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祖父不當師長當村長

百味人物實錄

作者:嶽米露 張磊

我的外祖父段承澤(字繩武)早年是孫傳芳手下戰將,後來被改編為國民軍47師,繼續留任師長。不過奇怪的是,從來沒有見過他穿軍裝的照片,我們看到的都是他穿著長袍在包頭“河北新村”當“村長”的樣子。

變賣家產舉家去包頭

1931年,外祖父作了—個重大的決定,他要帶著全家到包頭去墾荒做鄉村建設。母親段至誠當時隻有兩三歲,但是對此事印象非常深刻。她記得晚上去西直門車站等著去包頭的火車,還記得親友們當時相當震驚,都說,你自己去辦好了,幹嗎還要帶著全家去。但是外祖父決心已下。1932年春節過後,他帶著變賣家產所得的十幾萬塊錢和家眷搬到了包頭。

外祖父在包頭五原買下了六千多畝土地。那時正值九一八事變前後,外祖父寫了一篇《西北移墾與國防之關係》刊登在《大公報》上,呼籲要在邊疆建立新村,對農民教養兼施,平時為農,戰時為兵,為西北築造一道活的長城。

1933年,黃河下遊泛濫成災,河北河南地區泛濫成災。外祖父到河南災民家裏讓災民移民到包頭去。開始的時候很難,根本沒人願意去。後來從他老家定縣去了幾十戶,又從河南移去了幾十戶,這是第一批移民。但是後來也有重新返回家鄉的。

剛來都住地窩子

新村建立初期是十分艱難的。移民都住在臨時的地窩子裏,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沒有棉花,人們帶過去的被子裏麵絮的都是葦花蘆花。當時外祖母看到有個小孩總是彎著腰,原來是因為缺衣少布,孩子個子長高了穿的連衣褲太小了都直不起腰來。

外祖父為這個村子取名“河北新村”,自己任村長。當時這裏已經有100戶人家,每戶分田50畝,並給每戶低利息貸款400元,用來蓋房子、買牲畜車輛等。還清貸款後土地都歸戶裏,貸款則還給新村集體。外祖父準備建立200多個這樣的新村。開始去的時候,大家吃集體食堂,後來才分開。新村並非集體生產勞動,而是村民自由組合,幾家一組,實行互助合作。新村建成方形,有高八九尺的夯土圍牆,四角各建一座碉堡。村民的房子都是土坯建成的,坐北朝南,房前屋後栽樹種菜,並且開掘了一條小渠貫穿全村。

許多人支持他的事業

後來陸續又來了幾批移民。外祖父一共戒立三個這樣的新村。因為外祖父的人際關係,新村事業受到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河北省長馮治安和北平市長秦德純等人的支持,他就把河北新村三個村分別以這幾位將領的字來命名,明軒村(宋哲元),仰之村(馮治安)幼青村(秦德純)。

1936年,外祖父到北平和家鄉定縣大聲疾呼,希望得到官方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他雖然是一介武夫,但是他的事業、理想和身體力行已經引起了社會上的注意,也得到知識界、新聞界的支持。由此結識了徐旭生、顧頡剛、梅貽琦、侯仁之、陶行知等一些學人,並應邀在北大、清華等學府講演。

在河北省定縣平民教育促進會(平教會)工作過的趙伯庸、王澤民、姬子平幾位先生都來到了新村。不久,保定民生中學的畢業生張嗣賢和李德祥兩位不滿20歲的熱血青年也來到了包頭。新村初建,生活條件、工資待遇都很低,但新來的建設者們沒有挑剔。他們理解並支持外祖父的移民事業,是建設新村的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