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正英 水利部女部長的人生傳奇
百味人物實錄
作者:賈丹 芮原
錢正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第一位女部長,曾參與過黃河、長江、淮河、珠江、海河等江河流域的整治規劃,以及諸多水利水電重大工程的決策,並在治理淮河,修建密雲水庫、劉家峽水電站、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等工程建設中,處理過許多重大技術難題,數十年與水結緣。
兩個理想的抉擇
錢正英,1923年出生,當時中國正遭受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淩,國內軍閥混戰。她的父親是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歸國的土木工程師,父親在錢正英幼年時就有意培養她繼承自己的事業。父親為她規劃了一條學習工科的奮鬥道路。因此,當一名女工程師就成了錢正英青少年時期的理想和追求。錢正英在回憶她年輕時的理想時曾說:“父親頗具信心地為我設計了這條奮鬥道路。我也充滿了自信心地沿著這條路去奮鬥,並且憧憬未來當一名能蓋大樓的土木工程師。”
抗戰爆發後,錢正英全家從南京搬到了無錫。日軍從吳淞口登陸後,江蘇省許多地方相繼淪陷。為了躲避戰火,錢正英的父母決定逃到上海的租界區,這裏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還是所謂的“和平區”。錢正英回憶說:“抗戰期間的上海,除極少數人整日花天酒地尋歡作樂外,廣大人民的生活是十分難熬的”,“每天早晨上學,屋簷下常見凍死的餓殍。報紙每天都登載收了多少具死屍的新聞。街道兩旁的乞丐數不勝數,就像我們這樣的家庭,由於米價天天上漲,日子也不好過。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也不得不常去排隊搶購米”。國將不國,理想又何在呢?雖然少年懵懂的錢正英看到了國家和人民麵臨的苦難,也思考過國家命運和自己的前途,但是還沒有放棄最初的理想。
1939年,錢正英進入上海大同大學土木工程係讀書,當時大學裏由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領導的抗日救亡活動十分活躍。思想進步且傾向革命的錢正英也開始結交這些進步的朋友,並且參加了讀書小組,開始秘密地閱讀《社會發展史》、《大眾哲學》、《論持久戰》等革命理論書籍,討論抗日戰爭的形勢。在不斷的接觸和受教育中,錢正英的思想逐漸發生了轉變。她開始思考自我理想和現實社會的關係,她常常問自己:“今後是當工程師呢,還是獻身革命,當一名職業革命家呢?”這兩條不同的道路,讓年輕的錢正英無所適從。但是在黨的幫助和教育下,錢正英很快就想通了,她後來回憶說:“我逐漸懂得了,在國家處於生死存亡的時候,個人的前途隻能處於從屬地位”,“在當時的條件下,這兩個理想是不可能統一的。我決定放棄當工程師這個一貫的誌願,1941年,我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入黨之後的錢正英成為學校女學生聯誼會的負責人,她們組織劇社演出、辦刊物、籌款募捐,學習進步書籍,傳播革命思想。
1942年秋冬之際,由於給新四軍采購藥品而使一些黨員和進步青年的行蹤暴露,有同學遭到逮捕,地下活動麵臨威脅,黨組織即把錢正英等一批青年地下黨員緊急轉移到了解放區,這一年,錢正英19歲。
在血與火的考驗中
1942年10月,錢正英等5名中共地下黨員從上海撤退到了淮北解放區的泗縣半城鎮,這裏是新四軍第四師師部所在地。錢正英等一行人在這裏受到了熱烈歡迎,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政委鄧子恢親自接待了他們。在座談中,錢正英遺憾地說:“我的專長是土木工程,隻因生不逢時,才放棄了科學,投身了革命。”彭雪楓立刻安慰她道:“將來解放區也要建設,你還是有機會當工程師的。”
很快,這些知識分子都成了新四軍的新戰士,領到了嶄新的軍裝,在換下原來穿的旗袍、套裝、大衣、皮鞋後不久,日軍開始對淮北解放區進行“掃蕩”,錢正英等5人被編成一個班,跟隨師政治部機關幹部一同計劃跳出敵人的包圍圈,轉移到淮南解放區去。他們白天隱蔽起來打遊擊,晚上連夜行軍,雖然錢正英隻背著自己的背包和幹糧袋,並在腰間別了兩顆手榴彈,但是連日的行軍已經讓她吃不消了。一天晚上,在稻田埂上急行軍,由於看不清楚道路,錢正英一連摔了五跤,她後來回憶說:“那一夜,我是越摔腿越軟,心越急,隻恨自己不爭氣。”當時,她還想:“像我這樣的人能在這裏堅持下去嗎?我咬緊牙關,苦苦堅持,總算在火與血的考驗中,度過了戰爭的第一關。”
反“掃蕩”結束後,錢正英等人重新返回到半城鎮。師政治部主任吳芝圃來看望他們,並囑咐大家:“中國人民絕大多數是農民,中國共產黨要領導中國革命就必須了解農村,了解農民。作為一個城市知識分子出身的共產黨員,要自覺補好這一課。”之後,錢正英主動要求給師部機關裏的戰士當文化教員,學員中有炊事員、警衛員、勤務員等等。錢正英在教他們識字的同時,還積極和他們交朋友,他們也樂於教給錢正英各種有關農村的常識。她感慨地說:“這可算是我在‘中國農村大學’的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