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安防實用心理學常識(4)(2 / 2)

①暴力犯罪的團夥性。暴力犯罪分子一旦結幫成派,一般均帶有黑社會性質的色彩,他們三五成群,依仗人多勢眾,獨霸一方,為所欲為,一旦遇到反抗,便一哄而上,大耍淫威,用暴力手段實現其犯罪目的。

②暴力犯罪的隨機性。在暴力犯罪中,隨機性的暴力犯罪表現得尤為突出。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之前,常常無明顯的犯罪意向,較少預謀,大多是因隨機因素而引發的,有的隻是因為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就大打出手,傷人害命;有的則是在酗酒後,自控力減弱,而導致暴力犯罪的發生;有的本來是民事糾紛,因未得到及時勸阻或調解,導致矛盾激化而引起暴力犯罪。

③暴力犯罪的瘋狂性。暴力犯罪大多手段殘忍,行為瘋狂,在犯罪過程中對受害人無任何同情憐憫之心,有的甚至公然蔑視和敵視執法機關的權威,頂風作案。

④暴力犯罪的遊戲性。一些暴力犯罪,特別是青少年暴力犯罪,往往具有遊戲性的特點,如一些青少年在作案時,對自己的行為及其後果持一種滿不在乎的態度。這些犯罪表麵看來並無明確動機,而其之所以實施暴力行為,與行為人空虛無聊的內心世界有著密切關係。

(二)盜竊犯罪心理

1.盜竊犯罪概述

物業管理中的盜竊犯罪是從狹義上理解的,主要是指最終以非法手段占有公、私財物或以各種手法惡意破壞公、私財產為目的的犯罪,包括盜竊、偷盜、搶劫、詐騙、敲詐勒索等財產犯罪。其對社會的危害,不僅僅在於公、私財產的損失,還會敗壞社會風氣、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物業管轄區域內工作與居家生活的和睦氛圍。

2.盜竊犯罪的行為特點

①隨機性。在物業安防管理中經常出現的盜竊犯罪,盜竊者的行為往往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和盲目性,他們有貪財的欲望和動機,但沒有具體的思路和策劃,但一遇機遇,條件許可,貪財的欲望會立即釋放,迅速產生“順手牽羊”的盜竊行為。如某市一物業小區就曾出現上樓收購廢品者,下樓時,發現一單元門口有幾雙皮鞋,他見四周無人,迅速將其中一雙價值千元的皮鞋,放入廢品包內離去的案例。

②頻發性。這一特點著重體現在物業安防管理鬆懈和混亂的小區或寫字樓內。盜竊者一般在這些地方得過手,掌握和清楚安防管理的情況,在對盜竊自身安全係數進行比較後,他們會把這些地方作為再次作案的首選。如某市一單位住宅小區,10天內連續發生3起入室盜竊案,盜竊者都是攜帶贓物,堂而皇之地從大門離去。

③迷惑性。隨著社會的發展,盜竊者的手法不斷翻新,方式更加多變,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如某市一寫字樓內某公司來了一位時髦女郎,指名道姓要找一位公司部門主管,恰巧該人不在,她就坐在辦公桌前看報等他,趁人疏於防範,迅速將桌上筆記本電腦塞入隨身帶的業務包內,迅速離去。

④專業性。一般盜竊犯罪分子為了使作案獲得成功,也在研究一般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如總結出“夜盜公、晝盜私”的活動規律,因為晚上一些商店、機關、事業單位關門大吉,門衛形同虛設,此時段被一些盜竊分子看作是盜竊的最佳時間;而白天,住宅區內的大量家庭,特別是雙職工家庭,主人雙雙上班後,家中往往空無一人,甚至整座住宅樓也空無幾人,給盜竊犯罪分子創造了可乘之機。在盜竊犯罪的形式上,也可謂五花八門,多種多樣,有的內外勾結,盜竊公物;有流竄作案,或此地行竊,彼地銷贓;有的專門乘機作案,順手牽羊;

有的則溜門撬鎖,專偷私人住宅等等。

⑤流竄性。當前社會上一些無業遊民,由於流動而進入較為生疏的環境後,責任感降低,匿名感增強,加之環境的改變使他們的生活遇到一些困難,於是便進行盜竊、搶劫等犯罪活動。對某市物業管理發生的盜竊案例統計表明,這些無業遊民作案占有相當的比例。此外,一些犯罪慣犯流竄作案,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以四處“流竄”作為掩護自己、對抗打擊的手段。如某市一寫字樓群,一個月內連續發生二十餘起盜竊案,但隨後一段時間內,就很少再發生此類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