查了多少呢,究竟有多可怕呢?

第一,消滅“差不多先生”。

環顧自己的四周,看看身邊究竟有多少“差不多先生”存在,這實在是件太可怕的事情了。再看看自己,自己身上是不是也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呢?那究竟什麼樣的人才算是“差不多先生”呢?胡適先生曾經在1924年發表過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傳》,提到過這個概念,胡適先生在這篇文章細致刻畫了“差不多先生”的形象和心理。

胡適先生在文章中提到: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可謂無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也一定聽別人談起過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上,因為他是全國人民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

他常常說:“凡事隻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媽媽叫他去買紅糖,他卻買了白糖回來。媽媽罵他,他搖搖頭道:“紅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個省?”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說:“陝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後來他在一個錢鋪裏做夥計,他會寫,也會算,隻是總不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櫃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隻是笑嘻嘻地說:“‘千’字比‘十’字隻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結果遲了兩分鍾。火車已在兩分鍾前開走了。他白瞪著眼,望著遠去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隻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也太認真了,8點30分開同8點32分開,不是差不多嗎?”他一邊說,一邊慢慢地走回家,心裏卻不明白為什麼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鍾。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種急病,叫家人趕快去請東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的汪大夫,就把西街的牛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裏焦急,等不得了,心裏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吧。”於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會兒,“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