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美元“失身”之謎(1 / 3)

風暴幕後的吸金陰謀

進入21世紀後沒幾年,金融風暴來臨,原油的價格大幅度下跌,美元持續貶值,人們紛紛預測一場危機的到來。然而,伴隨著危機的往往是陰謀,這場大崩潰中蘊藏著什麼樣的玄機呢?正在人們感到匪夷所思的時候,美國開始著手進行了一場秘密的吸納黃金儲備的陰謀。

在美國本土,由於遭受了一係列經濟危機的打擊,使其經濟發展趨勢不容樂觀,於是很多熱錢覺得無利可圖,便走出美國國門,四下尋找契機。此時,中國便吸引了它們的目光。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逐漸被擴大,這樣一來很多國際熱錢便紛紛湧入國內,借助著中國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輕鬆賺取高額利潤。

熱錢的流出,致使美國的經濟態勢持續惡化,而這種“惡化”像瘟疫一樣波及到了歐洲。美國經濟的持續疲軟,致使黃金價格走低,而縱觀全球,沒有一個國家能在沒有強有力的黃金儲備和經濟實體支撐的情況下使自己的貨幣成為全球通用的“世界貨幣”,但是這一點美國卻能做到。

2008年8月,美國的經濟大有複蘇的意味,仿佛是一個度過了“病危期”的病人,重新回到了安全的邊界。而這些積聚在海外的熱錢在別國股市中暴漲數番後,又開始紛紛回流。於是美國股市開始反彈,出現了一些回暖的景象。美國經濟似乎要開始恢複元氣了,然而,事實上這隻是一個熱錢在迫切回流過程中所製造出的一種假象。熱錢的回流導致的是美元升值。

熱錢的進進出出,無意中從別國手中搶走了大量的美元儲備,使以美元幣來結算的黃金也降價了。此時,由於外彙儲備的減少,那些被熱錢清洗的國家並不會因為大宗商品降價而得利,但是美國卻能在此時大肆吸納價位走低的黃金。

因此說,美元的這種飆升隻是一個誘敵的假象,因為在各種經濟數據都沒有明顯浮動的狀況下,美元無疑在進行一場暗箱操作。

很多人上當了,紛紛開始用黃金兌換美元,而美元在這一拋售中緩解了因資產泡沫而引發的美元危機。

這就是詭計,是美國用自己的黃金儲備玩起了一個詭異的“雙贏”金融遊戲:

其一:美元貶值則黃金升值。

要知道,美國的黃金儲備是全球第一的,美元貶值的最終受益者無非是美國。美國手中穩穩地持有著越來越沉澱的黃金,對“美元霸權”的穩固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二:美元升值時則黃金貶值。

美元升值時,很多持有著美元外彙儲備的國家便信心滿滿。此時,美國可以使用美元來購買低價的黃金,進一步增加自己的黃金儲備。

在二戰之後,貶值一直是美國慣用的手法,而至今,美元大貶值已經發生了兩次,分別在1971年12月和1973年2月。

美元的這兩次貶值最直接的結果便是使得自己對主要競爭對手的貨幣彙率降低20%,而這兩次美元貶值都是發生在美國財政出現巨額貿易赤字的情況下。在美國財政出現巨額赤字的時候,美國商品在國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便會隨之降低,大量資本流向國外,致使本國的通貨危機加劇,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護美元的霸權地位和美國領導世界的權力,貶值陰謀便開始掀起。而這兩次美元貶值所帶來最直接的後果便是:確立了浮動彙率製,並頒布了“1974年貿易法”。前者致使國際貨幣體係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而後者則極大地保護了美國的貿易利益。

除此之外,美元貶值還能為美國帶來以下好處:首先,因為價格上的優勢,提高了美國商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與此同時,它還提高了別國向美國出口的商品價格,削弱了國外商品的競爭能力。其次,美元貶值對於一些投資家來說也大有益處,尤其有利於一些美國壟斷企業進軍別國市場。總之,美元的貶值致使美國在國際經濟關係中占有優勢,美國可以通過此舉來擺脫美元泛濫、財政赤字等棘手問題。

此後,美國在2002年的貶值與前兩次有相似之處:首先,美元彙率過高,致使美國很多企業陷入困境,出口困難,美國企業受到了很多外來企業的擠壓,因此美國的貿易逆差劇增。據資料統計,2001年美國的貿易逆差額近3500億美元。其次,2002年美國政府再度出現了巨額赤字,僅8個月內,美國的財政赤字就近1500億美元。第三,由於美國國內的稅收減少,致使股市接連受挫。第四,美國在一個季度內的經常項目逆差升至1100多億美元,占到了GDP的4%。第五,2002年前後,美國許多大型公司內不斷地傳出金融醜聞,致使美國的企業信譽一再下滑。第六,很多投資者對美元的走勢深感擔憂,因此美元陷入了被大量拋售的險境。

在重重危機之下,美元的彙率大跌,而且跌幅超過了10%。

很顯然,2002年的美元貶值與此前兩次的貶值有許多相同的背景,而且最終的數據表明,三次美元的貶值幅度相等,這就會引起了人們的疑問,是巧合還是另有隱情?

美國政府在貿易上向來采取的都是咄咄逼人的單邊保護主義政策,例如,為了使本國的鋼鐵產業免受競爭壓力,美國政府會加收進口稅額。美國政府的決策者經常強調讓市場來決定彙率,這就意味著讓美元貶值更自由。這一論調與布什推行的對進口產品加稅的政策如出一轍,相得益彰。貿易政策可以以征稅的方式來擠壓外國產品,而貶值則能夠刺激美國的出口。

可以明了的是,美國在美元霸權的掩護下對別國進行貨幣傾銷,它所實施的是一項振興美國經濟的新策略。

一個善意的忽視

克林頓執政時期,魯賓財長確立了強勢美元政策,自從這一政策確立之後,克林頓政府實現了扭轉財政赤字的局麵。小布什上台後,雖然口口聲聲稱自己將堅持強勢美元的政策,但事實上放任美元貶值的舉動已經嚴重違背了他的“口號”。

自2002年起,美元開始對西方貨幣實行貶值策略,美元對歐元的彙率更是創下了1歐元兌13667美元的低位,而美元對日元也跌破了105點關口,此後的3年多時間,美元貶值超過65%,這是一個令人驚歎的幅度。

美元的貶值,從下麵一組數據中便可看到一些緣由。

據數據統計,美國經常項目的收支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不斷增加。2004年這一比例為57%,2005年預計為63%,2006年預計為7%。早在2000年的時候,美國還是一個財政上出現盈餘的國家,其盈餘數目約為2000億美元,而自布什執政至今,其財政赤字高達4000億美元。美國是世界上的大債主,其經常項目和財政每年都會出現巨額赤字。

美國出現財政赤字是一種必然,其發動的一次次戰爭便是它出現赤字的必然催化劑。例如,在21世紀初,美國戰後的“嬰兒潮”一般指在某一時期及特定地區,出生率大幅度提升的現象。這個詞的首次出現,是指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4664”現象——從1946年至1964年,這18年間嬰兒潮人口高達7800萬人。一代紛紛退休,這使美國在福利上的開支劇增,給政府帶來巨大的財政壓力。又如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其耗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是巨大的,這場戰爭使美國的外債達到了65萬億美元,這一數目幾乎占據了美國GDP的1/4.

美國高盛公司經濟學家預計,到2020年,美國的國際債務將占到其GDP的3/5.可以說,美國大量舉債是其貶值最為直接的因素之一。

就投資者而言,為了追求高額利潤,利用美元來投機倒不失為一種極好的方式,這些投資者曾經一度將美元的彙率推上了製高點。但是在美國發動了多次戰爭之後,美國本土也成為恐怖組織的新目標,很多不穩定的因素是美元的未來開始走向不明朗的原因之一。當投資者的信心不足的時候,美元的身價也開始下跌,很多來自國外的投資者都開始變相地出賣美元資產。

隨著投資者熱情的減退,外國央行對美國的投資也隨之減少。就中國而言,2003年購買的美元債券為600億美元,到了2004年,從1月到9月,購買的總數為170億美元。而在這一變化中,中國的外彙儲備比重也發生了變化,歐元開始由1999年的135%逐步超過了20%。

除了中國之外,俄羅斯宣布將減少美元的儲備,而改為增加歐元儲備。俄羅斯在宣布了這一消息之後,一些歐佩克的成員國也紛紛選擇了外彙儲備多元化的戰略。

很顯然,比較而言,歐元的未來走勢相對樂觀,在美國卷入了地區衝突的時候,歐洲相對安穩,經濟發展穩而有序。很多投資者看中了歐元,並以其作為投資的目標。

在美元的未來趨勢不容世人樂觀的時候,美國的主要決策者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態度。美國出口競爭力的失利致使美國中南部的失業率劇增,而中南部卻是布什的主要支持者。這就使得美元貶值的內幕顯露了出來,放任美元貶值能夠推動中南部的經濟發展,“善意忽視”策略是一種有意的放任。

在美元持續貶值的過程中,其彙率與油價的走勢明顯呈反向運行。

美元在貶值,而國際上的原油價格在不斷地攀升。國際油價從2002年的每桶24美元左右一路震蕩上行,在2004年突破了50美元大關後繼續攀升,不斷地刷新著從前的記錄,實現了3年內漲幅超過110%。

試想一下,以這3年的美元彙率為縱坐標,並以同一時期的油價為橫坐標,其繪出的圖表將呈現出美元彙率與油價的關係,而這一關係將是一條斜率為負值的線性函數。可見,美元的貶值與油價的攀升之間有著密切的互動關係。

石油是人們在推動經濟複蘇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能源,各國對石油需求總量的快速增加,是石油價格攀升的原因之一。其次,當美元呈下跌趨勢的時候,產油國為了避免損失,便積極地抬高油價。雖然歐佩克曾經表示要努力使油價保持平穩,但是由於美元走弱,高額利潤的誘惑和對美元的信心降低,致使歐佩克平抑油價的積極性也不高。

眾所周知,油價、彙市、股市之間的利益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油價上升的同時,股市和彙市呈現出了低迷的狀態,使得資本從股市和彙市向油市流出並轉入原油市場興風作浪,炒高油價的同時,致使股市和彙市更加趨冷,這也是導致美元持續走軟的原因之一。

很顯然,很多金融巨頭和石油寡頭都抓住了這一大好時機,利用美元貶值和油價上漲賺取了高額的利潤,可以說美元的貶值致使世界掀起了一場資源爭奪大戰。

在美元貶值和油飆價高的過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國。僅在2002年一年,美元貶值了近20%,這使美國將4000多億的外債一筆勾銷。

除此之外,原油價格的走高也使美國受益匪淺。首先,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技術革新,美國內部的產業結構已發生重大變化,其耗油率已經大幅下降。在1976年,美國實現100萬美元GDP需要消耗1400桶原油,而到了2000年,實現100萬美元的GDP隻需要消耗800桶原油。其次,美國借助著美元的霸權地位,可以通過期貨市場上的運作減輕油價上漲為美國帶來的損失。此外,通過做多原油期貨而做空美元,也能使美國在油價上漲中大賺一把。據數據統計,油價上漲所帶來的巨額收益中,隻有10%為歐佩克的成員國獲得,而近90%的利潤被美國以及其他國家的金融和石油巨頭盡收囊中。

在美元的貶值過程中,歐元貌似開始回暖,然而事實上歐元區的局勢卻不容樂觀。雖然很多人紛紛以歐元作為外彙儲備,但是美元的持續貶值給歐元帶來的直接衝擊遠遠超過了前者所得到的益處。

在原油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美元的貶值抑製了歐元區內部的通貨膨脹,致使歐元的利率長時間處於低位的狀態。但是,由於歐元區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其勞動市場也呈現出了疲軟狀態,這使得歐元區的失業率水平居高不下,而其經濟的增長也不溫不火,呈現出低速度的增長態勢。美元的貶值自然會加劇歐元區的這一經濟狀況,歐元區的出口大受打擊,失業率仍然在增長。

除了歐元區之外,美元的貶值和原油價格的攀升致使很多發展中國家陷入了貨幣升值的困境。這些國家的能源進口趨勢不容樂觀,其生產成本的提高和失業率的上升使得很多國家的資產縮水。

美元貶值之後,世界各地接連地爆發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機,很多熱錢出於規避美元風險的意識,都開始湧入新興的市場。雖然在短期看來,這能推動其國家內部的經濟增長,但是一旦這些國家出現經濟不景氣的苗頭,這些投資者必將紛紛抽走資金,引發金融危機。

在美元出現了大幅度的貶值之後,穩定國際貨幣體係是世界各方的需要。日本和歐洲需要刺激美國國內需求的增長來拉動本國的經濟。而就發展中國家而言,其發行的貨幣多與美元掛鉤,隻有美元這一國際貨幣呈現出穩定的趨勢,才有利於這些國家進行金融改革,加快現代化的進程。所以對於這些國家而言,美元的穩定直接關係著其經濟的發展和內部的穩定。而一旦美元彙率過低甚至崩潰,那麼與美元息息相關經濟體的結構性矛盾就會爆發,後果將不堪設想。

雖然美元的穩定是世界的需要,但是從發展趨勢看,國際貨幣體係和金融格局將因力量的此消彼長而繼續深化演變。

自1995年到2004年,始於克林頓政府推行的強勢美元政策致使美元的貿易加權彙率貿易加權彙率:根據一國各貿易夥伴的相對貿易量,給它的幣值進行加權,來評估該國貨幣是否堅挺的一種方法。舉例來講,如果一國的大部分貿易是與日本進行的,那麼該國貨幣對日元的比值變動,在計算總體彙率價值時,將占有較大的比重。這個總體價值一般用一個指數水平表示,每天都在變化。走強約1/3.美國的GDP占全球GDP的1/3,但美元占全球外彙儲備的2/3,在全球貿易結算中占2/3,美國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市值中占1/2.可見,美國是因為美元而保持著世界超級金融霸權的地位的。

從世界的角度出發,美元的貶值有利於修正美元幣值,推動各國外彙儲備和貿易結算貨幣進一步多元化。美元霸權地位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美國在緩解自身壓力的同時,也動搖了自己的霸權地位,世界金融局勢開始發生改變。

USD·Intel·IBM

世界都在關注著美國,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作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帝國,美國的一舉一動牽動著世界各國的經濟利益。人們看著美國的一係列變化,從克林頓政府的財政盈餘到布什政府的巨額赤字,從強勢美元到放任貶值,而在這一切改變的背後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美國發生的次級債危機次級債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稱為次債危機,是指發生在美國的一場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隱約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2007年8月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很多投資者對美國的經濟前景感到擔憂,而伴隨著這些擔憂,熱錢開始紛紛湧出美國。這一湧出所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金屬期貨價格出現大幅度的震蕩,原油保持著自己的增長態勢,農產品價格空前絕後地上揚,糧食危機全麵爆發……

在揭示美元貶值的深層背景之前,人們回望1985年的美元貶值,就不難了解到其中的原委。

在1985年,廣場協議的背景是美日競爭。日本經濟在持續高速增長的時候,美國國內出現了普遍的擔憂。日本企業在消費電子、汽車等領域的競爭優勢迫使裏根政府采用美元貶值的手段來應對。

在裏根執政期間,他將大筆的美元投資在軍用研究領域,其財政赤字也很高,但是就當時而言,這一投資並不是浪費,在美蘇的冷戰結束以後,大量研究成果“軍轉民”,實現產業化,這一轉化為克林頓執政期間的經濟繁榮打下了基礎。

到了1995年,克林頓政府開始推行強勢美元的政策,這一政策是由出任美國財長的魯賓提出的。強勢美元政策將美國在1985年奉行的貶值策略中止了。

在實體經濟方麵,90年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全世界進入一個快速推廣階段,而此時的Intel、微軟、IBM、Oracle等全部是美國企業,這使得美國獲得了產品的定價權。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為美國信息技術簡稱IT,是主要用於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係統及應用軟件。信息技術的研究包括科學,技術,工程以及管理等學科,這些學科在信息的管理,傳遞和處理中的應用,相關的軟件和設備及其相互作用。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利潤,也推動了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

而在虛擬經濟領域,美國信息技術產業的高速發展吸引了大量的外國資本,很多外國投資者開始大量地購買美國的股票,華爾街股市成為很多國外資本投資的“黑洞”,不斷地吸納四方的資本。股市的上漲帶動了美元,美國人的腰包也都隨之鼓了起來。

然而物極必反,進入了21世紀,信息技術的普及必然要求其相關產品的成本下降。而且,任何技術的推廣與普及必然伴隨著技術轉移,這會使信息技術領域的競爭變得激烈。此外,信息技術不是點金術,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更多的用戶發現信息技術應用產生的效益是有限的,而一旦用戶們認識到了這一點,便開始在效益等同的條件下追求低成本、低投入。此時,網絡泡沫破滅了,信息技術產業隨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而在這一新的階段裏,電腦軟硬件的外包加工成為廠商降低成本的追求方式,這又加劇了這一產業的競爭。反映到虛擬市場,就是股市重新回到注重利潤的軌道。