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集體婚禮新娘手捧豌豆花
由於新村是由流民組成,男多女少,青壯年村民的婚姻成了大問題。秦德純特意從北平救濟院找了20名女青年,這些女青年大多為從前受虐待的使女、流浪兒和妓女,很願意到新村來。正好顧頡剛率領科學考察團也要來五原考察,順路帶她們過來。她們跟村中特意挑選出來的青年村民經過“相親”配成了20對新人,並且舉行了集體婚禮,當時叫做“集團結婚”。婚禮上,新娘手中捧的就是村裏種出的豌豆花。
窮苦人更要讀書
“武訓小學”緊隨新村的成立而誕生。外祖父認為隻讀書本上的書是不夠的,那就成了讀死書。村子裏的一切生活、勞動都是書,是活書。必須兩者兼顧。所以村子裏的小學生們不是整天念書,而是要有一定的時間參加農業勞動或其他勞動。他認為現在的課本不適用。這課本裏畫的小孩子全是些小少爺、小姐,住的是洋樓、花園。跟新村孩子的生活距離太遠。弦子們要學文化知識,也要學生活和勞動的技能。所以要編寫符合新村實際的課本。教育委員會的第一件事就是編寫新教材。
從災區來的村民絕大多數不識字,要想成為有文化、有技能、誌趣高尚的新農民,一定要補上這一課。所以在教育兒童的同時,也成立了成人識字班、婦女識字班。外祖父出資從北平把孫信先生邀請到新村,共同研究策劃《武訓畫傳》。他認為,一本“小兒書”老百姓看得匿,好識字,是學文化最便利的辦法。
除了實行教育,村裏的青壯年都進行軍事訓練,平時務農,戰時自衛。
被傷兵們稱為“榮軍之父”
1937年,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馮玉祥和陳誠都力邀外祖父出山抗日,外祖父擔任了軍事委員會後方勤務部總政治部中將主任。
他在備戰區設立若幹傷兵招待所,到傷兵醫院進行慰問演出,還教傷兵識字、學習文化。並且提出了一個新的觀念,前線負傷下來的軍人改稱為“榮譽軍人”,不能再稱“殘廢軍人”。他要讓社會和群體,人人都尊重他們、幫助他們。許多在生死攸關的戰場上英勇負傷的士兵們在這裏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傷愈之後還組織他們自食其力地生活。他們把外祖父尊稱為“榮軍之父”。
家人不要慰問金
1940年在重慶,外祖父因積勞成疾在主持一次會議時病倒,不幸病逝,安葬在重慶歌樂山上。馮玉祥悲慟不已,親筆為外祖父的墓碑題詞。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新華社都送了花圈。
我的親姥姥是外祖父的二夫人,外祖父還有一位三夫人,我們稱她為“胖姥姥”。在包頭,這位“胖姥姥”先後生下四個兒子,結果都不幸夭折了。
外祖父去世之後,兩位外祖母就帶著大姨和母親相依為命。當時蔣介石還派人送來幾千大洋的慰問金,但是“胖姥姥”堅決不收,其剛硬和外祖父一樣。兩個女人就靠給人做衣服維持生活,堅持送大姨和母親上學,最後,讓她們都考上了大學。兩年前,我們一家人去定縣老家探親,看到外祖父老家有一個小山包,上麵還種著一些鬆樹。據說,這些鬆樹都是外祖父當年回老家的時候自己花錢買來栽上的,當時栽滿了這個小山包,如今隻剩下為數不多的幾棵了。
彭立昭據《河北青年報》整理
口述人:嶽米露 張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