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恩來領導出兵朝鮮前的中美情報戰(1 / 3)

周恩來領導出兵朝鮮前的中美情報戰

曆史人物鉤沉

作者:金誌宇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

深深卷入了這場戰爭的美國,密切地關注著朝鮮的近鄰、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這場戰爭的態度,並采取了多種偵察手段,試圖判明中國的動向。麵對美國的刺探行動,我方也采取了一係列有力的回擊措施。圍繞中國是否會出兵朝鮮這個問題,雙方你來我往展開了一場精彩的情報戰,最後,我方的情報工作者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取得了這場鬥爭的完全勝利……

美國對中國開展全方位情報偵察

其實早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前,美國對新中國的情報偵察工作就已經開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情報機關依托戰爭期間在中國建立的情報組織,把觸角進一步伸到中國的各個角落。1946年7月,在華調停國共內戰的馬歇爾致信美國陸軍參謀長艾森豪威爾和駐華美軍司令魏德邁,建議在美軍撤離中國後,由美國第七艦隊直接指揮駐華情報小組。這個建議得到美國高層的首肯,美國在華情報組織隨即改稱為“第44海外觀察隊”(簡稱ESD44),以美國陸軍聯絡團的名義在華活動。1947年7月,美國中央情報局成立以後,ESD44就成了它在中國最主要的情報組織。

在與朝鮮毗鄰的中國東北地區,ESD44的情報工作主要都是由美國設在那裏的外交機構負責組織實施,如在沈陽的美國總領事館就組建了一個以日本人佐佐木弘經為首的間諜網;在大連的美國領事館也招募了一個名叫陳其仁的旅大公安總局幹部為其從事秘密工作。

不過,因為當時美國政府頑固地站在扶持蔣介石的立場上,隨著解放戰爭的形勢越來越明朗,美國駐華各地外交機構的日子都不好過。特別是中共在接管了各地的政權以後,隻承認原來美國外交官普通僑民身份,並對他們采取了“一看二擠”的方針,他們的活動基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監視,在這種情況下,各地的美國駐華外交機構隻得相繼閉館。到朝鮮戰爭開始前後,大連、沈陽、北京、天津等地的多個美國間諜組織更是被我公安部門相繼破獲,ESD44情報網的運作受到了嚴重影響,迫使他們在人力情報方麵不得不依賴於國民黨政府敗退時潛藏下來的人員。

中國的情報工作更高一籌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有著深厚軍事戰略文化底蘊和豐富戰爭實踐經驗的中國人,在和美國圍繞是否出兵朝鮮的情報鬥爭中,明顯棋高一著。

早在1946年1月,當時負責情報工作的中共中央社會部即派員到大連建立了市委社會部(又稱大連情報局),把開展國外情報工作作為該部的主要任務,集中了一批有對外工作條件的情報人員,利用大量遣返僑民的機會,陸續派遣出國。並運用迂回曲折的辦法,通過多種途徑,打通了對國外情報關係的交通聯絡,在重要目標國家和地區初步建成了完整的情報組織,且對東北亞的情報工作是開展最早的,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中共中央社會部又逐步在沿海和沿邊地區建立了情報機構,推動了對外情報工作的開展。

新中國成立後,對外情報工作得到了中央高層的高度重視,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的組成機構中,排在第三位的就是負責對外情報工作的情報總署,由開創此項工作的鄒大鵬擔任署長,直接對周恩來總理負責。

1950年4月,中央軍委情報部二、五局召開全體會議,周恩來到會講話,他指出:“隻要階級鬥爭存在一天,情報工作就必然存在一天。要戰勝敵人,就非有情報工作不可。戰爭需要情報,經濟、外交也需要情報……這項工作是有偉大的前途的。”他還為會議題了“二、五局全體同誌:整編隊伍,重新部署,開辟國外,堅持國內”的題詞。幾天後,毛澤東主席也為中央軍委情報部題詞:“第一仗已經打勝了,應立即整頓隊伍打第二仗,爭取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