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活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逐步顯現,創業領域的研究正在吸引著各學科研究者的注意力。創業研究的興起以及全新創業現象的不斷湧現,為該領域的研究塑造了很好的氛圍,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在眾多創業活動中,“裂變型創業”是一種新的獨特現象,正呈現出逐漸增多的態勢,但學術界對此現象的研究相對缺乏。而且,創業研究的方法選取和方法創新也是獲取新見解、推動新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引入新穎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新的創業現象,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創業活動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逐漸增強,國際上的創業理論研究正在興起並呈現出一些新特點。我國創業領域研究的相對滯後,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創業活動的增多和新創業現象的湧現,對創業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為創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一、創業研究的曆史沿革
創業現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紀中期,這個時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創業研究並沒有成為企業管理研究的必要組成部分,學者們隻是從企業發展過程的視角來探討創業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前後,進入了資本主義大企業蓬勃發展的時期,對大企業的關注客觀上限製了學者們在企業創業研究上的投入。但是,為數很少的創業研究先驅們不相信“創業時代已經結束”的流行觀點,並在創業活動的重要意義方麵展開研究,這為現代創業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創業問題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創業也成為了一個正式的學術研究領域。這種態勢的出現既與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極其相關,也得益於一大批戰略管理研究學者對創業研究的重視和投入。在80年代,創業研討會和創業雜誌開始在美國等國家創辦,美國管理學會甚至在1987年將創業作為一個獨立領域正式納入管理學科(Shane,2000)。這個時期創業研究的焦點是單個創業者如何獲得區別於對手的競爭優勢,大部分研究都是描述性的,在研究方法和結論方麵也都處於探索階段。因此,80年代的創業研究開始得到各界重視,具有了一定的製度化模式,做了很多基礎工作,但還遠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框架,也沒有重大的學術成果出現。
20世紀90年代以後直到現在,創業研究領域出現了很多新特點。首先,創業研究的地域範圍逐漸擴大。打破了美國創業研究的壟斷局麵,歐洲、亞洲等國家的創業研究也迅速發展起來,都取得了不同的成績。其次,創業研究的主體開始多元化。除了戰略管理學者的關注外,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研究領域的專家也開始介入,從而在研究視角、研究方法上有了很大突破。再次,創業研究的內容極大豐富。現在,學者們關注的研究內容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創業者個人研究,而是廣泛地涉及創業機會、創業能力、創業環境、創業過程、創業績效、創業管理、創業行為、創業資源、創業層麵等各個維度,而且,每個維度都包含著複雜的各類議題,議題間的關聯和交叉也充斥其中。最後,成果結論的多樣性。“創業”這一現象的獨特性和複雜性,加之研究者研究興趣、分析層麵、方法選擇、理論依據和切入視角的豐富性,導致目前為止,雖然創業研究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但尚沒有形成一個較為成熟的理論,就是在創業問題的相關概念界定和研究邊界的考察上,也存在著很多分歧。
創業研究經過持續演進,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創業問題的跌宕和興起,是社會政治經濟環境尤其是企業動態變化的直接顯現。創業研究的逐漸升溫,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創新與變革已經成為當代世界的主流。在新經濟新時代,無論是社會、國家還是企業,其生存和發展越來越難以離開創新精神和變革管理。而創業研究與創新和變革有著密切聯係,也有學者指出創業的本質就是創新。二是企業麵臨的競爭壓力加大。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世界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加劇,使得大、中、小企業麵臨的競爭環境急劇變化,企業要不斷地改革創新、不斷地開展“內部創業”(也稱為公司創業、二次創業)運動,緩解競爭壓力。三是環境的動態複雜性逐漸增強。由技術變革、競爭加劇等因素引發的環境不確定性,已經成為現代企業運營的一個必要生存環境。企業應對動態複雜環境,有賴於自身柔性水平以及動態能力的提高,但這些響應策略的增強,都離不開創業思想尤其是創業精神的支持。四是新創建的中小企業數量增多。新經濟為創建新企業、新組織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各種類型的創業者熱情高漲,創業實踐此起彼伏,這為創業研究展示了非常好的研究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