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秀才買柴
有一個秀才去買柴,他對賣柴的人說:“荷薪者過來。”賣柴的人聽不懂什麼是“荷薪者”(擔柴的人),但聽懂了“過來”兩個字,於是把柴放在秀才麵前。
秀才問他:“其價如何?”賣柴的人聽不大懂這句話,猜想他可能是問價錢,於是告訴了他價錢。
秀才接著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意思是說:“你的柴外表看是幹的,裏頭卻是濕的,燃燒起來濃煙多而火焰少,請減些價錢吧。”
但這個意思賣柴的人聽不懂,以為這個秀才不滿意,讓他走,於是挑著柴就走了。
這個秀才為什麼沒買到柴?是因為他忘記了賣柴者不是讀書人,他壓根聽不懂書麵語言。結果他用書麵語言來代替口頭語言,賣柴者聽不懂,溝通失敗。
進行溝通前,一定要先分析溝通對象,以免出現對牛彈琴的情況。
對象分析是表達中最容易被忽視的。
當你已經想清你想要表達什麼,為什麼要表達給別人,以及如何進行表達的時候,你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你表達的建議對於其他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別人理解你的建議應當不成問題。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情況並非如此。
對象分析時應考慮以下問題:
我的對象是誰?
我與對象之間的關係怎樣?
對象目前的態度怎樣?
我的建議與對象自身利益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企業中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分,掌握的信息不同,決策權力不同,就會出現如何針對不同對象進行表達的問題,科學的方法是對不同對象應當采取不同的表達方式。
你想要與之溝通的對象,可能是購買你產品的顧客,可能是需要聽取彙報的上司,可能是需要你進行指導的下屬,可能是組織中同你部門發生聯係的其他部門人員,可能是單個對象,也可能是幾個或更多。所以,需要你去進行溝通的對象多種多樣,同理,對不同對象應當采取不同的表達方式。
再看下麵這個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帶著他的學生周遊列國,一路上十分辛苦。有一天,孔子一行人來到一個村莊,他們在一片樹陰下休息,正準備吃點幹糧、喝點水,不料,孔子的馬掙脫了韁繩,跑到莊稼地裏去,吃了人家的麥苗。
農田的主人十分憤怒,上前一把抓住馬的韁繩,將馬扣下了,揚言要將馬殺死為麥苗報仇。
子貢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一貫能言善辯。他憑著不凡的口才,自告奮勇地上前去企圖說服那個農夫,爭取和解。可是,他說話文縐縐,滿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將大道理講了一串又一串,盡管費盡口舌,可農夫就是聽不進去。
有一位剛剛跟隨孔子不久的學生,論學識、才幹遠不如子貢。當他看到子貢與農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時,便對孔子說:“老師,請讓我去試試看。”
於是他走到農夫麵前,笑著對農夫說:“你並不是在遙遠的東海種田,我們也不是在遙遠的西海耕地,我們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遠,我的馬怎麼可能不吃你的莊稼呢?再說了,說不定哪天你的牛也會吃掉我的莊稼哩,你說是不是?我們該彼此諒解才是。”
農夫聽了這番話,覺得很在理,於是將馬還給了孔子。旁邊幾個農夫也互相議論說:“像這樣說話才算有口才,哪像剛才那個人,說話不中聽。”
遇到問題,與他人進行溝通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與他人交涉時應當根據對方的身份和喜好,進行分類處理。
(2)同他人溝通時,應當選用對方所能接受的語言和方式。
(3)講述道理時,應當盡可能用當時雙方都了解的例子。
否則,即使一個人再能言善辯,別人也絲毫不會聽從他的見解。
進行溝通前,一定要先分析溝通對象,以免出現對牛彈琴的情況。
二、“我本不想分手”
我有個朋友,已經跟自己的女友談了三年的戀愛,兩個人都說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隻恨上帝當初就不應把他們分成兩半,省得他們找了這麼多年。周圍的朋友們都羨慕地以他們兩人為楷模,教育自己的另一半。
那天,這對戀人相約到一家咖啡屋會麵。小夥子遲到了20分鍾,這還是頭一次。
姑娘急了,審問小夥子幹什麼去了。小夥子不知遇上什麼事,也來了脾氣:“憑什麼你審問我呀?我是有自由的,幹嘛什麼事都得向你彙報啊?”
姑娘一氣之下,潑了小夥子一身咖啡,轉身就走了,小夥子火冒三丈也沒有追。
之後,姑娘在家等小夥子前來道歉,可小夥子好幾天都不露麵,往他家打電話,也沒人接。姑娘心裏打鼓,可還是因為矜持,沒好意思去。
其實小夥子出差去了上海,本來臨行之前想給姑娘打個電話,可也是沒咽下心中的惡氣,所以一賭氣就走了。
小夥子走了半個月,氣早消了,在外地工作忙,打電話又不方便,老想回來再說。
可等小夥子回到北京,一切竟然已經發生了變化:姑娘賭氣和一個追求她多年的另一個男孩恢複了聯係。這個小夥子知道了以後二話沒說就給姑娘寫了絕交信,轉身又奔了廣州,這一去又是半年。
當他再次出現在姑娘麵前的時候,姑娘已經成了別人的新娘。在姑娘婚宴上,小夥子喝醉了,一邊哭一邊說:“我那天遲到,其實就是因為開車超速,被警察罰款教育耽誤了時間,本想讓你安慰一下,可還沒張嘴,就讓你頂了回去!”
這是一個溝通失敗的典型案例。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溝通失敗呢?下麵我們列出幾種不當行為,這些不當行為常常會導致溝通失敗。
(1)時間和地點不恰當。進行表達時選擇的時間和地點不恰當也是一個阻礙因素。
這種阻礙一方麵可能直接表現為談話時人來人往,聽眾聽不清楚你所說的話,或是聽眾另外還有重要的活動,你隻有很短的時間進行表達;另一方麵,不恰當的時間和地點選擇也可能出乎你的意料,造成其他的問題。
(2)不注意聽眾的反應。在談話過程中,有人可能隻顧自己說,不去注意聽眾對溝通內容的反應。
(3)準備不充分。首先,在表達之前,沒有一個比較完整、係統和成邏輯的計劃。對自己想要說的事情沒有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表達過程中,思路混亂,所要表達的內容前後不一致。結果隻能是,無法達到自己所要達到的目的。
(4)錯誤的“身體語言”。說話時喃喃自語、含糊其辭、拖泥帶水,眼睛不看著聽眾,說話的同時有很多容易令人分心的身體動作,如:眼睛始終“遊離不定”,看表,手裏玩筆、小紙條。
這些“小動作”一方麵使聽眾不能集中跟著你的話題進行思考,另一方麵使聽眾不重視你的談話,認為你的心思不在談話上。
(5)自己對所表達的內容不感興趣。聽眾總會通過你的情感流露感受到你對自己所表達的內容不感興趣。如果你不感興趣,那麼幹脆別說。如果出於職責,你必須要有所表達時,應當以利益為重。
說話的同時不要有很多容易令人分心的身體動作,因為這些“小動作”一方麵使聽眾不能集中跟著你的話題進行思考,另一方麵使聽眾不重視你的談話。
三、楚莊王猜謎
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即位,做了國君。晉國趁這個機會,把幾個一向歸附楚國的國家又拉了過去,訂立盟約。楚國的大臣們很不服氣,都向楚莊王提出要他出兵爭霸權。
無奈楚莊王不聽這一套,白天打獵,晚上喝酒,聽音樂,什麼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這樣窩窩囊囊地過了三年。他知道大臣們對他的作為很不滿意,還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誰的死罪。
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實在看不過去,決心去見楚莊王。楚莊王正在那裏尋歡作樂,聽到伍舉要見他,就把伍舉召到麵前,問:“你來幹什麼?”伍舉說:“有人讓我猜個謎,我猜不著。大王是個聰明人,請您猜猜吧。”楚莊王聽說要他猜謎,覺得怪有意思,就笑著說:“你說出來聽聽。”伍舉說:“楚國山上,有一隻大鳥,身披五彩,樣子挺神氣。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
楚莊王心裏明白伍舉說的是誰。他說:“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過了一段時期,另一個大臣蘇從看看楚莊王沒有動靜,又去勸說楚莊王。楚莊王問他:“你難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嗎?”蘇從說:“我知道。隻要大王能夠聽我的意見,我就是觸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願的。”楚莊王高興地說:“你們都是真心為了國家好,我哪會不明白呢?”
打這以後,楚莊王決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馬的人撤了職,把敢於進諫的伍舉、蘇從提拔起來,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一麵製造武器,操練兵馬。當年,就收伏了南方許多部落。
如果員工不能和管理者進行溝通,管理者很有可能陷入自我製造的偏差中,並把組織帶入一個危險的境地。
在一個組織內,有三種形式的溝通:員工向上溝通、管理者向下溝通、員工之間水平溝通。
向上溝通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兩種:
第一,提建議。員工比上司更了解業務的實際操作,對上麵訂立的規章製度或是工作計劃目標,會有不同的意見,或者能意識到某些情況需要進行調整,這時,就要向上司提出自己的想法,改變上司原來的觀點和行為方式。
第二,商討問題。根據不同上司的性格特征,在掌握事實和一定解決方案的前提下,與上司共同商討工作中某些問題的原因及其解決方法。
向下溝通有以下內容:
第一,命令。命令下屬做一些事情,或命令比自己職務低的人做某件事,具體內容基於工作本身的性質、管理者自身的性格、下屬的工作能力及經驗。
第二,批評。下屬的行為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或造成不良的後果,管理者就要選擇恰當的時間、地點和方式,指出下屬行為的錯誤所在及造成的後果。
第三,討論。討論工作的進展,找出更有效的方法完成任務,分析下屬所遇到的困難,如何進行克服等等,這是一種比較平等的溝通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管理者居於主導地位,控製討論的方式及所要達到的目標。
例如,經理:“小李,你對這個設計有什麼更新的想法?”
小李:“我的想法是……”
水平溝通是職位相同的同事采用商談、討論,以及提建議的方式,找出共同完成工作任務的方法,並盡可能地照顧各部門的利益,而不能以命令的口吻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對方。
這裏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你的部門需要其他部門的幫助,才能完成工作目標。
例如:銷售部需要同生產部、財務部、人力資源部進行協作,才能有好的銷售業績。
第二種,其他部門需要你的部門的幫助。
例如:公司其他部門都需要行政部門的協助。
第三種,突發事件所形成的部門間的工作關係。
員工對上麵訂立的規章製度或是工作計劃目標,會有不同的意見或者意識到某些情況需要進行調整時,就要向上司提出自己的想法,改變上司的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