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研究過程、可能應用及限製(1 / 1)

經過提出並界定“裂變型創業”概念,到對三個個案的嚴格紮根譯碼分析、多重個案比較和結論整合,本書終於基本實現了最初的研究目標。結論與建議部分是對全書的總結,主要包括研究過程和結論的歸納,研究的可能應用和限製,以及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議等。

本書首先從創業和創業者的實質內涵、類型劃分角度界定了“裂變型創業”概念,然後展開具體研究設計:運用案例研究法選擇企業個案,並對個案加以完整呈現和簡要評述;運用深入訪談法收集資料,並對資料加以驗證和動態補充;運用紮根理論法進行資料分析,並詳細介紹分析過程包含的開放性譯碼、主軸譯碼和選擇性譯碼技術。

書中對個案資料的具體譯碼分析,采取先分別進行,然後再係統整合的形式。通過對個案詳細深入的紮根理論分析,從個案A中提煉出53個範疇、8個主範疇和1個核心範疇;個案B中提煉出37個範疇、3個主範疇和1個核心範疇;個案C中提煉出41個範疇、4個主範疇和1個核心範疇。在個案的獨立譯碼分析中,除了對範疇的性質、性質的維度和維度的位置展開分析外,還重點關注了由範疇提煉之範疇的典範模型分析,並分別對厚積薄發、模仿創新型裂變創業,資源失衡、技術導向型裂變創業和政府驅動、連次跨越型裂變創業這3個核心範疇進行具體分析,從而識別出其與其他範疇及主範疇的關係。

接著,本書用第七章的較大篇幅,一方麵,從多重個案的多個範疇中歸類出17個“範疇關鍵點”(求同),然後再比較這些關鍵點在個案的狀況(求異),從而探索個案的共同因素和細微差別。書中在對關鍵點性質、性質的維度和維度的位置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識別出裂變創業過程中涉及的具有共性的關鍵要素。另一方麵,從多重個案的眾多主範疇和3個核心範疇出發,通過對主範疇和核心範疇差異的分析挖掘裂變創業的類型和特殊點。同時,在開展個案比較、整合以及研究結論得出的過程中,適當引入了相關的理論文獻,來引發思考、提出質疑,來補充、說明結論。

“裂變型創業”是眾多創業實踐中的一種特殊現象,與其他創業問題具有密切關係。通過對“裂變型創業”有關問題的了解,有助於我們豐富創業理論知識,總結創業活動經驗。具體而言,本書研究成果將可能有以下應用:

一是對於新創企業的管理者而言,尤其是具有裂變型創業意圖的創業者而言,了解裂變型創業過程及其相關因素,便於創業者采取合適策略確保創業績效的提升。

二是對母體企業的領導者而言,可以采取一些逆裂變型創業措施製約和限製新創企業創建活動,從而使戰略資源為己所用,減少有力競爭對手的產生。

三是裂變型創業過程中的創業者成長、團隊整合以及資源獲取等議題,與其他創業活動以及企業管理活動密切相關,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盡管嚴格按照紮根理論方法的技術和流程對案例展開分析,仍然有許多限製因素不可避免。為此,可能會出現以下不甚完善之處:

一是研究樣本限製。本書運用個案研究方式進行探索式的紮根理論研究,由於人力及時間等因素所限,無法對更多企業開展訪談和分析,因此,雖然研究中在個案選定上頗費思量,但仍可能產生所構建的理論不具有一般性的問題。若要使研究成果具有更大的推廣性,需要對更多具有裂變創業特征的企業進行分析,對理論進一步驗證和修正。

二是資料收集限製。本書個案企業資料來自訪談、參與觀察以及其他輔助途徑,雖然盡量增加資料來源多樣性,盡量擴充資料容量,盡量提高資料質量尤其是真實準確度,但由於裂變型創業問題涵蓋範圍廣、曆經時間長、涉及內容多,而且資料提供者/機構基於不同的角度提供資料,這會增加各類資料整理、整合的難度,難保出現資料失真、重複問題存在。

三是研究者能力限製。本書的開頭是探索性研究,目的是構建關於裂變型創業現象的新理論,至少是新結論,這要求研究者要有較強的學識基礎和邏輯推理能力,裂變型創業是一種新現象,可借鑒的研究成果較少,故本書選取較有針對性的紮根理論作為主導方法。但是,社會學研究領域使用較多的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在企業管理領域的應用卻比較少,因此,雖然筆者研讀了大量關於該方法的論著和實例,仍然難免在方法運用上感到生疏和有失偏頗。同時,在資料的收集、分析、推論和結論建構上,研究者難免會參入個人的主觀看法。另外,在紮根理論方法運用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以下兩方麵問題:一方麵,會有太多與實證世界脫節的概念使分析者在譯碼過程中無所適從,在如何對理論進行證實的問題上含混;另一方麵,理論與資料之間的界限模糊,在證實、探索和係統的闡述三者之間缺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