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陡然之間變得萬分危急,聶一說:“我們必須做最壞的打算,一旦呂嘉漏網,他很有可能集結重兵來攻番禺城,我們應立即做好保國迎戰的準備。”
太後說:“假若呂嘉得以逃脫,在短時期內,他就能集結起10萬大軍來攻打京城。”
“而且京城裏,可供作戰的人馬不足2萬人,敵眾我寡,該如何是好!”趙日接著說。
“那我立刻上表,飛馬傳遞到長安,請求聖上速派5萬精兵來南越助戰。”
漢武帝接到奏報,立即命令韓說率領精兵五萬人前往助陣,並指示說:“兵馬到了南越邊境,不要急於進人,一切等朕的旨意行事。”
韓說不敢多問,領兵前往南越邊境進發。
南越國發生了如此大的內亂,使東越國喜上眉梢。東越國君立即派弟弟餘良率軍屯駐東越邊境,伺機侵占南越。
東越王寫信告訴餘良,漢朝大將韓說正率領5萬精兵前往南越,要密切關注南越的動向,特別是呂嘉的生死。如果呂嘉沒有死,那麼與他合兵奪取南越政權是上策;如果呂嘉已遭不測,就立刻揮師長驅直人,趁機奪取南越之誌。漢朝既然巳出兵南越,那麼必定會顧此失彼。東越王準備親自率領精兵進攻漢朝,擴大疆土。
正在餘良擔心呂嘉生死的時候,呂嘉找上門來了。二人一拍即合,決定共同舉兵攻占番禺。
呂嘉心中也明白餘良出援的目的是什麼,不過,他堅信自己在打敗趙興後,完全有能力對付東越。
沒過多入,呂嘉麾下迅速集結起10萬大軍,與餘良一起合力進攻番禺。
呂嘉、餘良大軍步步進逼,報急的探馬接踵而來。南越王趙興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不時向聶一求助,聶一也不時上奏武帝。
此時,韓說的大軍已進抵南越邊境。武帝令韓說原地候旨,無旨不得擅自行動。同時,他又下旨給聶一,說韓說率領的援軍正趕赴南越邊境,要聶一和趙興一定要堅守待援。侍臣楊得意不理解。武帝說:“此戰不隻要將南越納人版圖,同時還要將東越收入囊中。附近抽調兵力,為的是誘東越的餘善上鉤。趙興從一國之王到寄人籬下,必定難以適應,久而久之,就要萌生反意。所以,不要急於派援兵,讓趙興死在呂嘉之手,朕再為他報仇雪恨。這豈不更好?”
楊得意恍然大悟:“陛下高瞻遠矚,深謀遠慮,非凡人所能及。”
當時,大司農張成正率領6萬人布防在與東越國接壤的800裏國境線上。東越國不斷向邊界增兵,使張成感到非常緊張,即使在夜間,他也不敢脫衣就寢。
韓說帶來聖旨,要張成立即將5萬人馬交他指揮。張成很為難地說:“對岸的東越集結了10萬大軍,蠢蠢欲動,隨時都有可能發起進攻。我總共隻有6萬人馬,現在要調走5萬,這不是要我向東越敞開大門嗎?”
韓說把聖旨交與張成,說道:“張將軍,我同情你的處境,但聖命難違,誰敢抗旨不遵?還是分兵吧!”
張成無可奈何地點了點頭,然後又垂頭喪氣地說道:“剩下一萬人馬,倘若東越大軍殺過河來,我真的無能為力了。”
東越王餘善得到消息,欣喜若狂,立即命令胡能向漢軍發起進攻。當他們渡過河後才發現張成早已於前一夜率軍全部撤走了,東越軍兵不血刃占領了3座城池。餘善派快馬報信與餘良,要他火速並吞南越,以便調集南越之兵合力攻漢。
餘良收到餘善的信後,與呂嘉一道集結人馬,全力攻城。餘良負責攻東門,呂嘉負責進攻西、南、北三門。
二更時,呂嘉和餘良親自督戰,從四麵向番禺城發起了猛攻。
雙方經過一番血戰,南越王兵少將寡,被逼到王宮最高建築雲霄樓上。聶一率領部下殊死作戰,守在樓梯拐角處。餘良親自戰聶一,不過十幾個回合,就被聶一一槍剌破頭皮。餘良要放火燒王宮,呂嘉不同意。結果,餘良強行放火燒了王宮。呂嘉氣憤不過,雙方打了起來。
南越王、太後、聶一等都被活活燒死,而南越叛軍和東越人馬在雲霄樓下一時間也殺得難解難分。
等雙方殺得難分難解時,這時,韓說率領6萬大軍殺到。為了保存實力,呂嘉和餘良爭相撤退。韓說集中兵力追擊呂嘉,緊緊咬住呂嘉的近8萬人馬不放。在黑鬆崗,漢軍隻用了半個時辰就全殲了呂嘉的8萬大軍。
漢武帝接到戰報,立即下旨,令大將楊仆率領10萬大軍水陸並進,立即向東越發起進攻,令韓說率6萬大軍從南越向東進攻東越,必須在月內占領東越全境,擒斬餘善、餘良。
不久,16萬漢軍將東越都城團團圍住。
餘善一直不與漢軍硬碰,保存了實力,兵力基本沒有受到損失,全都退回到了都城。經過幾十年的經營,都城深溝高壘,城高池深,糧草充沛,堅守一年不在話下。而漢軍眾多,時間過月,糧草便難以為繼。故餘善決心死守都城,待漢軍無糧退兵之際,再尾追攻擊,期待可以小勝。
韓說、楊仆攻了十幾次都未能奏效,餘善始終堅守不出,兩人感到非常棘手,有些無可奈何。這時,張成獻計主張智取,楊仆和韓說認為此計可行,便撤軍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