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中的關鍵障礙分析及解決路徑設計
前沿
作者:陳靜茹 陳芳 王雷
[摘 要] 農村環境質量與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密切相關,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已成為農村實現科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在。本文對當前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中遇到的關鍵問題行了深入分析,運用集體行動理論對全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活動進行了可行路徑分析,結合桐廬縣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的成果提出了推進環境整治的思路。
[關鍵詞] 農村環境連片整治 集體行動 解決路徑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1-0001-01
一、農村環境整治的必要性
在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由於不合理的農業經濟活動,使得農村環境日趨惡化,第一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環境汙染已經占到全國汙染比重的42%以上[1],其中,在水環境、生活、工農業汙染方麵尤為突出。規劃與整治農村環境已成為當前促進農村經濟科學、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農村環境汙染具有麵廣、分散、多源性和控製難度大的特點,環境整治的連帶影響大,要進行集中連片整治才能取得明顯效果。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是以解決區域性突出環境問題為主,對地域空間相對聚集的多個村莊實施同步、集中整治,以切實改善農村整體環境為目標,集中資金“以點、帶線、促麵”的對農村環境進行整治,有效的改善農村環境問題[2]。
二、環境連片整治中的障礙分析
實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已經迫在眉睫,很多基層政府組織已經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整治工作很難推行下去,存在的主要障礙有:
1.村民不重視農村整體的環境保護工作
農民的環保意識已逐漸增強,但很多農民隻重視自己生活範圍之內的環保,對自己生活區之外的環境汙染不太關心,甚至還將自己的生活垃圾以及帶有危害的東西往外丟[3]。就環境保護事業而言,係統、整體的觀念才是核心和基礎。必須在告訴農民如何重視自己的生活環境的同時,更要教育他們具備整體的環保意識,才能夠取得農村環保事業的真正突破。
2.村民可支配收入相對較少,不願投入環境整治資金
農村基層組織用於環境整治工作的資金相對較少,一方麵,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使得村民更願意將資金投入到建設公路、整治水渠等見效快、經濟效益高的工程,而環境整治工程就被忽視或是被迫推後了,甚至走上“先汙染、後治理”的舊路。另一方麵,資金投入不足,整治項目所需資金有超過65%是來自於中央財政資金,其餘為省與市縣負擔,此外,配套經費缺乏也導致了環境整治項目難以實施,包括配套設施建設、占地青苗補償及賠償等經費。
3.農村環保基礎設施落後,運行管理機製不完善
農村環保設施建設遠遠落後於城市[4],導致農村生產生活汙染問題一直難以有效解決。很多農村意識到環境整治工程的重要性,但是許多項目建設完後就交由村組管理。此外,由於管理水平及資金的不足,導致項目運行停滯,一些項目處在“有人建、沒人管”的階段,不得不處於停滯或半停滯狀態,這也使得工程的浪費。
4.缺乏環保技術和環境整治專業人才
環保技術在農村的應用還不完善,已有的環境保護技術相對比較落後,且普及麵小。相應的,專門從事農村環境保護與整治的人才在數量上非常欠缺,其專業水平與工作態度也亟需提高。環境連片整治投入力度大,涉及人員單位多,利益認知不一致,使得環境整治工作推進遲緩。
三、解決環境整治困境的路徑分析
1.構建小群體環境
集體行動理論認為,公共物品的外部性特征決定了,當一群理性的人聚在一起想為獲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奮鬥時,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想讓別人去為達到該目標而努力,而自己則坐享其成。奧爾森認為搭便車困境會隨著一個群體中成員數量的增加而加劇,因此在一個大群體中,雖然每一個人都想獲取一個公共物品,但每個人都不想因此而付出代價[5]。小群體是解決搭便車困境的可行路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